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导入,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文化输入的缺失及母语文化的干扰,目前大学生的跨文化习得状况不容乐观。
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_英语翻译与文化交融

语言是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文化的载体,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负荷传递着无尽的文化信息。人类社会中,文化几乎无处不在。“文化”一词的含义很广泛,“一般认为它是一个民族在自己的社会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独特的风格与传统。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充满了文化色彩,语言中的文化现象除狭义地指社会意识形态外,还泛指社会历史、自然地理等各方面人类所独有的特征”。

在当今高科技迅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国家、民族、团体、个人之间合作和交流日趋频繁。文化差异是导致跨文化交际产生障碍的重要因素。一个国家的哲学、信仰、伦理、心理乃至政治等诸多因素确定了在该国的文化中,社会交往必须遵循其特定的规范,其中包括与之有关的语言规范。对于一个讲母语的人,本国这些约定俗成的规范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极其自然的事情。然而,对于不熟悉这一文化背景的外国人而言,就会形成一个文化障碍,影响交际顺利地进行。语言教学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包括文化知识的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是很有必要的,文化导入的方法和途径应贯穿大学英语教学之中。

一、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

语言不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同时也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的语言必然会反映这个国家、这个民族的文化特征、思维方式。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不了解目的语的文化,就不可能真正理解和运用外语。在全球化的今天,各国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也日益增多。单纯掌握一门外语而不了解其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并不能有效地帮助人们跨越文化鸿沟,成功地实现交流。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一)大学英语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大学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然而,不论是作为语言学的基础理论,还是作为指导语言学习的各种教学法,无一例外的都是指向同一目标即语言自身的规则。从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的二项分析,到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法,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静默法到直接教学法等,都未给我们外语教学实践指出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也正是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我们总是对学生进行一种“纯语言能力”的培养,要求他们在“听、说、读、写、译”等方面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篇章,凭借一种含有投机成分的应试技巧顺利地取得各种等级证书。“强调了对语言表层结构即应试要求语言点的分析,而放弃了对语言深层结构即社会文化背景的讲析。”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必须在进行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文化导入,从而避免因文化差异而引起的语用失误。

(二)由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所决定的

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的全部特征。学生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是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进行交际的人才。同时,语言和文化紧密相连、不可分割。语言是一种符号,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的环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定并塑造了特定的言语表达方式。总之,语言就好比树木,文化就好比森林,不了解语言生存的环境就好比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正如萨丕尔所言,“语言基本上是一种文化和社会的产品,因此它必须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去理解”。然而,传统的外语教学更注重语言知识的管束和积累,而忽视语言所处的文化,从而出现了英语语言能力强的人其跨文化语用能力不一定强的现象。美国外语教学专家温斯顿•布瑞姆在谈到只教语言不讲文化的恶果时说:“采取只知其语言不懂其文化的教法是培养流利大傻瓜的最好办法。”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适当渗透一些文化知识,开展一些文化对比的讨论,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言,增强其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进而提高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由于语言和文化相互依存和影响,因此,在进行英语教学的同时有必要导入与英语语言有关的文化内容。

(三)国内外客观形式及大学生文化习得现状决定

国内外客观形式及大学生文化习得现状也决定了在大学英语教学进行文化导入的迫切性。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日益增多,造成了对既懂专业又通晓外语并能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优秀人才的巨大需求。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保证国际交流的准确和有效,大学英语教学也必须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传授文化知识,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历史传说、风俗习惯、价值取向和社会观念等。通过熟悉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满足他们语言学习的要求,而且随着文化知识的积累,学生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也会更加透彻,反过来又会促进他们英语水平的相应提高,真正达到培养学生能够运用英语准确、顺利地进行交流的教学目标。而非英语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参与跨国界、跨文化的交流。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文化输入的缺失及母语文化的干扰,目前大学生的跨文化习得状况不容乐观。这种供需之间的矛盾也说明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是必要而且迫切的。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

文化导入教学模式是一种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建构语言与文化知识、促进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提高的相对稳定的操作性框架。该模式主张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环境中,根据教学大纲、教材和学生实际,运用正确的方法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激发他们的思考与想象,促进学生主动进行内部心理表征的建构,从而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文化差异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那么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该从哪些方面构建学生的文化知识呢?

