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砖石土木混合结构民居

砖石土木混合结构民居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来凤附近用了砖石的大院落,凡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的,许多横梁被加工成中间向上微拱,两头略小,整体呈曲线似鱼形的月梁。在璧山来凤一带的三大类民居大院落中,史载唐宋以来修建营构有花园。璧山来凤一带的民间宗祠,是明朝宗法制度强化后的产物。旧时,来凤地区的宗祠建筑格局严谨,呈式化程度很高,其建筑风格反映上层雅文化较多,给予人以庄重肃穆和美奂美仑之感。入清以来,各省移民在来凤建造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会馆。
砖石土木混合结构民居_璧山来凤鱼文化

此类民居多建于清代。因明末清初战乱后移民入川,带来了各省的建筑技艺,如以平面布局严谨而著称的微州式民居和江浙地区具有“庭院深深深几许”特点,平面布局呈中轴对称式民居的建筑技术传至璧山后,与本地建筑技艺融合,就产生出了混合式结构民居。

璧山来凤附近的混合式民居一部分平面基本形制为正方或长方,中轴左右对称,设门讲究“风水”避免“漏气”,屋门窗多面向天井。这类民居多为双坡屋顶盖厚青瓦,以单坡顶作附属屋顶,错落有制,其形很美。在屋顶两条脊或三条脊相交处,雕塑鱼虬和鱼纹螭兽用作美化装饰并寓意起避火灾作用。宋人《青箱杂记》载:“海有鱼虬,尾似鸱,用以喷浪则降雨。……遂设鸱鱼像于脊,以厌火灾。”古人为防屋着火漫烧,特别讲究做硬山封火墙隔火,往往在墙头部分造形和雕塑。有人字双坡屋脊山尖突出,墙脊有机一体的;也有比屋脊高,做成云状弓形的;还有高出屋脊,顶端做成阶梯形状的。这些被人称为马头墙的封火尖处高翘,部分也塑有鱼纹鸱呁兽。凡雕塑有鱼虬走兽的建筑民居,无不呈现出灵秀、古朴和飞动的美感。

混合式民居还有一部分具有左右对称,方正简洁,不枝不蔓的特点。其平面造型转角均为九十度,不用圆弧线条。此类建筑的马头墙“由甘蔗脊、瓦顶、壶细口、软抛枋、瓦顶脊、盖头灰、垛头墙等组成”。装饰均按设计统一制做,鱼虬尾朝天嘴御脊墙尖,所以每每看到它,都使人感到很舒服、很顺眼……美极,巧极。

璧山来凤一带的混合式建筑民居乡间又称“花房”“砖房”,如邓家花房、刘家花房、肖家花房等,皆因在房脊,房马头墙、房门楼、房壁等处绘制装饰有花鸟虫鱼和各种吉祥兽而得名。古佛大队邹家砖房、欧家砖房和三星大队的徐家砖房等处也有塑鱼图纹和花草瑞兽的。

来凤附近用了砖石的大院落,凡以木构架为结构体系的,许多横梁被加工成中间向上微拱,两头略小,整体呈曲线似鱼形的月梁。房屋檐下的撑拱和牛腿,也有做成鳌鱼形状的。清末前,一些有功名的主人在自己大门口安放有鼓形“门枕石”,也叫“抱鼓石”,石上精工镌雕花卉鸟兽,还有高浮雕“跃鲤图”。旧时,还立石桅杆于宗祠或居宅大门侧,如青杠白云湖如意农庄发现有为宋代武状元王大节立的十二角石桅杆残石,上饰鱼图和花鸟纹饰。再如青杠王家马道子王宅也立有饰鱼纹的石桅杆,是因王家出富贵之人而立的。在古民居大院内,楼层栏板、栏杆、檐柱、门窗是雕刻装饰的重点,工艺水平较高,不乏佳美之作。20世纪80年代中,来凤几处古民宅中,还有多幅“鱼跳龙门”“鲤鱼板籽”“金玉(鱼)满堂”木刻和石雕,不知现在还存否。

