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英语文化教学理论

现代英语文化教学理论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的诵读式教学方法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它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英语的学习也应以语音、词汇、语法为基础,然后辅以大量的阅读与背诵,功到自然成。
现代英语文化教学理论_英语翻译与文化交融

一、现代英语文化教学的意义

许国璋首次提出英语词语的文化内涵问题,指出我国英语教学对词语的文化语义因素重视不够。从此,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许多学者都从多个角度对英语文化教学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研究。他们一致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反映民族文化的一面镜子,而文化则影响并制约着语言和语言的使用。因此,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仅包括与人们交际或与外语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还包括研究两种语言文化的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通过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较高层次的敏感性,来提升他们的交际能力,从而实现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具体来说,文化教学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

(一)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的英语教学只注重语言知识和语法形式,对文化知识对交际的影响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然而,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学习外语不仅是掌握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接触和认识另一种文化的过程,新课程教学改革在全国各地展开。《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益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益于培养世界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新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也明确把“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以适应我国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作为英语教学的目标之一。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加入文化教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的训练,还有助于拓展学习者的思维方式,帮助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使英语教学改革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前进。

(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经济、技术、信息的交往和商品、资本、人员的流动使世界各国的文化突破特定的地域环境和社会语境,融入全球性互动的文化网络中,多元文化已成为文化的基本格局。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文化素质的培养毫无疑问地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文化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国际理解力和竞争力,帮助他们用全面的眼光和角度来审视和认识本国与他国文化,从而积极有效地推进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文化教学还能帮助学生对本国文化产生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在与他国的交往过程中把我们优秀的文化传统在国外发扬光大,为世界文化的繁荣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语言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的诵读式教学方法是语言学习的基本方法,它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已经深入人心,以至于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英语的学习也应以语音、词汇、语法为基础,然后辅以大量的阅读与背诵,功到自然成。所以,我国传统的英语教学一直把词汇、语法当作教学的重点,采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以教师向学生灌输英语知识、学生课后通过练习进行巩固为基本教学模式。然而,实践证明单纯的语言习得并不能满足实际交际的需要。学生在交际过程中不是缺乏必要的语言知识,而是不懂得怎么表达,也不明白表达时应注意什么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在于我国的英语教学没有把文化教学纳入其中,文化教学的缺失使语言学习失去了文化根基。因此,没有文化教学的语言教学是不完整的,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实现跨文化交际的需要

在同英美人士交流时,如果出现一些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如语法不正确、发音不准确等,由于英语是他们的母语,他们一般都能根据当时特定的语境理解这些有错误的表达。换句话说,语言表达上的错误对语义的交流影响不大。但是,如果能说流利外语的人出现语用失误,他们会觉得对方缺乏礼貌或不友好,甚至是挑衅或不怀好意。由此可以看出,文化语用失误要比单纯的语言错误更严重,在实际交际过程中造成的不良影响也更大。心理语言学家沃尔夫森表示了相似的观点,“在与外国人交往时,以外语为母语的人倾向于容忍发音和句法方面的错误。相反地,他们常常把违反讲话规则解释为态度不友好”。因此,为了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避免交际过程中的误解与冲突,我们不仅需要一定的语言知识,更需要相当的文化知识。

二、现代英语文化教学的内容

我们在文化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研讨的问题包括:文化学习涵盖的内容有哪些?是否要侧重学习某国的文化?所学的文化知识是否应该与语言知识紧密相关呢?从这个角度来说,明确文化学习的具体内容是学好西方文化的重要前提。文化学习的内容如表9-1所示。

表9-1 文化学习的内容一览表

有关文化学习的具体内容,下面选取其中的一部分来进行详细说明。

(一)语言文化

1.挖掘词和短语的文化内涵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不同的词汇和短语可以激发人们的不同联想。例如,中国人往往将“个人主义”一词作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自负”的同义词,但individualism一词在西方文化中被赋予很高的价值,人们提倡并尊重个性化和特立独行。

人们会因为国家、民族,甚至地区的不同而对某些字的理解、好恶产生差异。据调查,日本人最喜欢的汉字是“诚”字,中国人最喜欢的汉字则是“福”字。而美国作家欧文•华莱士(Irving Wallace)选出的十个最美丽的英文词是chime(钟声),dawn(破晓)、golden(金色的)、hush(无声的)、lullaby(摇篮曲)、luminous(光辉的)、melody(旋律)、mist(雾)、murmuring(低语)和tranquil(宁静的)。