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学者们有着不同观点。吕必松、赵贤洲、张占一等主张将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内容分为交际文化和知识文化。所谓交际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直接影响准确传递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包括问候、致谢、称呼、习语、委婉语和禁忌语。而知识文化,指的是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递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文化因素,一般是指政治、经济、历史、地理、科技、文教等相关背景知识。魏春木、卞觉非则把外语基础阶段文化导入的内容分为文化行为项目和文化心理项目。他们认为,文化行为作为动作系统,是外显的、受文化心理支配的,处于文化的表层,可逐层细分出不同的文化项目如购物、住宿、称呼等;文化心理是文化行为背后的价值观念系统,是内隐的、支配文化行为的,处在文化的底层。文化心理对人们的语言或行为起着规定性作用,它决定了人的处世哲学、评价事物的标准和行为规范等。比如,在西方很多国家忌讳询问对方年龄、婚姻状况、收入、宗教信仰等是出于对隐私的尊重,但这只是一种外在的文化现象,其本质是反映了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的基本社会文化心理。这些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积极作用,对外语教育有很大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因为文化本身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不同文化的划分在某种程度上相互交叉,很难将文化细分,但必须注意文化导入的多样性和根据学习者的需求进行合理导入。这就要求不同的外语教育工作者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以及教学中需达到的不同目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目的语国家的文化是一个宽泛的内容,涉及植根于民族语言中社会习俗、传统习惯、思维模式、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及反映目的语民族的生活背景。任何民族的个体都生活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之中,他所使用的语言必然会反映出其所处社会的文化特征,带有该民族特有的文化印迹。

我国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交际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信息的发出者和信息的接受者)之间的交际。”根据跨文化交际学的理论(贾玉新),跨文化交际与同一主流文化内的交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二者所涉及的变量或组成要素基本一致。交际是信息的传送和接受,“共同”或“共享”是交际的前提。除了共享同一语言系统之外,有效的沟通还依赖于交际双方对其他相关因素的理解和掌握。交际行为是文化行为,也是社会行为,它必然发生在社会和文化之中,并受众多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对这些相关社会文化因素的了解和掌握是实现有效交际的前提。而影响交际的众多社会文化因素主要包括:宽泛的交际环境,包括文化环境、心理环境和自然地理环境因素等;具体的交际环境——情景因素,这受制于宽泛文化环境,并直接影响交际的环境,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所涉及的话题等;规范系统,“规范是交际环境和语码(语言和非语言)之间的中介系统,不仅是交际行为的制约系统,也是交际行为的解释和评价系统”。同一主流文化内的人们之间之所以能够顺利地进行有效交际,是因为大家在很多方面具有共享——大家“共享”宽泛的交际环境知识、具体的交际环境知识(情景方面的知识)以及社会规范文化等。因此,跨文化交际双方要想实现有效交际,双方在以上这些方面的“共享”也是必不可少的。

教学目的与教学内容都是教学活动的主要构成要素,其中教学目的决定着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内容是教学目的得以实现的媒介,因此英语教学的目的是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内容确定的主要依据。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制约和影响学习者跨文化能力获得的主要文化因素应该成为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主要内容。

基于心理环境属于心理学的范畴,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因此英语教学中的宽泛文化环境知识主要包括价值观和地理文化知识。具体交际环境知识主要指与情景因素有关的文化知识,即交际所必须遵循的情景适应性规则。而社会规范体现在交际层面主要包括言语和非言语规则。因此,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情景文化

情景因素是直接影响交际的环境,它受制于宽泛文化环境,包括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角色关系、交际发生的场合、时间、所涉及的话题等。“有效的交际不仅依靠对宽泛文化环境的认识,也离不开对它赖以生存的情景的认识,因为语码(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的使用受制于情景——情景中的社会因素决定谁在什么时候说什么,怎么说,对谁说,为何目的等。”

不同文化在具体的情景规约,即情景适应性规则方面存在着差异。了解这些差异是实现有效交际的前提。符合某一文化中情景规约的行为在不同文化的相同情景中,很可能是违约的行为,可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也就是说,相同的情景在不同文化中其情景适应性规则是不完全相同的。例如:在我国文化中,师生之间在某一特定情景中,如在学校里交往时,所应遵循的情景适应性规则与英语文化中师生之间在相同情景中所应遵循的情景适应性规则不尽相同。这是两种文化在深层文化上的差异在交际层面上的体现。

(二)基础背景文化

基础背景文化指某种语言产生和使用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基础背景文化的导入应包括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内容的文化背景知识:目的语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历史、文学等方面的背景材料。缺乏这些知识会导致理解困难,而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更能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材,更恰当地接受并运用材料中的语言知识,我们应在课堂教学中及时讲授有关文化背景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设法帮助学生了解目的语国家的文化背景并避免用本族的文化标准来衡量其他民族文化,努力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导致理解上的错误。