在璧山来凤一带的三大类民居大院落中,史载唐宋以来修建营构有花园。至今可见的仍有清代王翰林府第花园。昔日园中建有“唤鱼池”,池石栏杆上还采用浅浮雕雕刻“鱼龙图”“板籽鲤嘻图”等。鱼龙共生于水,相传鱼经长时间修炼后可跳龙门而成神兽。刻鱼龙图是比拟凡人只要下苦功努力就可以功成名就,福禄俱得。鲤鱼板籽数目万千不可清数,旧时人们都希望儿孙满堂,家族人丁兴旺,鱼图饰有寓意和象征作用。

来凤一带有不少宗祠,如来凤周家祠堂、鹿鸣王家祠堂、龙家祠堂、石龙鱼洞刘家祠堂、董家冲戴家祠堂等。这些宗祠是血缘村落里最高等级的公共建筑,是提供实行宗法统治的物质场所,它是宗族的象征,曾起着团结宗族、维护封建性人伦秩序的作用。璧山来凤一带的民间宗祠,是明朝宗法制度强化后的产物。《明会典·祭祀通例》中规定:“庶民祭里社、乡历及祖父母、父母,并得祭灶,余皆禁止。”清代是修建宗祠的兴盛期,宗祠内除供奉本宗族祖先神主外,更多的是被用作宗族聚会、议事、礼堂和法庭。凡“对宗族有重大意义的物品,如圣旨、诰命、祭器、祖宗像、族谱等,也保存在祠堂里”。一些刻有龙鱼图案,能够光宗耀祖和诱导子弟上进的纪念性建筑,如牌坊、功名石桅杆等也建在宗祠近处。旧时,来凤地区的宗祠建筑格局严谨,呈式化程度很高,其建筑风格反映上层雅文化较多,给予人以庄重肃穆和美奂美仑之感。一些宗祠的装饰用鱼除了在门楼翘角上塑鳌鱼外,还注意在祠堂梁架上、门窗上、隔扇上雕刻鱼和鱼纹图,在十分广泛的装饰内容中,多要应用“鲤鱼跳龙门”“王祥卧鲤”“太公钓鱼”“渔舟唱晚”等激励教育人的图画。为了方便多数族人参加活动,来凤周家宗祠、青杠李家宗祠等处还建有歇山顶檐角高挑的戏台。戏台楼是宗祠内部建筑的艺术中心,许多地方华丽精美,装饰十分醒目。与鱼有联系的是翘檐角上塑鱼形兽,戏台面三面多木雕戏鱼、鱼莲、跃鲤和戏曲人物图。

璧山曾流传一句老话:“璧山八区(狮子、来凤、丁家、正兴、大兴、河边、大路、八塘)一镇(县城所在地城关镇),处处都有会馆。璧山会馆多又多,来凤驿是二哥。”考察来凤镇20世纪90年代前有帝主宫、天上宫、万寿宫、禹王宫、南华宫、紫云宫、惠民宫等清建会馆,会馆数仅少于璧山县城。

来凤林立的会馆,是明清以来持续百余年的外省入璧山的移民创建的会馆。会馆多由同乡人士集资公立,“专为同乡停留聚会或从事商务活动的场所。”它带有工商场所、俱乐部和同乡旅馆性质。

入清以来,各省移民在来凤建造了很多具有地方特色的会馆。为了显示商人实力,不少会馆耗费了大量财物,历时多年始建成。来凤镇上第二大会馆南华宫,始建于乾隆年间,用了近三年时间修建,其房脊鱼鳌及殿石柱、栏板等处的鱼刻等工艺却胜于其他会馆。乾隆初年修编的《璧山县志》载:“万寿宫,在来凤驿东街,系江西会馆。”该会馆是来凤驿最大的会馆,近代乡人俗称名“石灰市庙”,始建于清康熙初年,用了三年时间修建,至雍正间又扩建。扩建时招了各地巧匠百人,又费时两年,最终成为华美建筑。

