璧山来凤鱼文化与中国文化四种型式密切关联。被学者们概括的中国文化四种型式如下:
1.物质型文化,即人力曾经和正在作用其上的一切物质对象和人类物质生活的方式。
2.社会关系型文化,即从家庭组织到社会组织,从生产关系结构到上层建筑结构,从社会分工结构到阶级结构。
3.经典型文化,即以历史的形式凝固了的精神文化。
4.心理型文化,即不是凝固而是存在于人们行为中,以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主的精神文化。
璧山来凤鱼文化涉猎中国文化前列四种型式中的方方面面,而主体部分则是包含作为载体的来凤鱼和利用来凤鱼的人们因为来凤鱼而逐渐产生的各种观念和形态这两个方面。璧山来凤鱼文化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方面的形式与内涵。凡围绕来凤鱼和利用它的人们所产生过的及正产生或待产生的一系列涉及物质、精神、习俗等方面的现象,均属于来凤鱼文化的范畴。璧山来凤鱼文化博大精深,归纳其基本特征有地域性、民族性、承袭性、时代性、变异性、多元性、交融性、互补性等。但璧山来凤鱼文化的主要特征有三种,即社会性、群众性、区域性,叙述如下。
(一)璧山来凤鱼文化的社会性
璧山来凤鱼文化内容十分丰富,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已经渗透进了社会的各个领域、角落和生活的各个方面。璧山来凤鱼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的鱼烹饪美食,是供人直接享受并陶冶精神的美好物质。从古至今,人们喜欢食鱼,凡社交宴聚和重要节日,一般都少不了鱼。鱼被人推崇备至,视为食中上品。古往今来,虽贫困之家,在节庆之时也要设法烹鱼食用。
璧山来凤一带,鱼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用作祭品,是祭天祀地拜祖宗的三牲、五牲之一。璧山来凤鱼文化内容中,祭祀活动都离不开祭鱼。传统的民俗以鱼为吉祥物,祭祀典礼若不用鱼会被人视为是对神灵和祖先的最大不敬。
古往今来,人们将鱼应用于日常生活,其图形广见于器皿、建筑、服饰等方面。璧山来凤、丁家、广普等街道、镇的东汉墓中,雕刻有不同的鱼纹鱼图,还曾出土陶、罐、铜盆,上面多饰有双鱼或单鱼图纹。
鱼,因是吉祥物,故被人们视为是生殖力的象征。古人往往向鱼祈求生殖的力量。鱼在婚姻中更是爱情象征物,有祈求婚姻美满、早生贵子的寓意。
鱼是上层社会的青睐物,与政治紧密关联。唐朝宋代时,鱼的形象被用作中、高级官吏服饰的重要标志,仅次于帝王穿的龙袍。帝王按官员官品的高低分别赐予金鱼袋、银鱼袋以标志荣宠。
鱼在军事中曾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学术文化领域中也占有重要地位。古人把鱼与多种天空星辰联系想象,认为空中鱼星主云雨理阴阳。现代璧山来凤地区仍有空中显鱼星将雨和鱼鳞云高挂兆天晴之说。历代文人墨客、社会名流尤喜爱璧山来凤鱼,他们品食来凤鲜鱼,吟诗词书法作画,叹赞来凤鱼佳,对推进璧山来凤鱼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二)璧山来凤鱼文化的群众性
璧山来凤鱼文化属于大众文化,是一种范围广泛的文化,它置身于人民大众之中,有着深厚的产生与发展的沃土,深受人民大众的喜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以璧山来凤附近出土的鱼文物为依据和考查璧山来凤鱼文化的发展历史,证明来凤鱼文化源远流长。早在几万年前,璧山来凤一带的先民已猎鱼烧烤。距今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则比较普遍地把鱼置于陶器内烹煮美食。秦汉时,璧山来凤地区的居民已将鱼用于各种筵席,使璧山来凤鱼美食具有了雏形,出现了许多与璧山来凤鱼关联的“精神”文化现象。从唐代至民国,璧山来凤鱼文化各有不同程度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使璧山来凤鱼美食发展至鼎盛,鱼文化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由于璧山来凤鱼文化的多彩,就不断引起人们去追求物质和精神的享受。璧山来凤鱼文化最初是物质文化的发展,随着鱼物质文化的发展,逐渐又使鱼的精神文化向着广度延伸和深度发展,最终形成了固有的道德和民风民情,成为在较大区域内人们精神生活的组成部分。通过历代劳苦大众和文人们的辛勤耕耘,璧山来凤一带还留下了较多与鱼相关联的生产生活用品和文艺作品,这是璧山来凤鱼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
(三)璧山来凤鱼文化的区域性
在不同的区域,有不同的文化。就全国而言,有中原文化、齐鲁文化、三秦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松辽文化、岭南文化、巴蜀文化等不同的大区域文化。以巴蜀地区而言,巴蜀文化包含地区考古、宗教、历史、文学、哲学、科技、教育、艺术、医学医药和特质生活生产以及民俗等方面的文化。在巴蜀民俗文化中,主要又分茶文化、酒文化、方言文化和饮食文化。璧山来凤鱼文化则是巴蜀文化中具有区域性的一枝奇葩。
对文化的地域性,可以用“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来概括。中国地广物博人多,不同的区域由于受历史文化、生活环境、社会风情等方面的不同影响,故而形成了多彩的区域文化。有学者总结中国的大区域文化说:“南方表现为渔唱文化,北方表现为锣鼓文化。渔唱文化是水的文化,它是流动的,是船的文化。”又有学者认为:中原文化是浑厚浓郁的,楚湘文化是清奇诡谲的,吴越文化是空灵明艳的,燕赵文化是苍凉淳朴的。对于巴蜀文化,学者则认为:“巴蜀文化自始至终被深刻的内部封闭的盆地意识所牵引,在它的机体里那种独特的传统的东西随处可见。”巴蜀文化与南方渔唱文化和北方锣鼓文化有所不同,“巴蜀文化则山重水复自成格调”。对于小区域的璧山来凤鱼文化,其所在的地域是古代巴国和古今渝州、重庆的腹心地区之一。该区域田丘盛产粮油果蔬,河谷湖池出多种鱼鲜,具有饮食烹饪的丰富原料。历史上,作为“天府四川”两大都市的成都、重庆为西南重镇,曾是很多朝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许多入巴蜀的达官、商贾往来璧山经来凤,还携带良厨随行,与来凤人相互学习艺技;加之几次人口大迁徒,各省入成渝者众,而璧山来凤为往来必经陆路地,从而推动了璧山来凤鱼文化的进步。历代璧山来凤人在总结本地鱼文化的基础上,吸收各地所长,兼容并蓄,不断发展,逐步在本地区形成了以鱼为特色的区域性鱼文化。
璧山来凤鱼文化有自己的特点,例如,作为其文化主要内容的鱼美食烹饪,注重选配料,烹制多变,讲究色、香、味、形、器、礼和养生,强调味重、味多、味道变化多样,有“一鱼多菜,百鱼百味”之誉。璧山来凤鱼美味长于麻、辣、香、鲜、甜、咸、酸,尤以麻辣等味为主。历史上,出入巴蜀路经来凤的,上自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性,无不喜食璧山来凤鱼。再如从古至今来凤地区的居民注重将鱼这种物质与精神相结合,较广泛地把鱼用于政治、宗教和文艺之中。璧山来凤鱼文化中有关鱼的诗词、歌舞、戏曲、美术、故事、传说丰富多彩,这都是来凤鱼文化区域性的反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