2.了解谚语的深层含义

谚语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文化智慧的积累和经验的沉淀。英语中有许多谚语阐释了生动的真理,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学习谚语能帮助我们更加透彻地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下面列举一些常见的谚语。A bolt from the blue晴天霹雳, a castle in the air空中楼阁,add fuel to the flame,火上浇油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at one’s wit’s end智穷计尽, back to the wall走投无路,cast pearls before swine对牛弹琴new wine in old bottle旧瓶装新酒,cry over spilled milk覆水难收,like father, like son有其父,必有其子look for a need le in a hay stack大海捞针,put all one’s eggs in one basket孤注一掷。

Strike while there is hot.

趁热打铁。

More haste,less speed.

欲速则不达。

It never rains but it pours.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Where there is a will,there is a way.

有志者事竟成。

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

入乡随俗。

3.注意有典故的词汇和短语

英语中有许多具有文化内涵的词,它们的形成与广泛使用有赖于一些众所周知的文学形象或历史事件,在汉语中我们称之为典故或成语,如我们用“鸿门宴”这个词暗指用心险恶的布局,以使人落入事先安排好的陷阱。英语中有很多有典故的词汇和短语,如Cinderella(灰姑娘),而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也是我们熟知的一个习语。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间后,主神宙斯为惩罚人类,命令神用黏土塑成一个姑娘,取名“潘多拉”(Pandora),意为“具有一切天赋的女人”,她年轻貌美,但虚伪、狡诈。宙斯给了她一个礼盒,然后将她许配给普罗米修斯的弟弟埃庇米修斯(Epimetheus,意为“后知”)。普罗米修斯接过礼盒,潘多拉趁机打开了它,于是各种恶习、灾难和疾病立即从里面飞出来,而盒子里唯一美好的东西--希望,还没来得及飞出来潘多拉就将盒子永远地关上了。后来,Pandora’s box就被用来比喻造成灾害的根源。

(二)非言语交际

非言语交际(non-verbal communication)是文化学习的一项重要内容。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由于语言不通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交际信息往往会起到很重要的作用。非言语交际并不仅仅局限于手势、表情等,还包括不同文化对时间、空间、色彩的不同看法以及在听觉、嗅觉、视觉、触觉等感官方面的不同感知特点。下面介绍其中的三种。

1.体态语

体态语泛指能传递交际信息的一切表情和动作。由于不同文化传承的动作习惯不同,学习者要加以注意并用心领会,体态语的熟练掌握能帮助我们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中西方的体态语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点,在此我们主要探讨不同的方面。

(1)动作一样,意义不同。如表9-2所示。

表9-2 中西方意义不同的体态语

(2)意义相同,动作不同。如表9-3所示。

表9-3 中西方动作不同的体态语

2.副语言

说话时的音高、语调、音质等都属于“副语言”。所谓“副语言”,就是指伴随话语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有声现象。喊、叫、哭、笑、叹气、咳嗽、沉默等也可以看作是这一范畴。“副语言”在交际过程中代表着一定的含义。例如,某个字音拉得很长表示强调或暗示;说话口气尖酸表示冷嘲热讽;整句话带鼻音可能表示对方生气了;压低嗓音表示谈话内容较为机密;结结巴巴说话则暗示对方在说谎或紧张等,这些是伴随话语而发生或对话语有影响的,含有某种意义。因此,学习掌握这些语言之外的副语言现象能更好地理解说话者的意图。

3.环境语

环境语是指文化本身所造成的生理和心理环境,包括时间、空间、颜色、声音、信号和建筑等,这些环境因素都可提供交际信息,所以环境语也可展示文化特性。下面以颜色为例进行说明。在汉语中,黄色可以引申用来表示“嫩、小”等意思,比如“黄毛丫头”;但在英语中指没有经验、知识浅薄时则一般用green来比喻,如a green hand(生手,易上当受骗的人)green goods(新鲜货)a green man(新来的水手),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等。汉语里“白手”是“一无所有”的意思,而英语的white hand则有pure(纯洁)或unstained(清白)之意。要表示“白手起家”,只能用start from scratch或build up from nothing表示,而“He has white hands.”是指“他是清白无辜的”。