来凤万寿宫由门厅、大殿、配殿、戏楼、跨院、套院构成,木石结构房屋数十间(一说八十间,又说六十八间)。该会馆以造形精湛和装饰华美而名闻巴蜀,飞檐翘角和柱础上塑立雕刻有多种鱼虫。戏台各面巨木上和藻井围栏上以高浮雕、透雕、阴阳刻饰有“姜太公钓鱼”“猎鱼图”“追鱼图”“鱼穿莲”和狮子盘绣球、松树葡萄、戏曲人物、虫鸟花卉图案,各挂柱下雕饰瑞兽祥鸟,雕工细腻,精美绝伦。令人惊叹的是会馆一四合小院有一宋代修的水井,井中距水面约10厘米深水中有两尾红色石鱼,石鱼相对紧贴井边青石,人提水时井水晃动双鱼似在漂游。现惜乎井鱼皆随20世纪末各会馆的拆毁而被填毁,但愿若干百年后,极具文物价值的古井和井中双石鱼,能在建设变化中重新显现。

牌坊,又称牌楼,是一种用于标识的门洞式礼制性建筑,一般坐落在建筑群的导入部分或自成一体。我国古建名专家梁思成说:“牌坊为明清两代特有的装饰性建筑,盖自汉代之阙,六朝之标,唐宋之乌头门、棂星门演变形成者也。”据历朝璧山县志载和笔者多年考查,历史上璧山有几百座用木、石、砖、琉璃等材料修建的牌坊,而来凤附近则有数十座。璧山牌坊源远流长,可追溯至汉代,但以明清为繁荣期。众多牌坊可分为标志性、装饰性、纪念性、大门式四种,一般为双立柱、四立柱构成,上有额坊。来凤地区的牌坊主要建于庙宇、祠堂、宅院、陵墓、公署、路桥和园林之中。一般清代以前的牌坊造型较简,但多在石雕翼角上雕饰有鱼尾兽。明万历十二年(1584)修于来凤驿内的“三清观”坊,还雕刻有“太公钓鱼”、“渔舟唱晚”等图画。来凤清代建的牌坊造型较繁,多数纪念性牌坊肃穆庄重,也有建筑非常华美的。如横跨成渝古驿道上的来凤头道、二道、三道石坊,坊上均雕饰有精美的鱼纹、鱼图和鱼身龙头兽。清代咸丰年间,来凤驿培修“行台衙门”(今来凤小学处),在三个点出土了大小不一的唐代银盘,上饰刻龙头鲤身的“摩羯”“鱼化为龙”纹图。璧山县令张焕祚在行台衙门前重建“来凤驿坊”时,就以唐“鱼化龙”为题,在石坊上大书雕刻“所过者化”,字下刻叱咤风云的鱼摩羯图和“群鲤跃龙门”图。清代末期,近距来凤的丁家镇上场口处修建的大型“邓氏百岁坊”,在“庆衍期颐”额和“五世同堂邓显荣、邓显廷之坊”题书下,有三幅关于鱼的高浮雕图画。

来凤一带现保存完好的高大石牌坊唯有清代道光25年(1845)在成渝古石道上修建的“何氏百岁坊”。重庆市博物馆馆长刘豫川在《璀璨的巴渝文化遗迹 ——重庆市文物普查收获综述》一文中评论:“重庆清代出现不少镂刻精细而又高大的作品,可与清墓地面雕刻相表里,足以反映清代民间匠师的石刻技艺水平,其中可以璧山青杠乡百岁坊为代表。”

“何氏百岁坊”五楼四柱三进,通高11.7米,通宽6.35米,正中前后分别书“昇平人瑞”“贞寿大门”大字,横额楷题“旌表例赠奉直大夫周绍熙之妻宜人何氏百岁坊”。柱间及额坊上刻各种采用半圆雕、高浮雕刻包括鱼纹图在内的山水花卉、戏剧人物图案10余幅。当心间刻人物造像60余个。柱侧夹杆石作花牙镂刻,分别立狮、象、狻猊、麒麟4对。在三重檐歇山式坡屋顶上计有12个石雕翼角,每两个翼角间屋脊角雕有一条大型石鳌鱼,坊上6条大鳌鱼均口含石脊鱼尾朝天,非常壮观。

用鱼等物为装饰的古建石坊的功用是宣传封建王朝的道德风范,浸透封建政治理论思想观念和善行、贞寿及“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思想,有着较高的历史、政治、经济、军事、民俗、美术、建筑等方面的研究价值。