(三)价值观念文化

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政治信念。宗教信仰、社会准则、风俗习惯、道德标准和思维特征。东西方之间观念存在很大差别。西塔拉姆曾研究过不同文化的价值体系,并按其重要程度做了分类,所比较的群体是西方文化、黑人文化、东方文化、非洲文化。调查显示西方文化在个性、金钱、救世主、标新立异、进取精神、尊重青年、效率、坦率、守时这几项名列第一,而这九项东方文化较弱。东方文化在感激、谦逊、因果报应、集体责任、尊重长者、好客、土地神圣感、和平这八项名列第一,这八项也正是西方文化的弱项。观念文化的不同必然构成理解障碍。

(四)词语文化内涵

词汇在语言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威尔金斯曾说:“没有语法不能很好表达意思,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目前学生中普遍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背单词是提高英语水平的唯一途径。有些学生学习英语相当努力,也确实背了不少单词,但是考试起来成绩总不令人满意。原因是他们只是记住了词语的字面意义,而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词语的意义常常是依据上下文而出现很大差别。因此掌握词语的文化内涵就更为重要。词语文化内涵比较丰富的有习语、典故、委婉语、借代。

(五)社会规范文化

规范是“社会或群体对所期望的和接受的行为所共享的标准或规则”。它与交际紧密相关,它是一套系统的规约,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做,不该做什么。它是环境和符号(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之间的中介系统。

Summer(1940)将规范分为三个范畴:民俗,道德规范,法律。法律属于政治的范畴,不是我们文化导入的重点。文化导入中的规范主要包括前两个范畴。事实上,道德规范也属于民俗的范畴,只不过它包含了道德和伦理的意义。民俗的范畴中与外语学习密切相关的内容主要有言语规则和非言语规则。道德规范反映在言语规则和非言语规则中主要指一些禁忌语和忌讳的体态语等。

一个社会中人们的言语行为必须遵守其社会或群体所共享的言语规则。言语规则是约定俗成的规则,它制约着一个社会或群体中人们的说话方式与内容,反映了不同社会在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日常言语行为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如在实施“问候”这一言语行为方面,汉语中人们一般可以根据对方的具体情况即情问话。

人际间交流是通过两种形式进行的,一是言语行为,二是非言语行为,后者也是极其重要的交际形式。非语言交际在交际活动中也是非常重要的。很多非语言行为都是约定俗成的,为不同文化所独有。因为文化差异的存在,相同的非语言行为可能表示不同的意义,而不同的非语言行为则可能具有相同的含义。

(六)自然地理文化

不同的地理环境会塑造出不同的民族性格。一个国家自然地理环境的知识不仅有助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一个民族的国民性格、价值观念,还有助于我们理解一些语言单位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如:“west wind”和“西风”在中国文化和英语文化中有不同的含义。由于中国和英国地理位置的不同,当西风吹起来的时候,英国正是万物复苏的春天;而在中国则正是深秋或隆冬,天气变冷,树木凋零。因此“west wind”在英语中是希望和力量的象征;而“西风”在汉语中则是凄凉和萧条的代名词。因此,了解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地理环境是理解这个国家或民族文化的基础。

(七)社会习俗和价值观

语言反映文化,文化的不同必然导致语言的不同。在跨文化交流中,一种文化中人们习惯交流的话题可能是另一种文化中人们设法回避的话题。正确掌握文化禁忌是实现跨文化交际的前提。中国人见面时常问“你吃了吗?”“你去哪?”,交谈中习惯于问对方的年龄、收入、家庭状况等,而这些在西方国家都是交谈的禁忌。此外,在中国,individualism表示“个人主义”是贬义,在中国更强调集体表现和合作精神,而在西方,则强调个人表现和竞争,他们认为不愿意显露自己才华的人是不可思议的,这就是文化差异,即价值观不同的问题。这些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差异会给英语语言的顺利交流与应用造成一定障碍。鉴于此,教师的教学目标和任务是帮助学生跨越或者是填平这些文化差异的鸿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价值观引导,也就成了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分析能力,即是非善恶的判断与分析能力,将其有机地贯穿于培养学生语言知识的积累与创新、开发与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文化知识的积累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过程中。一种文化,最根本的性质是指一系列的价值观念,必须以科学价值观为指导来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知识与应用能力,才能真正有助于大学英语教学推动学生科学和人文素质的协调发展。