(三)物质文化

1.餐饮礼仪。国际上最主要的宴请方式有四种:招待会、茶会、工作进餐和宴会。不论参加的是什么宴会,请柬的下角都会注明客人该穿的装束。在较隆重的社交场合,欧美人士主张男士们都穿一样的装束,如颜色相近的整套深色西装或黑礼服。

(1)西方习俗是男女交叉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为准,主宾坐在女主人右上方,主宾夫人坐在男主人右上方。而在中国,安排席位一般按照各人的职务顺序排列,以方便各自交谈。如果夫人一同出席宴会,则要安排女士们坐在一起。

(2)西餐餐具的摆法:正面放着汤盘,左手放叉,右手放刀,汤上方放着匙,再上方放着酒杯。餐巾放在空汤盘里或插在空酒杯里,面包、奶油盘摆在左上方。

(3)普通西餐的上菜顺序是:面包、汤、各类菜肴、布丁、咖啡或红茶。在正式餐会上内容可能会更加丰盛,入座后摊开餐巾或离座前收起餐巾,均应以主人为先。

2.西方节日文化。西方的节日和中国节日一样丰富多彩,通过学习这些节日文化,可以对西方的宗教和历史有更为深刻的认识。下面介绍几个大家熟悉的节日。

(1)情人节(Valentine’s Day)。这是有情男女倾吐爱情的节日。在节日里,有情的男女给自己心爱的人送去一盒巧克力或一束芬芳的鲜花、一张热情洋溢的情人卡或一首爱意绵绵的情诗。

(2)万圣节(Halloween)。该节日起源于欧洲凯尔特部落。凯尔特人崇拜祭司神,据凯尔特人的宗教信仰记载:每年的10月31日,死亡之神和黑夜之神要将天下亡灵驱赶到祭司神面前,万圣除夕的许多活动都与迷信有关。万圣节前的一个星期,孩子们在家长的帮助下开始准备南瓜灯、鬼怪面具和令人望而生畏的服饰。到了万圣节前夕,孩子们成群结队提着南瓜灯笼,打扮得狰狞可怕,嘴里喊着:“Trick or treat(捉弄或款待)”,家长们既要表示害怕,还要拿出准备好的糖果招待孩子们。

3.西方禁忌文化。所谓禁忌,就是那些因传统习惯或社会风俗等原因应避免使用的词语或忌讳的行为。在文化教学中不得不掌握的就是一些禁忌文化,因为由于不了解一些禁忌很可能会给自己或对方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误会或不快。例如:

(1)数字方面。英语国家忌数字13。据《圣经》记载,在最后的晚餐上出卖耶稣的犹大是餐桌上的第13人,因此13是个不吉利的数字,由此饭店里没有13号房间,高层住宅13层标为12B或14A,请客忌讳13人,每月的13日不举行重要的活动。

(2)动物方面。在英美等西方国家,黑猫被视为禁忌动物,如果遇到黑猫穿过马路迎面走来,那将预示着不好的事即将到来。

(3)送礼方面。英语国家用鲜花送礼时也有一些禁忌,包括花的颜色和数量的选择。送花忌送双数,因为双数的花会招来霉运;也忌讳送白色的花,如白色百合花被看作是厄运的预兆或死亡的象征。

除了上述内容,在西方文化中还有很多禁忌。为了保证顺利交流,在文化交际中避免触及对方所忌讳的语言和行为,就需要我们在学习中注重积累。

(四)制度文化

1.西方文化的社会习俗

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语言习惯和行为方式,这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对目的语文化中人们的一些行为方式有所了解。例如,在日常交往中英语国家的人喜欢谈论天气、地理位置等话题,而把年龄、工资、婚姻状况等作为禁忌的话题。再如,中国人在接受礼物时习惯推辞几次才接受,当着客人的面打开礼物被认为是不礼貌的;而英语国家的人则习惯当场把礼物拆开并且要赞美几句。对于社会习俗的学习,最好的方法是身临其境地感受西方人待人接物的方式,如果没有这种条件,可以通过观赏英文的影视剧来学习西方的社会习俗,这些直观地对西方人生活、学习、工作、娱乐等方面的多角度描绘为我们提供了学习资料。

2.日常交际礼仪

在日常生活中,中国的礼节与西方的礼节有很大差别。如果你想同西方人和谐相处,了解西方的礼节是非常重要的。以问候语为例,英语的表达很宽泛、不具体,而汉语往往就事论事且明知故问,问话人并不在乎听话人回答的内容如何,也不期待回答,而只是问候而已。

(1)英语常用问候语How do you do?