璧山来凤一带多桥,部分石桥雕饰有鱼龙、瑞兽、花草。出名的石桥为来凤镇中横跨璧江的“来凤桥”,该桥在蜀汉置来凤驿时已建,几百年前已有文字载记。明正德十二年(1517) 《四川志·重庆府·关津》记:“璧山来凤桥,在治南五十里。”清代道光十二年(1832),来凤士绅周继盛捐银改建来凤桥易名“鸣凤桥”。该桥为三沾水三干洞六孔石拱廊桥,一名风雨凉桥。桥各孔拱间雕龙凤与吸水兽。桥面左右边有两排石栏杆,石立柱顶端雕有80个造型各异,生动传神的石狮。部分石柱上用浅浮雕刻有“鱼穿莲”“凤戏牡丹”等图纹。修桥时,桥身中置放有用铁铸的能负重的龙子“赑屭”和美人首、身尾鱼形、性通灵不寝,可用作警视镇洪水的龙子“金吾”。桥上建有歇山式中高两边低廊亭,青瓦屋面,脊和翘角处饰有鳌鱼。桥正中行人,两面各有木板店铺18间。桥中间为青石路,建桥时雕有一对图朝下的鳌鲤,有美丽的民间传说。

鸣凤桥非常牢固,1931年成渝公路通车后,拆去桥上的36家店铺。1940年前后,因过大车之需要,又将廊亭全部拆除了。

璧山来凤一带的人很讲究厚葬,“事死如事生”,依照礼制按力所能安葬亡者,绝不马虎。由于人们深受“堪舆学说”和鲜明等级观及政治,强烈的宗法伦理观等诸方面的影响,对丧葬建筑尤加重视,采用瑞鱼和其他祥瑞物对墓内外进行不同档次的装饰。

璧山来凤一带多石头,且开采较方便,所以客观上助长了墓葬之讲究。以从东汉至民国留存的汉画像石、画像砖墓和崖墓,唐宋代石室墓,明清“深基”“石室墓”,民国“帽子头”墓的建筑实物装饰和历史文图资料为根据,来凤及相邻乡镇的人是长期将吉祥鱼用于墓饰的。人们至少从汉代起,就已经将鱼纹鱼图用于墓地建筑装饰了。来凤地区汉崖墓门额上有浅浮雕鱼图和线刻鱼纹,墓室内雕有“鱼鸟图”,相邻镇乡的汉墓室壁刻画细腻精美的跃鲤,这些都是明证。璧山来凤一带汉墓地表建筑如“汉阙”,唐宋代的石像、石望柱,因年久毁坏今已无存。但凡经发现的唐宋墓室中,一般多存有鱼纹鱼图。

20世纪70年代之前,璧山来凤一带有许多雕饰精美的“花纹”,这种坟墓多建于明清时期,以清代中叶的建筑最多。邓家花坟、田家花坟、胡家花坟、付家花坟、刘家花坟、龙氏花坟、王道子墓等大坟墓的共同特点就是坟墓前用各种石料,用多种雕刻方法,雕饰有“鳌鱼吐水”“双鱼图”“虫鱼花草图”以及瑞兽吉鸟等。部分花坟前建有牌楼,上刻多种跳跃、嘻戏、群游、穿莲鱼图。花坟前还有七品以上官员立的石望柱,柱首雕瑞兽,柱身饰鱼鸟祥云纹。明末何总兵之孙,南明永历朝进士何明图墓前石望柱上就饰有四尾鱼和鱼云纹。

据查考,来凤附近明清代有雕刻令人惊叹,富有文化内涵的鱼饰图纹的墓当数邓家大花纹。该墓地表建筑有五楼多间,石屋脊有四个鳌鱼龙,五楼翘角上雕八个鱼纹螭吻兽。整个石牌楼坊题刻、铭文、联语皆辞藻华赡,书法工致,以鱼、兽、戏剧人物为主的图画计20余幅,是构造完美的石刻艺术品。近年在来凤一带发现有历经多次运动幸存的刻鱼纹图墓葬建筑,如原石龙乡三合村柏树林坡于清代乾隆年间修建的石质仿木单檐歇山顶墓坊,上有鱼跃图等浮雕6幅。三合村边界坡修建于乾隆五十六年的墓坊上所饰的鱼图,表现出当时人对鱼的喜好,更展现出璧山来凤一带石雕工匠的高级技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