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加强基础教育建设

加强基础教育建设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和学业完成率较高, 中学生的辍学率得到控制。和龙市23所村小共有教师168名, 同比增加2.4%,12所中学共有教师136名, 同比减少2.9%。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乡中心校、 虎牛小学、 远大小学、 新立小学等学校校舍、 围墙破损严重, 目前正在监护使用。
加强基础教育建设_民生视角话吉林:吉林调查队系统调查成果集.2017卷

钟 柏

基础教育作为造就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的奠基工程, 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近年来, 全省农村中小学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项方针、 政策, 在基础教育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学校的基础建设和学生的素质教育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为更好了解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 国家统计局吉林调查总队在吉林省9个地区、13个市县抽样调查了100所 (小学50所, 中学50所) 学校, 从调查情况来看, 目前吉林省农村基础教育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农村基础教育现状

调查显示, 目前吉林省部分地区村小学数量有所减少, 办学规模有所缩小,学生数量呈触底反弹趋势。 中学学校及学生数量无较大变化, 发展模式更为成熟。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入学率和学业完成率较高, 中学生的辍学率得到控制。 随着各级政府教育投入的增加, 学校办学条件得到改善, 中心以上学校实现了楼房化、 暖气化, 逐步完善了相应器材的配备。 同时, 增加了教师队伍综合势力提升的渠道, 不断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正逐步努力缩小城乡间教育差距。

(一) 学校班额基本符合要求, 师生比例保持在1颐3—1颐14之间

按照省教育厅制定的标准, 小学的班额不超过45人, 中学的班额不超过50人。 从调查的情况看, 目前吉林省农村中小学校班额基本能达到省里规定的标准, 只有少数学校的班额高于全省标准, 师生比例处于1颐3—1颐14之间, 中学教师相比小学教师流失的要快。 例如, 所调查的农安县开安镇等5所村小中3所学校教师数量与上年持平, 两所略增, 而该县5所中学中3所学校教师数量略有下降。 蛟河市5所村小教师数量同比没有变化,5所中学中有1所教师数量有所下降。 和龙市23所村小共有教师168名, 同比增加2.4%,12所中学共有教师136名, 同比减少2.9%。 安图县22所村小教师数量同比下降0.4%,9所中学教师数量同比下降5.1%.

(二) 教师学历以专科或本科为主

随着社会对教师标准要求的提高, 许多学校都把选招教师的学历标准提高到专科或本科以上, 教师本人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素质。 目前, 吉林省农村教师整体学历水平大幅度提高, 多数中小学教师学历为本科或大专。 据调查, 榆树市农村中小学具有专、 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了91.7%; 农安县小学教师中有本科及大专学历的教师达到80%, 中学中96.9%的教师具备本科及大专学历; 白城市10所中小学具有专、 本科学历的教师比例达到94.1%; 蛟河市、 双辽市等地中小学90%教师具有大专或本科学历。

(三) 师生作息时间比较有规律

中小学师生作息时间在早上7点到8点之间登校, 多数是在7点30分左右。离校时间为15点10分到17点之间, 多数集中在16点30分左右。 小学师生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 中学师生在校时间不超过8小时。 小学学生家距学校半径在2公里之内的选择步行上学,2公里以外的选择坐校车上学; 中学学生家距学校半径在3公里之内的选择步行上学,3公里以外的选择坐校车或住宿。

(四) 完善教师补充机制, 充分发挥特岗教师作用

针对部分学校个别学科教师不足问题, 一些地区通过实施特岗计划、 免费师范生和事业编公开招聘, 重点补充音乐、 体育、 美术、 信息技术等专业性较强的学科教师。2015年, 桦甸市农村中小学共补充教师10人。 其中, 音乐3人, 体育2人, 美术2人, 英语2人, 信息技术1人, 解决了该地8所学校上述学科教师严重不足的问题。 自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设岗位计划” 以来, 特岗教师在农村中小学的教育中发挥了显著作用, 特岗教师多为优秀大学毕业生,年轻有活力, 工作认真, 深受学生喜爱, 现已成为学校师资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也存在特岗教师交流频繁、 人员不稳定的问题。