您好!(陌生人初次见面时用)

Hi/Hello!

喂/你好!(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Good morning/afternoon/evening!

早上/下午/晚上好!(熟人上午/下午/晚上见面时用)

How are things going?

一切都好吗?(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How are you doing?

你过得好吗?(熟人或朋友重逢时用)

How is your wife/son...?

你妻子/儿子……好吗?(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2)汉语常用问候语

您好!(长辈或上级见面时用)

你好!(熟人或朋友或同辈见面时用)

(你)早!早上好!(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您早!(长辈或上级见面时用)

(你)吃了吗?(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你)去哪里?(熟人或朋友见面时用)

(五)观念文化

1.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决定思维方式。因此,在文化学习过程中要尽量了解中英两种文化在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上的异同,使自己能在交际中做出正确的预测,完成有效的交际。中西方基本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不同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观。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重要标志是朴素的有机整体思维。在此思想观念的指导和影响下,中国人在思想意识、思维模式以及言语观方面都倾向于求整体、求笼统、求综合,更加重视直觉。因而,中国人的语篇结构也是从整体到具体或局部,先综观全局,后具体到细节。与中国文化相反,英美文化中强调将人的本质与自然界相分离,人的灵魂和人的肉体相分离,英美文化的上帝信仰使个体不用依赖他人。另外,西方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万物都是对立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因此西方人重视逻辑,习惯于分析。

(2)人性。中国人传统的人性论是人性本善,这渊源于孔子思想。孔子指出“性相近,习相远”,认为“仁者爱人”。孟子发展了孔子性本善说,注重发扬人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等与生俱来的善行,“人之初性本善”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人性论。而西方基督教的人性论强调“人之初性本恶”。人们认为自己在上帝面前是有罪的,这被西方学者称为“原罪说”:即人类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吃了禁果而犯了原罪,失去乐园,堕落到万恶的现世上来受苦受难,在世上只有悔罪才能在基督再世的审判末日得到解脱。

(3)思维方式。从实质上看,思维模式属于最为隐含的文化内涵之一,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核心。具体来说,思维模式既能反映民族文化的本质特征,又是构成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文化内涵的各个构成要素中,思维模式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它会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精神追求等。可以说,思维角度下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思维模式上,而且该模式也是造成中西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表9-4就是中西思维模式的差异对比。

表9-4 中西思维模式差异一览表

(4)人际关系。中国人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采取“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的原则。在“群体取向”的影响下,中国人提倡凡事以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利益,社会提倡“舍小家保大家”。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在言行上逢人说好话,不愿得罪人,有时为了照顾他人面子不得不说善意的谎话。与中国文化相反,西方人崇拜个人主义。在美国,每个人都被当作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体,他的思维方式,他的行为都与别人的不同。与中国人相比,西方人更强调个人意志、个性自由以及自我实现,所以西方人在与人交往中总是显得坦率、直接。

2.英美国家的地理和历史知识

一种文化的传承源起依赖于一个国家的地理、历史变迁,所以学习文化就必须对其演变发展的过程加以研究。有效地掌握英美国家的地理、历史知识将使文化学习更有据可依。为了更好地获得这种客观性知识,我们应该扩大自己的阅读量,既可以阅读一些历史人物传记、纪实性的文章,也可以观看一些纪录片,如《世界地理杂志》的影像资料。对于英美国家地理、历史知识的学习资料可以不必局限于英文书刊,汉语的书和影像资料同样有利于学习者积累知识、开阔眼界。

三、现代英语文化教学的目标

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而文化意识又有等级之分。因此,在不同的教育阶段文化教学目标也有所不同。胡文仲、高一虹指出,对于我国国内的广大学生而言,外语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工具性的,也不仅仅是为了学会应付生存的交际技能,更不是为了将中国学生变成西方人,而是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胡文仲、高一虹把外语教学的目的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