三、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原则

不同文化在价值取向、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社会规范等方面都存在差异。不同的社会,人们举手投足,一言一行都恪守各自的风俗习惯,并反映其价值观念。交际过程中,在遵守其行为准则和社会规范的同时,人们都带着与其自身文化相应的社会期望。交往规则或社会语言规则,不仅因文化而异,而且具有无意识性质。这意味着尽管一个人对自己的母语的使用规则能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但他们对规则的存在却毫无意识,因为他们是毫无意识地习得这些规则,而且能无意识地用这些规则去判断别人的言语或交际是否正确得体。由于语用迁移,人们在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交际时,尽管语言能力很强,但常常会遇到一些障碍,致使双方难以沟通而产生误解,甚至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这种失误表现在语言使用的各个方面,包括言语功能/言语行为的实施(尤其表现在问候、恭维、感谢、抱歉、拒绝等言语行为方面);篇章组织结构;交际风格;交际方略;交际规则;礼貌规则等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理解目标语文化以及相关的观念或交际期待。为提高学生的语用能力和交际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加强文化内容的导入。由于文化涵盖极广,我们必须遵循有效的导入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一原则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习任务的设计,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语言实践来感知和体验,达到实现语言目标的学习,这样就保证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为,只有在语言活动中,学生才自始至终是自觉主动的语言实践者和学习者,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思考活动,可以了解语言知识和能力的获得过程,经历语言学习价值的生成过程,体验成功或失败。由此可见,课堂导入中的学习任务提供了一条有效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人文精神的理想途径,学习任务给予了学生体验语言学习意义,培养完美人格的机会,是学生主体的原则的最好体现。

(二)简洁性原则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结构,由导入、呈现、理解、巩固和结尾构成,五者是一个连续的整体,缺一不可。如果只重视课堂导入,而忽视其他环节,再精彩的课堂导入也不能达到整个教学过程预想的结果。所以一堂课开始时就要尽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一旦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被调动起来,就要抓住这个教学过程的“黄金时刻”,进入下一个环节,开展正课学习。

导入只是一种准备教学活动,是安定学生的情绪、集中学生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明确学习的目的、任务和要求的过程。其主要功能是集中地让学生为新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准备。因此,课堂导入不宜费时过多,通常以3~5分钟为宜,应力求做到“简约不简单”。若导入时间过长,就会使课堂起始阶段显得冗长,内容复杂,容易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进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

(三)适用性原则

结合教材内容和跨文化交际本身需要,传授与文化交际密切相关的适用性文化知识,凡涉及影响语言信息准确传递的文化知识,都应是导入的重点。如果所导入的文化知识与学生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大大提高。

(四)实用性原则

文化的内容丰富而又复杂,因此在导入过程中应选取对跨文化交际使用价值大的文化差异。对日常生活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差异及有广泛代表性的内容应精简。实用性原则要求所导入的文化内容与学生所学的语言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同时也考虑到学生今后从事的职业性质等因素。一方面不至于使学生认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过于抽象、空洞和捉摸不定;另一方面文化教学紧密结合语言交际实践,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语言和文化两者的兴趣,产生良好的循环效应。

(五)差异性原则

学生的学习程度和水平层次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在实施课堂导入时要加以充分的关注,让处于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都有“用武之地”。例如,对一般水平的学生,要求他们能听懂,按要求去做;对于英语水平较高的学生,则要求他们能用英语来表达思想和开展交流等。同时,对于性格不同的学生,教师在设计不同的课堂活动时,还要考虑到不同性格的学生的需要。对于性格外向、活泼开朗、表现力强的学生可以考虑让他们去表演对话;而对于性格内向、不善言辞的学生,可让他们回答一些自己有把握的问题,以得到老师及同学的肯定,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这样的教学有助于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进而形成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新课程标准把注重学生的情感列为课程目标之一,强调认知与情感的协调发展,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

“导”与“教”一样无定法,切忌生搬硬套。对于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内容,也应采用不同的课堂导入方式;即使同一教材、同一教学内容,课堂导入对不同的班级也要有不同的导入设计,使用不同的导入方法。这需要我们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而定。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有所不同。对于同一个班级来讲,课堂导入的方法也要经常变换,这样才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新鲜感。

