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化的内涵与成因

文化的内涵与成因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爱德华泰勒的贡献在于最早指出文化所包含的种种因素乃为复杂关系的一个整体。中国学者围绕文化概念的解读往往不同于西方学者而颇具东方特色。文化结构决定了文化的性质与功能,中国文化之体决定中国文化之用,二者密不可分。文化心理结构是最具模式化的心理反应,鲁迅研究中国的“国民性”就是着眼于病态的文化心理结构。
文化的内涵与成因_英语翻译与文化交融

一、文化的内涵

(一)文化的界定

关于文化,迄今为止国内外众说纷纭,有诸多定义。由于研究的视角不同,我们无法对各种不同的定义做出明确的判断。

文化一词乃为学术界传统则又时髦的语汇,而涉及文化的论著可谓汗牛充栋,以至于得维克多•埃尔竟然说道“企图或声称给文化概念确定范围是徒然的”。然而,若使大学校园的文化解释框架愈发清晰、明确尚需予以文化的一般考察,因为尽管每个人都在一种文化中诞生、生活和死亡,则很少有人真正意识到它的存在,所以我们打算进行这项艰难的事业,不禁想观察一下我们生活在其中的环境,也想在文化中观察我们的自身尽管本研究不侧重于文化自身内涵的挖掘,却认为有必要校正文化这一概念的向度。因为文化作为地域及时间维度上得以延伸、交错的一个复杂整体已存在着各自不同的关系网,所以不了解不同的文化解读就不可能准确把握文化这一概念的向度。

有学者曾指出,“关于‘文化’的定义现在已有几千种。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学科、不同的人都有不同的说法”。围绕文化概念的讨论多见于西方的文化人类学著作,如被誉为西方人类学之父的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就“文化”这一概念曾做出堪称经典的界定,即“从广义的人种论的意义上说,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具有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爱德华•泰勒的贡献在于最早指出文化所包含的种种因素乃为复杂关系的一个整体。英国学者马凌诺斯基则从功能主义人类学视角度坦陈,“文化含有物质的和精神的两大主要成分——已改造的环境和已变更的人类有机体……真正能够传播与演化文化的真正要素乃是社会制度,即由一群能利用物质工具且固定生活于某一部分环境中的人们所推行的一套有组织的风俗及活动体系”。然而,解释人类学派创始人美国学者格尔兹却指出,“我所采纳的文化概念在本质上属于符号学的文化概念,人是悬挂在由他们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我把文化看作这些网,因而认为文化的分析不是一种探索规律的实验科学,而是一种探索意义的阐释性科学”。

西方还有学者专门考察了文化概念的语境后认为,“从有关文化的历史文献来看,与文化关联紧密的主要学科或门类大致有九个:哲学、文学和艺术、教育、历史、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生态学和生物学。因此,文化的蕴涵与构成决定它不可能为任何一门学科所独有,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独自承担起文化概念的‘统一大业’”。因为西方有不少人类学及社会学方面的学者针对“文化”一词的确切含义仍然存有很大分歧,所以克罗伯和克拉克洪从100多位权威人士著作中归纳、分析了某种代表大多数学者所同意的基本要素后提出,“文化就是通过符号取得和传达的外露和内涵的行为方式,构成人类集团各不相同的成就,其中包括体现在创造物中的成就;文化的基础核心是传统观念,特别是依附于这些观念的价值标准;一方面可将文化系统看作行动的产物,另一方面可将其视为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条件因素”。据此可以认为现代有关文化的概念解读大体上倾向于将文化视为外在于个体且由不同文化成员所共有的一套思维理论系统——既可以是一套价值体系或意义体系,也可以是一套日常生活知识乃至人际交往规则。

中国学者围绕文化概念的解读往往不同于西方学者而颇具东方特色。梁漱溟突出了文化内涵中的生活意义,认为“所谓一家文化不过是一个民族生活的种种方面,总括起来不外乎三个方面:精神生活方面,如宗教、哲学、科学、艺术等;社会生活方面,我们对于周围的家族、朋友、社会、国家之间的生活方法都属于社会生活一方面,如社会组织、伦理习惯、政治制度及经济关系;物质生活方面,如饮食、起居种种享用以及人类对于自然界的生存”。费孝通则强调文化的存在方式和存在机制,认为“文化是人类用以满足需要的人为工具……文化是社会创造出来使人类可以共同生活来满足个别需要的手段,文化是以社会力量来维持的生活方法”。贺麟却极力主张精神活动因素在文化中的作用,指出“所谓文化,乃是人文化,即为人类精神活动所影响、所支配、所产生的……精神化或精神文明,其特征乃是征服人类的精神,使人的精神心悦诚服”。鉴于文化概念的复杂性,若想一一予以定义既不现实又无必要。

