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产阶级革命时期,夺取政权时期,革命的领导者包括革命群众是理想主义者。这是很容易理解的。社会理想正是革命的精神动力。可是革命胜利后,如何利用手中的政权来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这需要重新根据实际情况而不是单纯根据革命狂飙时期的理想来决定实际政策。因而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通过脚踏实地有步骤有计划地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和更高纲领,这是无产阶级胜利后必然面对的问题。真正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是一个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社会,是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是依法治国的社会,是一个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的社会。这样的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单纯依靠阶级斗争来确立、建设和巩固的。
当然,密纳发的猫头鹰黄昏时才会起飞。智慧老人的脚步总是比现实来得要迟些。历史活动中的人需要经验,需要教训,需要积累,需要停下来反思自己走过的路。在新中国经历28年长期摸索之后,在经历挫折之后,在总结国际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之后,邓小平终于发现,在中国真正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弄清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我们许多政策性错误和挫折,都是源于本本主义,源于抽象的理想和狂热,从而脱离中国的实际,不了解中国国情,不了解我们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邓小平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初步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路线,迈开了改革开放的步伐,从此,中国社会主义踏上了举世瞩目的飞速发展道路,中国龙开始腾飞。如果没有这个伟大的转折,不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搞改革开放,在内外政治势力鼓动下,有可能以另一种方式重蹈苏联的覆辙。谁也无法保证历史周期率不会在中国重演。
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角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道路解决了三大问题:第一,找到了发展社会主义的道路;第二,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第三,找到了社会主义社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道路。这三个问题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社会主义,只有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才能真正巩固社会主义,从而跳出历史周期率。这个过程,同时就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过程。但其中历史周期率问题又具有特殊重要的研究价值。因为它从理论上打破了一个错误的观念,即社会主义社会似乎注定是稳固的,老百姓会天然地拥护“社会主义”,从而使处于执政地位的中国共产党人,提高了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和不断提高执政能力重要性的自觉意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无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还是社会主义实践史上,都是一个伟大的创造。经验证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既是有效防止历史周期率的道路,也是坚持、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和实现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其中对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探索,也是一个过程。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政权处于国外敌人包围,国内仍存在反动政治势力,新生政权立足未稳时,着眼于从政治上巩固政权,强调阶级斗争具有一定的历史合理性。但以它为纲,把它作为整个社会主义时期的指导思想,则必然会导致政治上不着力于民主和法制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毛泽东等第一代领导人为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奠定的经济和政治基础,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和政策的错误,不能继续。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眼于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再到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措施,构建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跳出历史周期率,避免重蹈苏联社会主义覆辙的根本保证。当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创造性的与时俱进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不是一条“平安大道”,我们要坚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防止走僵化保守的老路,也要防止改旗易帜的邪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伟大成绩。如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实体,人民生活显著改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步,文化建设开创新局面,社会建设全面展开等,这充分证明,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也是有效跳出历史周期率,指导中国共产党和全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逐步实现科学社会主义伟大理想的根本保证。
从发展是硬道理,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再到创新发展五大理念,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关于发展理论在一个国家实践中的发展和实践。有人说,西方早就提出了发展理论问题。自《寂静的春天》出版后,人们已经关注发展问题。联合国也有学者进行专门研究并有专著发表。确实,西方科学家在这个问题上功不可没,可是有一条,西方所有关于发展的著作,重点关注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理论,是由于生态环境恶化而敲响的警钟。它们都没有或很少涉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尤其是离开西方现存的社会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不少学者把发展问题单纯归结为保护生态问题。而很少论述生态恶化的社会根源以及治理方法。中国共产党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吸取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教训,也总结了中国发展的经验,把治国理政、治理社会和企业与治理生态相结合,它远远超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远远超出了单纯的生态环境问题。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成为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的关系,以及东部和西部、工业和农业、城市和农村以及各个利益群体的关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原则。我们要高度重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在科学发展观中的核心地位,仅从社会主义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角度看也是绝对必要的。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关于发展的问题上,如果不弄清为谁发展,为什么要发展,是不可能真正弄清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我们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个根本问题的。
“人心向背”在人类全部政治生活中最终具有决定意义。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口号。“不忘初心”最重要的是不能忘记中国共产党建党的纲领,“永远保持建党时中国共产党人的奋斗精神,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并且说:“人民立场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脱离人民,忘掉人民,就是从根本上忘记初心。不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不改善民生、关注民情、倾听民意,社会全体成员没有共享发展成果,这种社会主义社会一旦有政治风波,人民就会袖手旁观,表现为政治冷淡主义。这是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历史教训。真正贯彻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建设一个“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社会,这种社会主义社会是任何力量,甚至外来的军事力量所不可能动摇的。在这样的社会中,人民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真正的铜墙铁壁,人民会用鲜血和生命来保卫给自己带来根本利益的社会制度。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伟大的理论创造,也是社会主义沿着自我完善道路前进的群众性保证,是由13亿人筑成的钢铁万里长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角度看,也是一项重大理论创造。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各种经济利益群体、存在贫富差距、存在多种矛盾。如何处理这些矛盾,使社会全体成员成为一种合力而不是相互对抗相互抵消的力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一个具有重大理论创造性和实际政策操作性的战略途径。
和谐不是既成的状态,无论是自然还是社会,矛盾是事物的普遍特性。矛盾普遍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根本道理。我们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但以承认矛盾和正确处理矛盾为前提。和谐是正确处理矛盾的结果,而不是掩盖矛盾、否认矛盾。和谐需要创造、和谐需要构建。从家庭和谐、校园和谐、社区和谐,到城市和谐、农村和谐,直到整个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艰巨的社会工程,需要在处理各种性质和不同类型矛盾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甚至细节化。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正确处理社会各种矛盾角度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伟大构想。
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看,任何社会制度的终结或灭亡,都是与矛盾激化到不可解决相依存的。社会主义是在不断解决矛盾、化解矛盾中前进和巩固的。我们不能忘记斯大林在哲学思想上否认矛盾和实际政治操作中激化矛盾的恶果。无矛盾状态是没有的,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要与时俱进,要继续解放思想的根本原因。正确处理矛盾,包括人与自然矛盾和社会中的各种矛盾,可以说是人类永恒的任务,只是时期不同,面对的矛盾不同,因而采取的政策不同。世界发展不会停止,社会发展不会终结,人类总是在解决矛盾中前进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