一堂好课必须有一个良好的导入作为前奏。课堂开始时的组织教学在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兴趣,那么新课的导入方法就更为重要了。针对不同类型的课题,教师可以用不同的导入语言和导入方法。根据课题的类型、学生的实际情况或者教学实际条件,教师可以选择不同的导入方式,如讲故事、提问、播放视频、表演、猜谜语、集体讨论、演讲等不同的方式,甚至可以用游戏或竞赛等方法,尽可能让每堂课都有新鲜感,让学生始终对英语学习充满兴趣和热情。

(六)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就是要求文化内容的导入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接受和领悟能力,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现象到本质。具体地说,初、中级阶段应着重交际文化的导入,因为它直接影响交际过程中信息的传递,属于表层文化;高级阶段则应重点导入知识文化,虽然知识文化在交际过程中不直接影响信息的准确传递,但它属于深层文化,是交际文化的“根”,是更深层次的理解,掌握交际文化的钥匙。在实施阶段性原则的同时,教师还必须注意文化内容本身的内部层次性和一致性,不至于使教学内容过于零碎。

(七)目的性原则

导入一定要有较强的目的性,让学生明确将要学什么、怎么学、为什么要学。教学的目的不同,侧重点则不同,各环节的时间分配和组织处理也应有所区别。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常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预先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起内在动机,使其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不论使用哪种导入方式,都应当有明确的目的。为达此目的,用于导入的故事、图片、游戏、歌曲以及所采用的语言材料都要与课堂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否则,导入形式再新颖,也不会有好的效果。

有些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偏离了教学重点,只是为了“导入”而导入,这使得课一开始就目标不明确,因而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时甚至会误导学生。

教师是游戏活动的指挥者和领导者,设计游戏时要考虑周全,事先评估实施时可能出现的问题,不能生搬硬套。教师还要权衡游戏的作用,只有在明确教学目的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游戏,才能真正发挥其导入作用。

(八)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兼容并举原则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关注更多的是母语文化对语言交际活动形成的负迁移影响,却往往忽略母语文化同样可以发挥正迁移作用。作为与目的语文化进行对比的工具,母语文化能更深刻地揭示目的语文化的一些主要特征,从而加深对民族文化本质特征的了解。有学者在研究中发现,跨文化交际的文化制约并不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的不了解,而是来自对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之间差异的不了解。因此,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既要关注目的语文化的导入,也有必要更好地学习掌握本族语文化的精华,二者应兼容并举,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是消除语用失误和文化失误的重要途径。

(九)文化教学坚持中西文化并重的原则

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是一味强调目标语文化的传授,而对中国文化及其表达式的传授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许多英语学习者由于长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清空母语文化积淀,对英语国家文化的认同超过对自己国家文化的认同,削弱了学生对母语文化的了解,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西方文化的“语言工具”。所以,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中西文化的关联性,适时、适量增加中国文化元素,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水平与了解西方文化知识的水平呈同步增长之势,加深对中西文化的差异性认识。同时,在教材编写方面,注重中西方文化并举,适当增加母语文化知识比例,让学生在接触英语文化的同时也有母语文化输入的机会,这对学生了解目的语文化、厚积母语文化具有直接的助推作用。

四、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教学中教师要做到既不放弃知识文化的积累又要加强交际文化的导入。交际文化的传授应该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入手,教师主要向学生讲述英汉常用语在语言形式和风俗礼仪方面的差异。文化导入应侧重知识文化,以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为主,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以及他们的思维方式等。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有:

(一)直观导入法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直接感受事物比通过载体、媒介来感受要来得轻松、生动、深刻。课堂上使用真实的物品,生动的画面或仿真的场景,会使学生有置身其中的感觉,使他们闻其声、见其形,临其境、感其情,沉浸于交际性课堂的氛围之中。

实物、图片、音乐、视频等为媒介实施的课堂导入,这些直观的实物能够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将这些实物搭配合理、运用得当,往往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图片导入

图片与实物一样,也是一种非常直观和生动的教学辅助材料,适当巧妙地利用图片往往能起到语言表达难以实现的效果。对于无法引进实物而又距离学生生活实践较远的内容,图片就可以大显身手。利用图片导入课堂教学活动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首先,利用教材中已有的插图导入新课。现在中小学英语教材一般都配有与课文学习内容紧密联系的插图。为了提示教材的相关内容,在图片中往往附有对图片的描述,让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再结合图片和老师的提示就能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参与的积极性。