(五) 学生入学率和完成率较好, 初中辍学率较低

调查结果显示, 农村所有适龄儿童、 少年都已入学, 学生入学率和完成率均达到100%, 而初中由于厌学出现辍学现象, 但辍学率较低, 基本控制在普九规定的3%范围内。 截止到2015年, 农安县初中辍学率为2.8%; 磐石市初中辍学率为2.14%; 蛟河市初中辍学率为1.5%; 双辽市初中辍学率为0.3%; 松原市初中辍学率为1.1%。

二、 农村基础教育面临的问题

(一) 学校基础教育设施不完善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 目前吉林省各地政府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投入力度较大,距离主城区较近的学校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 而远离主城区的学校教学环境仍然较为落后, 给教学水平的提高带来不少困难,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教学设施、 用具缺乏, 设备更新换代慢。 农安县所调查的10所中小学中就有7所学校存在教学电脑、 音体美器材老化或短缺的问题, 这7所学校均提出电子白板有利教学的需求, 但自有资金有限, 目前无法配备。 白山市浑江区部分薄弱校的卫星接收系统由于年久老化, 已经基本不能使用, 多媒体教室大部分设备已经老化, 大多数电脑都是其他学校淘汰下来的老旧电脑, 运行速度慢, 有些电脑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求。

二是依然存在少许危房。 松原市调查的10所学校中仍有3所学校未达到或部分达到抗震标准, 哈拉毛都镇小学有C级危房面积2000平方米; 大洼镇民生小学校舍和教师办公室均可见因地震导致的明显裂痕。 白城市所调查的10所中小学中有6所校舍为平房, 建筑时间最短的也有20年, 以大岭中学为例, 该校建于1983年, 校舍房屋主体为泥草结构, 冬季四处漏风, 虽然在2015年对外墙和顶棚进行维护翻新, 但由于房顶为木质大梁, 草帘覆盖, 一旦失火很难救援,存在安全隐患。 吉林市船营区欢喜乡中心校、 虎牛小学、 远大小学、 新立小学等学校校舍、 围墙破损严重, 目前正在监护使用。

(二) 城乡之间教育有差距

虽然各级地方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十分重视, 但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城乡义务教育的差距依然有拉大迹象。

一是家长心态有区别。 调查中发现, 城镇学生家长对教育更为重视, 而因为当前大学生就业困难, 许多农村家长对于孩子教育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 并不是很重视。

二是家庭财力有差距。 据调查, 现在城市家长普遍送孩子上补习班, 一个城市初中生每年补习费最低为一万, 高不封顶, 而农村家长极少愿意负担这笔费用。

三是师资力量有高低。 城镇中小学师资力量普遍强于农村中小学, 而优秀农村教师在有能力、 有机会的情况下, 都愿意去条件更好的地方发展。

在以上因素综合影响下, 城乡中小学差距呈逐渐拉大态势, 农村学生成绩较城市学生成绩存有差距。 如松原市鳞字乡中学, 近年来每年约毕业100余人, 其中能上高中的有10余人, 上高职的30人左右, 其余人走入社会, 或进城打工,或在家务农。

(三) 教师身体状况不乐观

吉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大多以女性为主, 由于职业特殊, 加上家庭生活的压力, 多数教师患有颈椎病、 腰椎病、 咽炎、 偏头疼、 甲状腺疾病, 而农村学校没有健全的体检机制, 造成很多教师的疾病加重。 另外, 一些学校没有定期为教师进行体检, 如果体检, 则需要自己掏钱, 这样就使得教师的健康问题受到了忽视。

(四) 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

从调查情况来看, 吉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方面存在着较严重的年龄老化、 结构层次不合理问题。 多数村小50岁及以上的教师达到30%左右, 中学这一比例还要更高一些。 农安县5所村小50岁以上教师占比分别为32%、30%、26%、51%和49%;30—40岁教师占比为33%、30%、10%、15%和29%。 该县4所中学50岁以上教师占比为44%、23%、45%、79%;30—40岁教师占比为24%、10%、13%、6%。 其主要原因就是城乡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 环境、教师待遇存有差异, 年轻优秀的教师更愿意到城市教学。 以长春为例, 除市直所属综合实验中学之外, 长春九台、 德惠、 农安的教师职称评定从2001年开始不与工资挂钩, 并且从2005年到现在都没有评过职称。 而双阳区在2013年的时候作为试点评了一次职称, 但到目前为止也还没有与工资挂钩, 这一问题造成大量教师的收入偏低, 再加上都是农村的中小学, 远离市区, 交通不便, 学校教学条件有限, 造成教师工作积极性下降, 以至于很难招到年轻的老师, 使得学校老师年龄结构出现断层, 大多集中在45岁左右, 而二三十岁的年轻教师则很少, 有的村小甚至没有年轻老师, 这样的年龄结构不利于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