前面由中外学者诠释的文化概念大多与本研究的切入点密切相关,这是因为研究的切入点不同所诠释的文化概念就会有差异。从上面的文化概念分析可知,文化一般分为广义的和狭义的两种:广义的文化是指从精神到物质、从思想到行动、从学习知识体系到日常生活方式且与人相关的所有因素;狭义的文化乃是指与人类精神及思想有关联且反映一定地域之一定民族观念体系的方方面面。其中广义的文化概念过于宽泛,而狭义的文化概念恰恰适于本研究,因为这一概念外延可以触及文化、教育、体育三者之间联系,而这一概念内涵则能够深入到理念或精神层面、制度层面和社会实践或器物层面。

(二)文化的结构

文化作为整体存在的“超有机体”,它的内在本体就是文化结构。文化结构是对有机整体性文化的内存关系的抽象,它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可以自己说明自己,二是可以形式化。文化结构决定了文化的性质与功能,中国文化之体决定中国文化之用,二者密不可分。文化结构有表层文化结构与深层文化结构。文化心理结构是最具模式化的心理反应,鲁迅研究中国的“国民性”就是着眼于病态的文化心理结构。

当然,一个民族的整体文化或一个具体的文化特质,都有其层次结构。文化层次有“三层次说”和“四层次说”。三层次说是把文化看作一个三层次同心圆,表层为物质层面,中层为制度层面,深层为心理层面。四层次说:物质文化、社会关系、风俗习惯与艺术文化、精神文化。余英时教授说:“首先是物质层次,其次是制度层次,再其次是风俗习惯层次,最后是思想与价值层次。大体而言,物质的、有形的变迁较易,无形的、精神的变迁则甚难。”

(三)文化的特征

通过对文化界定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文化的一半特征:

1.学习性

人的行为可以分为本能的和学习的。那些作为社会文化部分的行为是经过后天的训练而学到的,这构成了人类行为的大部分。所有的动物都有一定的学习能力,这对于物种的生存是非常重要的。但人类,学习的行为远远超过本能的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人类天生的不完善。一个人要成为社会中独立的一员,不仅需要一个长期的身体适应的时期,而且需要一个长期的学习如何思维和如何举动的训练时期,换句话说就是进行文化方面的训练。

体质生态是人类行为的基础。一方面人类通过学习来满足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我们的文化能力一说话的能力、抽象思维的能力、制订长远计划的能力等,则取决于因遗传而继承的体质特征,取决于复杂的大脑。但大多人类学家比较强调后天的文化学习对人的重要性,而先天的遗传仅是行为的基础。

2.发展性

文化就其本质而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19世纪的进化论人类学者认为,人类文化是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进化的。从早期的茹毛饮血,到今天的时尚生活,从早期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自动化、信息化,这些都是文化发展的结果。没有文化的发展,人类至今还是猿猴的堂兄弟,也就没有现代社会和现代文明。以马林诺夫斯基为代表的功能学派认为,文化过程就是文化变迁。文化变迁是现存的社会秩序,包括组织、信仰、知识以及工具和消费者的目的,或多或少地发生改变的过程。总的来说,文化稳定是相对的,变化发展是绝对的。

3.时代性

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典型的文化类型。例如,以生产力和科技水平为标志的石器时代的文化、青铜器时代的文化、铁器时代的文化、蒸汽机时代的文化、电力时代的文化和信息时代的文化。又比如,作为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赋、诗、词、曲分别成为我国汉、唐、宋、元各朝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样式。时代的更迭必然导致文化类型的变异,新的类型取代旧的类型。但这并不否定文化的继承性,也并不意味着作为完整体系的文化发展的断裂。相反,人类演进的每一个新时代,都必须继承前人优秀的文化成果,将其纳入自己的社会体系,同时又创造出新的文化类型,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志性特征。

4.综合统一性

尽管人们对文化的概念难以取得一致意见,但对文化划分为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的基本观点是认同的。任何一个文化系统中的子文化,都有它自身的一个完备文化体系,都是一个综合统一体。文化的要素和成分尽管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不是简单的、孤立的要素和成分,不是杂乱无章地拼凑,相反,各要素和成分之间是相互整合而统一的。这种统一性常常通过共同的价值体系和行为模式表现出来。

5.政治、经济性

政治、经济、文化是一个国家最基本的存在形态。一定的政治、经济决定一定的文化,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人是文化的主体。在阶级社会中,人是分为不同阶级的。不同阶级(包括阶层)的人对文化有着不同的需求。不同时代的物质生产水平由此形成各种经济关系,并影响着文化的生存和发展。同时,文化生存的优劣,对政治文明和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或倒退作用,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开明的政治与文明的文化、发达的经济与先进的文化;专制的政治与专制的文化、落后的经济与落后的文化,都是相互依存和影响的客观存在。但是,文化的发展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当今中国,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生态文明与党的建设“六大建设”并提,这是建设和谐社会、治国理政的英明抉择。

