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博文 刘春阳
自2009年吉林省启动实施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以来, 在市场和政策拉动下, 全省各地积极行动起来, 不断探索新时期棚膜经济的发展思路和方式, 加大工作力度, 强化工作实效, 推动棚膜产业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 当前, 棚膜经济已成为农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在农民增收、 脱贫攻坚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为了解吉林省棚膜经济发展现状, 吉林总队在长春、 吉林地区开展专项调查, 结果显示: 近年来棚膜产业规模不断壮大, 种植结构不断优化, 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但仍有诸多因素制约其发展。
一、 棚膜经济发展效果显现
(一) 发展规模日益壮大
截止到2015年末, 吉林市棚膜发展到6.5万亩, 其中普通大棚5万亩, 温室1.5万亩, 累计投入资金约45亿元。 共建设省级棚膜蔬菜园区47个。2015年棚膜经济总收入约20亿元。 永吉县棚膜面积2.1万亩, 其中日光温室1万亩,大棚0.7万亩, 其他小拱棚、 地膜面积1.3万亩。 全年生产各类蔬菜水果2.9万吨, 收入近1.5亿元。 目前形成了一批专业化、 规模化棚膜蔬菜水果生产集中区, 其中已建成国家级标准园3个, 省级棚膜园区10个。 榆树市温室大棚面积发展到6.7万亩, 露地菜面积发展到31.5万亩。 棚膜园区发展到109个, 其中国家级园区10个, 省级园区25个。 形成了近百万吨蔬菜产品的供销能力, 每年向长春市输入各种蔬菜产品50多万吨, 有效缓解了长春市蔬菜供应紧张的局面。
(二) 棚膜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棚膜产业的不断发展, 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生产积极性, 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增加了农民收入。 如吉林市丰满区绿兴蔬菜合作社, 通过 “五统一” 精细化管理, 每年种出两茬果菜、 三茬叶菜, 创造了每亩棚室5万元的纯收益; 磐石市红旗岭等草莓基地每一株草莓就相当于30多棒玉米的价格; 永吉县岔路河等芦笋基地种植户人均增收1.57万元, 是粮食种植收入的15倍; 长春市南关区富裕街道富裕村李国伟种植番茄、 茄子、 豆角、 黄瓜、 韭菜、 香菜、 生菜等大棚蔬菜,每亩蔬菜大棚种植利润大约是2.9万元; 榆树市八号镇北沟村共有蔬菜大棚803栋, 户均有蔬菜大棚1.4栋, 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3.6万元, 棚膜蔬菜产业收入占家庭总收入的84.8%。
(三) 科技含量显著提高
先进的生产设施和技术得到广泛应用。 茄果类嫁接、 测土配方施肥、 微滴灌、 粘虫板、 太阳能杀虫汞灯等先进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 日光温室还普遍采用了保暖性好、 蓄热能力强的双层保温设计, 应用了热熔涂塑、 热镀锌的冷轧矩形钢管等抗压、 耐腐蚀建筑材料, 卷帘机、 卷膜器、 反光幕、 二氧化碳发生器以及远程物联网监控仪等先进的生产设施, 也得到了广泛普及, 发挥了重大作用。 吉林市金丰农业现代园区、 丰满绿兴合作社、 龙潭棋盘生态园等可学习、 可复制、 可推广的越冬生产示范园区, 使冬季温室利用率从五年前的15%提高到了60%以上。
(四) 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走访的市县根据市场需求和现实基础, 科学确定大棚园区主导品种, 形成了“春提前、 夏排开、 秋延后、 冬产鲜” 四季蔬果香的全方位生产格局。 除了西红柿、 豆角、 黄瓜、 食用菌等常见蔬菜, 西瓜、 香瓜、 葡萄、 草莓等常见水果, 还克服了各种技术难题, 引进了黄桃、 秋葵、 芦笋、 穿心莲等南方果蔬品种, 棚内生产面积逐年扩大。 提高了吉林省反季节蔬菜生产能力, 满足了人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 丰富了百姓的餐桌。
(五) 社会效益不断显现
棚膜产业的发展, 不仅打破了吉林省传统农业的季节性约束, 结束了冬季蔬菜依靠外调的被动局面, 促进了劳动力转移, 增加了农民收入, 也为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建设现代农业作出了富有成效的探索。 棚膜经济吸引了大量外出劳动力回乡创业当老板, 改变了农民新时期 “背井离乡” 的局面, 化解了农村离婚率上升、 老人赡养难、 儿童失学率高等社会矛盾, 提升了家庭幸福指数,促进了社会、 家庭的和谐稳定。 还提升了农民现代意识, 改变了农民闲时赌博、吃喝、 串门扯闲、 无理上访等诸多生活陋习, 形成 “四季忙生产、 农闲学技术”的农村新气象。
二、 棚膜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相关建议
(一) 科技水平普及率较低
科技是提升产业效益的决定性因素。 目前农户在发展园艺特产业中的经营效益差距较大。 部分农户引进技术、 科学管理, 经营收入颇丰。 也有部分农户看到别人赚钱, 就盲目跟着发展, 但缺乏相应的科技手段和管理能力, 结果同样产业有赚有赔。 要想提升科技应用水平, 应加强技术引进和推广工作, 重点引进一批优质、 高效、 市场竞争力强的优良品种, 示范推广一批节本增效配套技术及高效种植模式, 增强科技成果吸收和转化能力, 不断提高棚膜产业的科技含量。 加大技术推广和培训。 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一线, 开展农业技术服务。 与农户、 园区建立和谐的协作关系, 把园区作为科技推广基地, 使科技真正在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