(五) 教师队伍管理存隐忧

虽然在宏观方面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较为稳定, 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缺乏奖励机制。 教师工资差距主要靠工龄和职称拉开, 绝大部分学校无年终奖金或绩效, 干多干少一个样, 在当前分配模式下, 教学任务较轻和退出一线教学岗位的老教师收入高, 作为教学主力年轻教师收入相对较低, 不利于调动积极性。 另外, 班主任津贴不符合实际要求。 中小学班主任津贴仍延续20世纪80年代标准, 村小津贴为每月10元, 中心校班主任津贴每月12元, 乡镇中小学老师多数不在本乡镇居住, 每月通勤费、 通讯费及伙食费等费用支出占工资近20%, 因此, 该项津贴标准过低。 加之, 作为班主任老师除数学、 语文教学外,还要负责学校各类活动组织工作, 承担班级管理责任, 因此导致大部分教师不愿从事班主任这一岗位。

二是教师空编现象较为严重。 如松原市哈拉毛都镇蒙古族中心小学, 有编制92个, 教师只有76人。 受调查的学校大多表示现有教师人数不足, 课程安排捉襟见肘。 蛟河市农村教师空编202人, 原因在于近年来老师招聘仅为特岗教师招聘, 且这部分教师任满三年可享受公务员定向招录, 导致部分招录上来的老师通过考录公务员而空置岗位, 部分特岗教师因条件偏远选择调转市里, 或辞职另谋职业。 双辽市中小学现缺编教师342人, 且严重缺少专业课任教师, 造成很多学校不能开齐科目, 不能开足课时。

三是职称评定体系不科学。 乡镇学校不但每年职称晋升机会较少, 且大部分晋升高级职称的教师在晋升后便退出一线教学, 形成变相的人才流失。 非任课老师也不能参加职称教龄评定。 近年来教师岗位招聘仅限于特岗教师, 且特岗教师享受定向招录, 部分通过招录考试已考出学校, 另有部分因条件艰苦选择辞职或调离乡村, 因此, 多数学校工勤人员招聘不到位, 乡镇中小学校受教师数量、 学校经费及管理规定限制, 学校保安人员、 食堂和宿舍管理人员等均由学校教师担任, 按照现行教师职称教龄评定规定, 学校行政管理人员与后勤管理人员均不能参与职称教龄评定, 某种程度上行政管理人员及后勤管理人员心理不平衡, 干劲不足。

四是副课教师不足。 有学校表示体育教师奇缺, 有学校表示无专业音乐教师, 有学校表示美术教师由中层领导代课。

五是特岗教师收入较低, 工作热情不高。 当前特岗教师在农村义务教育中还承担着不轻的工作任务, 但待遇与在编正式教师有一定差距, 如果待遇不能提升, 会影响教学质量。

(六) 学生交通安全有隐患

尽管大部分学校已经开通校车, 但仍有一些学生选择其他方式上学, 交通意识的淡薄为孩子的安全埋下隐患。 有的村庄里有村民自发以无营运手续的微型面包车接送学生, 并时常有超员现象, 教育部门对这部分车辆无法监管, 乘坐校车的学生由校车公司负责上乘车险, 而不乘坐校车的学生没有这部分保险, 一旦发生交通安全事故, 后果不堪设想。

三、 加强基础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一是稳定队伍, 双管齐下留住人。 一方面加强教师管理, 从制度上进行约束, 厘清向上借用和调离的情况, 用签订最低服务年限等方式, 避免农村中小学成为调转工作的 “跳板”, 同时在教师系统内部选拔、 职级晋升和岗位流转中,将在乡村学校的实际任教时间量化为重要加分项, 让农村教师的任教经历成为自己上升通道的助推器。 一方面根据现实情况, 在经济上给予倾斜, 考虑农村教师实际困难, 如很多教师家住在城里, 上班在数十公里外的农村, 相比城市教师,每月的交通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为保证按时上课, 每日休息时间无形又比城市教师少一小时左右, 应通过补贴, 让这些在教学条件更艰苦地区工作的教师得到更合理的待遇, 改变收入和任教条件倒挂的现状。