微观层面。这一层面上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交际能力。

宏观层面。这一层面上外语教育的目标是社会文化能力,即运用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社会文化信息进行有效的加工,使人格向更加整合、潜能发挥更充分的方向发展的能力。社会文化能力具体又由语言能力、语用能力与扬弃贯通能力组成。

为了具体阐明文化教学与学生人格之间的关系,高一虹在《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中进一步指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该以人的建设为根本,以人格的基本取向为目标。她认为人格的培养应该通过具体的教学或训练内容、材料、活动来进行,而不应该是空洞枯燥的道德说教。另外,在她看来“是什么”和“成为什么”远比“了解什么”和“做什么”重要,也即“道高于器”。总之,高一虹坚持这样一种观点,即文化教学重要的是将跨文化能力与人的素质培养这一整体教育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

张伊娜在《外语教育中跨文化教学的重点及其内涵》中也阐述过与高一虹相类似的观点。张伊娜认为,工具观的文化教学重点主要在于扫除那些语言理解困难的文化障碍,而忽略了对形成价值观念取向影响至深的文化命题。因此,张伊娜提出应把文化教学从狭隘的工具观中解放出来,并将其上升为外语教育培养目标的组成部分,从而在文化教学中帮助学生在学习、掌握外语的同时形成符合时代和社会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价值体系。

除了强调文化教学与培养学生人格、价值观的关系外,学者们还指出应培养学生在真实交际中、在理解和运用基础上的创新能力。陈申在《外语教育中的文化教学》中提出,文化教学的目标应该是培养学生的文化创造力。他认为文化创造力是指外语学习者在跨文化交际的实践中,掌握、运用外国语言文化知识,并与本国文化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创新能力。文化创造力是学生的一种能动性,一种主动从外国文化的源泉中摄取新东西的能力。另外,陈申还从语言与文化关系之间存在动态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从长远的角度看文化教学除了是语言教学的目标,更是帮助学生获取文化创造力的手段。

综观我国学者对文化教学目标的界定,可以看出学者们已达成以下共识: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不是除了听、说、读、写、译等技巧以外可有可无的另一种技巧,而是对语言学习有着重要影响的学习内容。同时,学者们以广阔的社会为着眼点把文化教学与学生综合塑造的提高结合起来,认为文化教学的目的绝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掌握一门外语,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适应世界的发展。

《英语课程标准》中将教学目标分为二级、五级、七级和八级四个阶段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的目标不仅要求学习的内容逐步拓宽,对文化理解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二级目标要求学生了解日常生活中的交际用语、文体活动、饮料食品、节日等文化载体,感受文化物质载体的不同。五级目标则要求学生理解文体活动、节日、服饰穿戴、体态语等文化内涵,同时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七级目标要求学生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学、艺术、政治、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情况。八级目标不仅要求学生理解英语文化的内涵,而且能够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理解语言中文化的表现和差异,初步形成跨交际的文化意识,对异国文化采取尊重和包容的态度,培养世界意识。

而我国2000年版本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英语专业的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提出了以下目标:

1.入学要求:对中国文化有系统的认识;有较扎实的汉语基本功;对英美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和发展现状有一定的了解;掌握基本的数理化知识。

2.二至八级的要求:熟悉中国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熟悉英语国家的地理、历史、发展现状、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具有较多的人文知识和科技知识;具有较强的汉语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一定的创新能力。

通过对发展中的文化教学目标的分析,我们可将其最终目标总结为:增强学生对外语文化和母语文化差异的认识,丰富学生外语学习的经历,帮助学生突破母语特定文化交际的模式和范围,从而培养学生对外语文化规约的认同和尊重的态度,帮助学生在交际中实现从适应、过渡到跨越,进而实现超越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四、现代英语文化教学的原则

(一)阶段性原则

阶段性原则是指文化渗透的内容应该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和接受能力,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年龄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现象到本质这样一条主线,循序渐进地对文化内容进行逐步的扩展和深化。

(二)系统性原则

文化是一个整体,具有不同的结构和层次,因此我们在运用文化进行交流时要充分考虑到文化的各个要素和差异,对文化进行整体性的把握。让学生在进行文化学习时不仅要学习具体的知识点,同时对文化学习的内容和层次要在整体上进行把握。