其次,利用网络搜集图片进行导入。教师通过网络搜集的图片相比文中插图更具有新鲜感,但是需要用幻灯片才能达到效果。

另外,对于年龄较小的学生,教师还可以用卡片或者挂图进行导入。比如学习水果名称时,教师可以拿一些卡片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说出卡片中水果对应的英语单词,从而让学生认识这些单词。卡片比起实物来说,更方便且能重复利用。

根据心理学研究成果,一个人经过一段时间的注意力集中后,注意力的危机就会到来,尤其是年龄比较小的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段较短。而恰当运用图片会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转移,从而延缓注意力分散危机的到来。

2.简笔画导入

在课堂教学中,实物、图画有着特殊的信息沟通作用,但当这两种条件都无法达到时,教师就可用简笔画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简笔画在现代语言教学中是一种既简便又经济的直观教学辅助手段。应用简笔画进行英语教学,能够迅速经济地给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英语学习情景,引导学生直接进入英语思维环境,增强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激发他们听说英语的积极性,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3.多媒体视听说导入

多媒体集图像与声音于一体,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习的感官刺激,并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同时又能加大教学密度,优化教学效果。运用多媒体手段导入新课,采用视听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在心理上和知识上做好学习的准备。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仅利用讲解和板书作为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向学生传授知识,学生则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现代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教师需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能力,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结合声音、图像以及动感的画面可以让学生沉浸在教学要求的氛围之中,使较为抽象枯燥的语言知识变得生动活泼,对于提高学生兴趣活跃气氛,提高其主动学习、积极探究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视频导入虽能弥补其他直观导入法的缺陷,集声音、音乐、图片、动画等优点于一身,能快速有效地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播放时间不能太长,教师应把学生的注意力适时地引导到学习内容上面,而不是一味地任由学生放纵他们的思维和注意力。那样的话,不但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二)测试法

通过测试学生所学语言的文化知识背景和外语交际能力,找出中国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易犯的文化错误,从而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知识,这也不失为文化导入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典故引入法

典故是人们在说话和写作时所引用的历史、传记、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运用典故不仅可润饰语言,使之丰富多彩,生动清晰,而且使人们更易于沟通思想。大多数人在说话和写作时都引用历史、传说、文学或宗教中的人物或事件,这些人物或事件就是典故。基于某些词汇的神话背景,将这些词语与英语中的其他词语组合而成固定的短语,这些短语表达与相关神话背景相关的语义。在教学中若遇到此类典故,教师应给以仔细讲解。这样,不但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他们的阅读能力。

(四)课后补充法

英语课堂教学毕竟有限,尤其是大学英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辅助进行文化教学,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录像和电影提供的语境多,可观察姿态、表情、动作等辅助语言手段;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文化现象有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和留学生接触交谈;举办专题讲座;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等。这样就可逐渐深入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教育、艺术、哲学、政治、科技、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知识。

(五)课内外活动法

为了更有效地、更有针对性地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进行文化导入,教师除了采用上述的文化导入方法外,还可“设计各种各样的课内外活动,并尽量使活动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以激发学习者的热情。”这项活动可使学生复习所学过的词汇知识,发挥丰富的想象,有机地把语言学习和文化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结合起来。

成功的大学英语教学应是语言与文化相结合的产物,孤立的语言教学不能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讲解语言知识,训练语言能力,还要注重文化导入,把文化导入的各种方法和途径融合于教学实践中,加强学生文化意识的培养。正如语言学家Lado在《语言教学:科学的方法》中指出:“我们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能教好语言。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标准,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

(六)文化习俗对比法

对比法是跨文化语言教学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手段。中西文化差异经常成为困扰学生学习英语的阻碍因素,因而将文化教学渗透到大学英语教学的各个方面就显得至关重要。“有比较才有鉴别”,只有通过对比才可能发现学生母语和目的语语言结构与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产生一种跨文化交流的文化敏感性。礼仪、风俗习惯的中西差异是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学习外语,必须学习目的语国家人士生活礼节、习惯。

(七)词汇文化内涵介入法

词汇的文化内涵一般指其感情色彩、风格意义和比喻意义等。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导致社会观念不同,对同一事物会有不同认识,如不加注意,以母语文化模式去套用,就会引起误解”。因此教师凡是遇到在英汉语言里具有不同文化内涵的词汇,就应不失时机地提醒学生。

(八)有关的文化知识加以注释法

教师要根据教材每节课的内容渗透相关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情习俗以及政治经济等知识,使学生能在更好地理解所学课文的同时加深对有关文化的了解。