二是科学管理, 内部挖潜用好人。 一方面是考虑实际情况, 调整分配模式。为改变当前年轻教师工作重但待遇低的现状, 可采用基本工资加绩效奖励的收入分配模式; 在绩效奖励方面, 避免过去简单课时费的做法, 制定集课时、 成绩、学生身心健康等多因素为一体的科学考评办法, 让承担更多工作任务和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获得与劳动相匹配的收入。 一方面给予农村学校更多的职称晋升名额, 并打破评上职称后就退出教学一线的潜规则, 硬性确定各级职称教师每年最低课时, 切实让职称评定成为对教学骨干的奖励和肯定, 而非通往清闲岗位的垫脚石。 同时, 建立合理的教师岗位流转机制, 针对当前农村教师空编严重而城镇教师超编严重的情况, 可建立全市范围内的 “支教” 机制, 鼓励城镇教师就近到农村支教, 对支教满一定年限或表现突出的教师, 在评级晋升上给予量化加分的奖励, 并可在此基础上探索新的教师编制管理体系, 均衡校际和城乡之间缺编超编并存的情况, 让编制和人员都 “活” 起来。

(二) 继续改善办学条件

一是加大资源投入, 深入推进 “校舍安全工程” “薄弱校改造” 工作。 在前期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持续资金投入, 将专项资金从中心中小学向各人数较少的村小延伸, 早日实现改造工作全覆盖。

二是盘活教育资源, 让 “新三室、 老三室” 真正运转起来。 当前农村中小学的新老三室中运转最良好的应是实验室, 也有部分学校表示因器材不足影响教学质量, 其余五室 (图书室、 电教室、 语音室、 卫生室、 微机室) 或名存实亡或不堪使用。 在当前资金紧张, 无法短时间内完全解决的情况下, 可否探索新模式, 如分片选择规模较大, 教育资源较丰富的中心校作为节点, 将资源集中投入, 完善该校的新老三室, 以其为中心辐射周边学校, 周边较小规模学校每周集中时间在该校完成复杂实验课、 微机课等教学; 鼓励各学校就近与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所构建合作关系, 将医疗职能外包, 解决卫生室问题。

三是疏堵结合, 对学校周边进行规范整顿。 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廉价的食宿,对农村中小学附近的 “小饭桌” 和学生校外寄宿进行规范, 保障学生身体健康;对村民自发运营的学生接送进行整顿, 探讨取消或减免学生校车费的可行性, 降低学生上学的交通风险。

(三) 提升农村义务教育质量

一是增加课时, 提高学习成绩。 在当前强调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农村中小学受制于自身的客观条件, 整体教学质量无法与城市学校抗衡, 农村学生的课外学业投入也与城市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但是中考时城乡考生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对于农村学生并无较大政策倾斜。 在这样的情况下, 建议适当增加农村中小学的课时, 通过增加时长狠抓教学质量, 尽量提升农村中小学学生应试能力, 拉近城乡学生成绩的总体差距。

二是增设新课, 教授简单工作技能。 根据调查显示, 相当一部分农村初中毕业生会选择直接务农或打工, 不再接受教育培训。 农村中小学可根据学生流向的新特点, 与劳动、 民政、 农业等相关部门联合开设劳动技能课程, 作为农村特色素质教育的一部分, 为需要的学生提供相关培训, 提升他们的谋生技能, 节约其走上社会后的生活成本。

三是整肃学风, 注重心理辅导。 当前农村中小学特别是中学, 学习成绩优异和家境较好的学生向城镇流出较多, 而农村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重视程度有所欠缺, 这在某种程度上不利于优良学风校风的形成。 应以国学教育为抓手, 同时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和心理疏导措施, 配备专业教师, 在学生世界观形成的初期, 抢占思想阵地, 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引领和培训,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弘扬正能量和时代精神, 不让错误认知占据学生头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