文化自信不是仅仅对知识分子、文化人说的,更是对全体人民说的。只有全体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能够普遍树立文化自信,能够正确认识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文化自信才能真正成为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大众化问题。他说:“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光荣历史,要加大正面宣传力度,通过学校教育、历史研究,影视作品、文学作品等多种方式,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我国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
我们的各级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的有关课程。这种课程可以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阐述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也可以分门别类地开设如中国哲学、中国艺术、中国诗歌、中国音乐之类的专业化课程。但无论是哪种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讲授,都应该注意使历史文化转化为一种当代中国人能理解和接受的文化,培育听众的民族文化情感。文化情感是世俗的,它表现在人们的一言一行、日常生活之中。
如何使经典文化世俗化、大众化,把其中蕴藏的智慧转化为现代中国人生活的文化环境的构成因素,是一个值得研究也必须解决的问题。我们应该重视经典文本的学术研究,但更应该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世俗形态。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观念的作用力量非常强大。我们绝大多数人的文化观念并非来自经典阅读、来自书本,而是来自文化的世俗形态,来自文化环境的熏陶和世代相袭的传统观念。仅以吃为例,西方人爱吃牛肉、牛排,但决不吃狗肉,吃狗肉在他们看来简直是野蛮人;可东方某些国家的人们对狗肉情有独钟;有的民族不吃牛肉,视牛为神物。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这是一种饮食的文化观念。泰勒说过:“文化可以使一个人因为某种食物被文化打上不洁的烙印而饿死,尽管该食物的营养对一个人是有效的。文化可以使一个人为了扫除污点而剖腹或枪杀自己。文化的力量大于生死。”
信奉武士道文化的日本军人在侵略战争中宁愿剖腹也不投降;而美国人由于生命至上的观念并不以投降为叛国,认为保住生命是最重要的。中国推崇和文化,中国人是爱好和平的,但是在保卫国家抗击侵略的战争中,我们同样提倡牺牲精神,提倡“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中国古代妇女遭强暴多自杀,以示贞节;在资本主义文化社会,妇女可以坦言自己被强暴,并诉诸法律。在中国古代,未过门而未婚夫死亡可以守节,称为节妇;而在西方则认为这是反人道主义。中国封建社会的妇女并非从小都读过《女儿经》,也并非每个中国人都读过《孝经》,但贞洁观念、孝的观念就是中国文化的传统观念。传统观念是已经深入生活、扎根于普通群众内心并处于一种潜意识中的观念。它的力量往往胜过书本的力量。
中国传统儒家经典是理论文化形态,可它的力量在于通过种种方式世俗化,或者通过学校教育、科举制度、乡规民约、族规家训等方式深深地影响人们的实际生活。在历史上的中国,这种观念与农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一致的。中国人讲人伦、讲孝道,不孝是受到社会指责的;讲究家庭责任,为父母争光;讲究亲情,兄友弟恭,长兄、长姐有照顾弟妹的道德义务,特别是父母早亡更是如此,长兄如父,长嫂如母。中国人讲究人情,对朋友讲信义;一个人做人,不讲人情,不讲信义,是为人所不齿的;但社会上讲人情、走后门的现象严重,流行“人情大于王法”之类的观念。这都是以伦理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期世俗化的结果。传统的风俗习惯、乡规民约、不成文的交往规则比任何经典的话更具权威性。这种世俗化的结果,有精华也有糟粕,良莠不齐,因此,排除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精华通过世俗化、大众化,成为中国人民的日常文化和道德观念是一项极重要的工作。
我们不能轻视日常文化,不能轻视日常生活中的文化观念和道德行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所谓异国风情,就是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民居和建筑风格、不同的节日和风俗习惯。一般旅游者不可能接触到一个地方或民族的经典文化,却很容易感受到其世俗文化。世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符号。中国人的春节拜年、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都是中国人的民族象征。一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往往像民族服装一样是民族的标志。如果没有世俗文化,我们到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除了种族特征外,其他都无法识别,无非都是马路、高楼大厦、汽车、手机和空调。只到图书馆看它的传世之作,是不可能真正了解这个民族的。它的经典只能代表它遥远的过去的积累,而不代表它的现在。在当下,文化主要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一个民族的文化的整体素养,表现在它的社会风气之中,表现在它的人民的一言一行之中。文化自信应该包括日常生活继承传统中的有教育意义、有民族凝聚力的传统的良风良俗和作为民族标识文化符号的节日。尤其是要把优秀文化转化为社会文明、转化为个人的文明行为。一个只知道圣诞节、感恩节、情人节,而不知道中国传统节日的中国人,在文化观念上肯定有欠缺。一个饱读传统文化经典而个人行为极不文明的人,并不是一个真正有文化素养的中国人。
要培育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就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并在创造性转化和发展中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就应该用中国文化来教育中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人,提高他们的人文素质,使全体人民成为有文化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文化的最大力量是化人。如果中国的文化只停留在经典文献上,只为少数专家学者所理解,或藏在图书馆而远离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就不能发挥文化的作用。
文化自信不仅要有经典文本的依据,更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只有植根于人民中的文化,才能生机勃发,永不枯竭。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773页。
[2][美]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09年版,第163、208页。
[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700页。
[4]《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3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