(三)适度性原则

适度性原则主要是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适度。文化导入是直接导入还是间接导入需要把握好分寸,分清主次,如属于主流文化的东西应该详细讲解,适时引入一些历史的内容,以便学生理解某些文化传统和习俗的来龙去脉。教学方法的适度,就是要处理好教师讲课和学生自学的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课外文化内容学习的组织者和指导者,鼓励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实践,增加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的原则和方法。

(四)交际性原则

人们用英语进行交际时,无意识地会把自己的母语文化带入到双方的交际中来,这个时候母语文化与目标语文化就可能出现一定的冲突。而进行跨文化交际是人们学习英语的主要目的,要尽可能地习得对方的文化减少双方之间的阻碍。为了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冲突,保持人们交流的畅通和交谈信息解码的准确性,我们在学习英语时要根据实际需要,注重英语国家的文化知识的量的积累,恰当、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

(五)开放性原则

由于文化广泛而复杂的内涵及外延,想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里完整地进行英语文化教学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英语文化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进行文化教学,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力图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适应性。而第二课堂活动主要包括组织学生观看英文原版录像、电影;开设“英语角”;收听VOA和BBC英语广播;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与英语文化相关的书籍、报纸和杂志,留心积累有关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还可主动与外籍教师接触交谈;举办专题文化讲座等。

五、现代英语文化教学的方法

(一)附加法

附加法是指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中系统适当地添加一些文化知识内容,作为英语教材的附加内容。附加法的形式有很多种,如可以在教材中专门设置一处文化专栏,在课外组织参观文化展览或是组织文化表演等。附加的文化知识既可以是单独的文化知识读本,也可以附加在英语教材中。附加法有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国家的基础文化知识,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推荐有关英美国家文化背景的书籍,并以书中内容为主题开展问答讨论、知识竞赛等活动。

(二)体验法

体验法就是让学生亲自体验文化教育活动,从中获得文化知识,培养积极的文化态度,并逐渐形成文化能力。英语教学中的体验法可以分为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种:

1.直接体验就是让学生直接与外国文化接触,比如学习有关外国文化的课文、与外国人交流、观看外国电影等。直接体验法有助于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及获知外国文化的能力。

2.间接体验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触并了解外国文化知识。间接体验的教学内容大多隐含在语言教学活动之中,因此对学生语言能力的要求相对较低,较适合小学或是中学的文化教学,而直接体验则更适合高中或是大学英语文化教学。

(三)实践法

实践法就是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亲身参与文化交往,让他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文化知识、形成文化的能力和态度。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通过设置特定的交际文化情景,帮助学生有意识地融入英语的生活环境中。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或是电视、幻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播放外语的视听资料,不仅给学生带来更为直观的感受,还可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习得英语。通过这样的方式习得的英语知识,学生的感受会更为深刻。教师还可向学生推荐一些难度适宜的阅读文本,通过阅读提高他们对英语文化的了解。总之,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注重语言环境的创设,使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和掌握文化知识。

(四)融合法

融合法就是在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融入文化教学的知识目标、态度目标、能力目标等内容,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不自觉地掌握文化知识。具体来说,就是在编写文化题材的课文和语言材料时采取文化会话、文化合作、文化表演、文化交流等方式进行外语课堂教学。这种方法要求在教材和教学方法中系统地、恰当地将文化知识融合到课文与教学中去。由于语言知识存在一定的规律性,比如我们要先学习名词的单数形式,才能学习名词的复数变化等,因而要想全面地体现文化知识、态度、能力目标不是一件易事。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将融合法与附加法结合使用,融合法可以将文化态度的教学目标融入课文中去,附加法则可保证文化教授的完整性。

(五)讨论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安排一些小组讨论、集体讨论等活动,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情绪,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例如,在学习有关Healthy Eating的内容时,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一篇介绍西方饮食文化的材料,学生阅读后,组织学生就材料的内容进行介绍和讨论,最后让学生就中西方饮食文化进行对比、分析、讨论。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有效培养学生对英美文化的敏感性,使他们在英语学习中善于发现英美文化的特点并乐于了解和学习英美文化。总之,讨论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使他们对所讨论的结果产生深刻的印象。