五、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措施

多年来,众多学者对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必要性进行了比较充实的论证,其中也不乏对实施文化导入的方法与策略提出的有价值的尝试。但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主要包括:文化导入比较零散,不够系统;文化导入中中国文化缺失,造成文化导入与语言学习和语用能力培养脱节;忽视对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正确态度的培养,文化导入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针对这一情况,如何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更加高效地进行文化导入,以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一)英语教师提高英语国家文化素养的措施

在英语教学中要有效地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首先要弥补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知识的不足。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是很好的补缺机会。在继续教育中,要加强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使英语教师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从而英语教师提高英语国家文化素养进而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条件。

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良好文化意识

英语教师必须认识到英语教学不是被动式吸收英语知识,而应该把英语教学当成一种文化教育,旨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意识观念。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教师必须更新自身教育观念,以正确和发展的眼光看待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尊重不同文化的态度和自身的文化交际意识,努力强化自身的文化素养,以促进更好的教学。只有先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到作为英语教师文化素养的重要性,才会努力把英语教学当成文化教育来展开课堂教学。然而在对比汉语文化与英语文化差异的基础上,以英语文化中较为突出的文化特征,尤其是容易引起交际上困难的文化特征为背景编写教材,作为专门的英语文化课程的内容。英语继续教育是面向全体英语教师的成人教育,英语教师之间的年龄、学历、职称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大差异,因此,我们应对不同层次的英语教师实施不同的教学内容。对那些英语文化知识几乎是空白的教师要比较系统地介绍英语国家,尤其是英美的历史、地理、传统、风俗等;对那些曾接受过英语文化教育的教师,要更新教学内容,着重介绍新的语言文化现象。

2.结合教材内容,有针对性地提高文化素养

读懂英美文化课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英语国家有很多,随着对外交往的扩大,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不能仅仅局限于英国和美国。一般的英语国家文化课本已经包含主要英语国家英国、美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的社会与文化。各国专家编写自己国家的社会与文化,因而对各个国家文化的学习相对独立。如果一个国家一个国家地学习,头绪繁多,而且很难整合,要想在纷繁复杂的内容叙述中架构系统的知识体系,就必须要掌握关键知识点,进行对比、分析、综合,了解其本质特征。这就需要教师建立起多维文化视域,用批判性的眼光对待异国文化,适当吸收,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对比本土文化和英语国家文化,丰富英语国家背景文化知识,使自身在文化学习中提高文化素养。教师通过结合教材内容,转变英汉思维,了解差异,树立真正的跨文化意识,有效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做一名符合教育发展趋势的英语教师,不断往专业化方向发展。总之,只有吃透教材,形成系统化的社会与文化知识体系,才能在实际应用中胸有成竹,有的放矢,才能有效完成教学任务。

3.英语继续教育教材内容包括丰富的文化点

英语继续教育各门课程所选用的教材内容都要尽量丰富的文化点,可以选取将文化内容与语言材料结合起来的文章。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也是一种学习英语文化知识的重要方法。一个民族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该民族文化的精华部分,是传统文化的积累。因此,文学作品是了解一个民族的最生动、最丰富的材料。相关课程应选择一些有助于学员在短时间内提高交际技能的文学作品。另外,可以安排一定量的报刊选读。阅读报纸、杂志或阅读从报纸、杂志上选下来的文章,也是了解当前社会各阶层、各种社会问题、各集团的动态、社会关系的最直接的途径。从这里所了解的信息是最新的,这往往也正是教材中所缺少的,从而也可以扩大知识面。

4.以英美文化课为依托,深化对英美文化的理解

英语教师最系统的文化训练应来自大学期间英美文化学习的课堂。目标语的学习者运用自己的思维形式,用原汁原味的英语叙述自己的本土文化,读懂原著的英语文化是非常具有挑战性而且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方面可以综合提升英语语言词汇语感的能力;另一方面又能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所以,英语学生应重视英美文化的课程学习,同时要夯实自己理解文化的知识基础,要大量查阅有关英语国家的人文书籍、地理书籍、社会制度的书籍,以课文为依托不断扩充和深化自己的社会与文化知识,不仅要读懂字面的文化知识,更要读懂文化形成的深刻原因。而要读懂文化的形成原因需要以许多知识原理为依托。要形成目标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体系需要老师的引导,更需要学习这门功课必要性的认识,需要调动自身的潜力。有了良好的社会与文化课的训练,才能够掌握相关的文化知识,真正建构目标语国家的文化体系,形成系统的文化观。