(二) 融资困难
棚膜产业具有高投入、 高产出、 高效益的特点。 平均测算, 建设1亩标准日光温室需要15万元, 大棚需6万元左右。 由于农民自我投入能力有限, 各类扶持项目资金所占比重低, 导致棚室建设资金缺口较大。 全省棚膜发展专项资金和国家蔬菜标准园区的补贴门槛相对较高, 农业部棚膜蔬菜 “标准园” 项目需集中连片面积达200亩以上, 省 “百万亩棚膜蔬菜产业园区” 项目需集中连片面积达70亩以上。 吉林省部分地区山地、 丘陵较多, 难以满足集中连片的要求。 平原地区的部分有意愿发展棚膜产业的农民, 受资金等条件的限制, 也无法实行集中连片发展, 影响了发展棚膜经济的积极性。 因此, 相关部门应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 在产业发展上进行多层次的资金投入。 继续出台相关优惠政策, 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机制, 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银信部门要支持棚膜产业发展, 保证优先提供贷款, 并适当延长贷款期限。 同时, 农业综合开发、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资金也要向棚膜产业倾斜。
(三) 市场流通体系不完善
目前, 棚膜产业的流通组织和营销队伍数量远不能满足市场开拓的需要, 销售渠道单一, 棚膜产业产品销售被动。 同时, 冷藏储运库和冷藏运输车少, 部分生产基地尚无预冷库, 冷链、 加工体系建设滞后, 多数农产品还处于现产现销水平, 制约了外销市场的拓展。 现有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部分基础设施陈旧, 交易手段落后, 农民对应用电子商务所带来的巨大商机缺乏前瞻性的估计, 网络营销等新型农产品销售模式还不够多。 棚膜产业产品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时效性, 流通渠道是否通畅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 为此, 应加大对农业大县 (市)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建设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冷链运输等运作体系。 积极引导企业、 协会及合作社通过绿色食品产地认证、 商标注册以及统一包装、 统一形象、统一销售等方式, 打出品牌, 创出声誉, 促进效益提升。 应用互联网等现代便捷手段, 加快发展网上市场, 畅通流通信息, 提高流通效率, 有效拓展国内外市场。 搭建对接平台, 使农民与超市、 食堂等能够有效对接, 保证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 积极组织各类农产品经销、 展销活动, 扩大棚膜产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知名度。 通过多渠道的营销体系, 促进产品及时转化为经济效益。
(四) 风险防范体系不健全
棚膜蔬菜业投入较高, 一旦发生自然灾害, 棚体垮塌、 棚膜损毁、 作物绝收时有发生, 对设施农业生产和群众经济效益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同时, 在市场价格波动等各种不利因素下, 也可能会产生较高的蔬菜经营风险, 加剧农户收益两极分化。 目前国家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面在逐年扩大, 但以棚膜蔬菜产业为主的设施农业始终没有被纳入到保险范畴。 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发展棚膜产业的顾虑, 抑制了农民发展棚膜产业的热情。 应通过科学的规划以及完善的保障机制, 充分发挥出其高效、 低耗的价值。 要依靠供求信息的掌握和应用, 对产品结构、 上市时间进行指导和规划, 有效地规避市场短期滞销风险, 保障效益。 气象等部门要及时发布极端天气信息, 相关部门要推出相应的防灾、 减灾应急技术措施, 增强园艺特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要将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尤其是棚膜产业纳入农业保险范畴, 按照商业、 农业保险等险种的设定方式, 为棚膜产业量身定做符合行业要求的保险措施, 保障农民积极性和产业效益。
(五) 加工能力较弱
现有棚膜产业产品多以原料或初级加工品出售, 品种相对单一, 产品附加值不高。 产品的产后商品化处理手段落后, 生产环节和储运都与国内外标准有一定差距。 大多数加工产品尚处于粗加工阶段, 技术水平不高, 市场开发、 产业的支撑和辐射带动力不强, 产品潜在价值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招商引资, 建设一批集棚膜产品生产、 加工、 贮藏、 销售、 开发于一体的龙头企业。 大力扶持龙头企业在提高产品档次上下功夫, 在产品加工深度、 延长产业链条上求突破, 推动企业生产向 “精、 细、 优” 发展, 有效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 实现多层次生产, 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重点发展无公害、 绿色、 有机产品加工, 提高清洗、 分级、 预冷、 保鲜、 杀菌和包装等商品化后处理能力, 开发果蔬特色产品, 进行脱水、 速冻、 腌制、 调理等加工。 从而实现产业化经营, 深入推进棚膜经济产业化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