6.普遍存在的具体性

文化是一种人类活动,是人类所取得的一切成果的结晶。有了人类就有了历史,有了历史就有了文化。每一个社会、国家、民族,人们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系统中。这种文化系统还具有一定的规则性,能依靠法律、制度、习俗、思维方式、价值系统等来引导或约束社会成员的个体行为,使他们的情感、思想与行为都纳入群体的价值目标与轨道。

7.世代相传的连续性

人类文化随着物质生产和人口的生产与发展,具有历史连续性,是社会传承的结果,是超越个人而存在的。在文化的传承过程中,人们总是有选择地进行继承,并在继承中有所发展、有所创新,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传统。例如,中国文化五千年绵延不断,它独自萌发,慢慢形成,历久弥坚,从未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迹。即使近代受到强势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挑战,它也未丧失自己的特性。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相统一,是文化连续性的保证;继承是文化连续之源,创新是文化发展之动力。文化体现了创造的意志力量,它与本能的生物学遗传或先天性行为方式是不同的。

8.民族和世界的辩证统一性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着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的特点,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任何形态的民族文化,都是适应本民族不同阶级阶层、职业、信仰和不同文化心理的人以及不同的社会环境和生产条件而形成、发展的。这是民族所共同具有的文化的历史渊源,承载着大体一致的文化积淀,从而形成本民族的文化特质并促进其发展,这是某一民族文化包容性的体现。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例如中华传统文化,便是包容了56个民族文化的特征,并由一种带有共同倾向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特征,把各民族凝聚成一个整体。它是一种具有独特的中华民族性格和传统的文化形态。自然,在这个多民族的文化整体中,各个民族仍保持着那些具有自身传统和特色的文化因素,如本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所以说,文化的民族性是一种多元的文化形态。

文化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是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辩证统一体,这是文化包容性最为突出的标志。在当今世界上,任何一种成熟的文化,都是属于全人类的,纯粹独立的民族文化是不存在的。文化通过各种传播媒介在世界各国之间相互传播,发生交流与冲突、选择与融合,并导致各民族文化的发展或迁移。即使在交通落后、信息闭塞的古代,世界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始终在通过各种渠道(如战争、经商、人员往来等)进行着。同时任何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只有既具民族特色,又能积极融入世界文化之林,并汲取人类一切文明成果,才最具有生命力。只有在世界文化中占有一定的份额,才能成为文化大国。

综上所述,文化是指人类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从广义上讲,文化泛指人类在社会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则特指精神财富。而中国文化,一般是指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财富,其内容非常丰富深邃,它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门类以及人们的理念、风俗、信仰等。

二、文化的成因

文化是如何产生的呢?这是个不易回答的问题。英国哲学家和数学家怀特海曾提出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说法。他说,自从人类出现在地球表面以后,曾历经过无数次的黄昏,直到有一天,有人对西天的晚霞喊出一声“啊!”人类文化从此产生。此说法给人以很大的想象空间,只是显得有些过于“诗意”了。

许多学者认为,地理环境对文化发展有决定性的作用。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等均持此论。如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热带民族和老人一样胆怯,寒带民族则像青年一样勇敢。”“热带民族的怠惰几乎总是使他们成为奴隶,寒带民族的勇敢则使他们保持自由。”亚洲之所以出现专制主义的大帝国,是因为那里有“较大的平原”,而西欧之所以有民主自由的传统,是因为那里“天然地区划分成了不大不小的国家”。近代美国地理学家亨廷顿尤其注重气候对文化产生的影响,他在20世纪初叶出版的《气候因素》《文明与气候》以及《文明的源头》等著作中指出,气候条件不良,太热、太干、太冷、太湿的地区如雨林地带、沙漠地带、北极圈等,很难有较高的文化;适宜文化发展的气候,其温度应介于3.3摄氏度至17.7摄氏度之间,湿度平均在75%左右。另外,英国历史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的研究》一书中,结合世界上26种文明的兴衰史,提出逆境及“挑战与反应”的理论,认为环境或条件的艰难构成挑战,而成功的反应会创造文化,但挑战如过于残酷,则不易有成功的反应。

地理环境论者从一个侧面揭示了文化产生的原因。要真正揭示文化的起源,我们必须从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中寻找原因。诚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所言,自古以来,人类不论其属于任何种族,均不时要面临三种对手:自然、他人和自己。为了应付自然的挑战,发展出物质的或技术的文化;为了找出在群体中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乃有社群的文化,如各种典章制度;为了克服自己,乃有精神的或表意的文化,如音乐、美术、文学、宗教等。由此可见,文化是人类为适应环境并谋求生存发展所做的努力及其成果。这里的环境当然不只是地理(自然)环境,还包括社会(人文)环境。人类的生存发展需求逐渐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样化,在满足物质需求的同时,又产生出精神层面的更高需求。这就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