5.英语文化教育应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

在英语继续教育中,应使英语文化教育与其他课程的教学浑然一体,使英语文化教育贯穿于继续教育的各门课程之中。用社会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来指导教学,处理好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文能力与文化能力的关系让英语教师充分注意了解英汉交往中东西文化差异的广阔范围和诸多因素。英语教师继续教育所开设的各门课程既应从不同的视角,展现英美等国的社会阶层、家庭结构、职业等社会文化大的方面,又要重视约会、打电话、吃饭、打招呼等社会生活细节,以及词源典故、成语、格言、委婉语、禁忌语、敬辞、谦辞、语体等反映文化差异的因素。在继续教育中,强调英语语言的社会文化因素,会帮助英语教师逐渐形成对英语文化的敏感性。

6.加强继续教育,扩大对外交流,提升自身文化素养

只有不断加强学习,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继续教育,提升自身文化素养。教师可以注重加强精神和表达文化学习,深入了解英语国家的人文风情、地理面貌、传统节日等内容。此外,英语教师可以利用互联网进行继续教育,多观看英语电影和外国综艺性节目,从观看过程中感受英语国家文化,使自身视野不断开阔,进而提升文化素养。最后,英语教师继续教育工作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加强对外的交流与合作,做到“请进来,送出去。”我们应请进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直接参与英语继续教育工作和英语教学,增加英语国家的专家学者与我国英语教师们进行座谈交流的机会。要经常选派英语教师出国培训,身临其境,直接了解英语国家,切身感受英语文化。这极有利于认识比较汉英语言、文化的差异,进而有效培养和提高文化素养。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季羡林曾经说:“世界上万事万物无不随时变化,语言何独不然!一个外语学者,即使已经十分纯熟地掌握了一门外语,倘若不随时追踪这门外语的变化,有朝一日,他必然会发现自己已经落伍。”继续教育中“英语文化”课程的教学要随时把语言现象的最新变化介绍给教师们,因为语言的变化反映了社会文化的变化。

综上所述,中国在开放,世界在融合,英语教师英语文化素质偏低并直接影响学生英语交际能力培养的情况不能再延续下去了。同时,英语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英语文化素养,不仅要注意英语国家文化、社会、风土人情的了解,更要重视和拓展对英语文化课程的学习,还要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注意积累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使英语国家文化的知识深化和系统化。要掌握本土的文化,学会中西文化对比分析研究,真正能在自身文化底蕴的基础上增加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最终实现顺利表达本土文化以及与英语国家进行跨文化交际的教学目的。

(二)大学生提高英语国家文化素养的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正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用于课堂教学,如课件制作、网络教学等。那么教师就能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一些反映英语国家文化的电影、电视,寓教于乐。还有一些软件也是很好的文化交际教材。这种对媒体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的枯燥乏味,从而也可以増强学生的学习热情,优化了课堂教学,搞活课堂氛围,进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然,除了在课堂上以外,在网络世界的今天,我们可以通过上网了解一些相关英语国家的一些信息。这也是当今比较方便快捷的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一个途径。

2.利用英语课堂传授文化知识

英语教师应当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使学生明白英语学习不仅使词汇、语法的学习,更是文化的学习。学生只有懂得欣赏英语国家的文化,才有兴趣学习英语。教师可以在每堂课正式上课之前抽出几分钟时间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收集文化方面的材料到课堂上以演讲的方式介绍,以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可利用教材适时导入与教材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能在很大程度上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3.举办中西方文化交流活动

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组织举办各种学习英语国家文化的活动。如英语演讲比赛、英语知识竞赛、英语国家文化知识讲座、英语辩论赛等。通过学生自身的参与来更加深入地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差异,从而最大可能地减少实际运用英语进行交际过程中遭遇的“文化冲突”。

此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走出去”,身临其境地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总之,文化是在发展中不断变化的,我们也得用发展的眼光去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

总之,我国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还做得不是很理想,还需要广大的教育者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机会不断地提高自身和学生们的跨文化知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教师也不应只停留在讲解对学生理解语言有帮助的“文化碎片”上,还需要挖掘其深层的价值观念或历史渊源,从而帮助学生从整体和概括的高度对目标语文化有所把握,并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最后,跨文化交际不是单行道,而是至少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当代的大学生也应该通过两种文化的对比学习更加了解,甚至能够宣传中国的基本国情和灿烂文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