(六)互动法

互动法主要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课堂互动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扮演不同的文化所有者,让学生在文化互动的过程中感知外来文化。比如,教师和学生可以以某一文化现象为题展开讨论,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感知教师对文化的不同看法,然后进行自我判断,可以采用的方法有文化专题研究、文化疑惑解析、文化冲突化解等。这种方式主要用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态度,让学生在平等、开放、交流式的讨论中自觉地形成开放、平等、尊重、宽容、客观、谨慎的文化态度。

当然,要想营造这样的讨论氛围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努力。教师应在讨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保持良好的文化态度,并将这种态度融入整个教学活动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帮助学生形成相应的文化态度。

(七)对比分析法

所谓对比分析法,是指在教学中直接利用本国文化,通过对比两种文化的差异来进行文化教学。采用这一方法的目的是通过对比让学生发现本国文化与目的语文化之间的异同,正确区分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两种因素。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分属两种截然不同的语系,且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因而通过比较两者的异同进行教学可以产生良好的效果。不过,教师在使用这种方法时,对比不能仅限于表层形式的对比,应该有深层的内涵对比;不仅要进行语言的对比,还要有非语言的对比;不仅要做语言、非语言形式与意义的对比,还要做语言交际行为的形式和意义的对比等。

对比法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它透过语言的表层深入研究语言的内在文化含义,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对比法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在语言和语言文化学习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如谈到“死”时,汉英均有委婉表达。在现代汉语中,有关“死”的委婉表达有“千古”“安息”“长眠”“捐躯”“逝世”“去世”“永别”“病故”“牺牲”“归天”“夭折”等,英语中die的委婉表达也有很多:go the way of all flesh,breathe one’s last,pass away, one’s heart ceased to beat,depart from this world,demise,passed over,hand in one’s accounts,join the majority,be in the dust,come to untimely end,shuffle off this mortal oil。又如,有些词语在英汉语中指代的含义不尽相同:to spring up like mush rooms/as plentiful as black berries(雨后春舞),as close as an oyster(守口如瓶),as rich as a Jew(富可敌国),as strong as a horse(力壮如牛)。再如英汉对“夏天”的联想意义完全不同,中国人眼中的夏天是炎热而难熬的,英国的夏天是十分的凉爽,最高温度也不过摄氏27度。因此,在英国文学作品中往往将夏天形容得美好而惬意,如莎士比亚曾在《仲夏夜之梦》中这样形容夏夜,“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temperate.”。他将心爱的女人比作夏天,可爱美丽又温婉动人。

总之,对比分析法不仅可以克服学生学得和习得英语和文化的过程中的心理障碍,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当然,在对两种文化进行对比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正确、客观而积极地认识和对待本国文化与外国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一方面,对外国文化抱以一种客观、宽容的态度,避免拒绝任何外国文化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态度;另一方面,要避免盲目追随外国文化,对外国文化不做任何分析,全盘接受,应坚持本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

(八)直接导入法

所谓直接导入法,是指教师在语言教学中通过授课的方式直接向学生介绍语言的文化背景知识。它是一种最简单、便利的文化教学法。在我国,课堂是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场所,离开课堂,学生就很少有机会再接触到使用英语的环境,因而当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学生总会感到十分陌生,难以理解。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尽可能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为此,教师在备课时可以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相关的、典型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这样不仅能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而且可以加深学习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活跃课堂氛围,使课堂氛围利于英语教学的开展。

(九)实物展示法

所谓实物展示法,顾名思义就是用图片或实物来说明、解释某一个特有的“文化现象”。例如,当在教材中遇到hamburger、pudding、sandwich、salad等西方文化所特有的词语时,中国学生就不一定能完全理解。为了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通过展示图片或照片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西方文化,让学生通过视觉上的启发形成自己独特的理解,方便建立对事物的一种感性认识。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采用实物展示的形式给学生讲解中西方习惯上的差异,如“龙”在西方代表凶恶和狡诈的意象;“孔雀”则用来形容骄傲自满、洋洋自得的人。在进行文化交流时,这两种文化稍不注意便会引起冲突。

(十)文化渗透法

文化渗透是一种文化教学方法,具有简单、便捷等特点,同样也是传授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方法之一。所谓文化渗透,是指在进行语言教学时教师就所读的材料或所听的内容中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见缝插针地做一些简单的介绍和讨论。

一般来讲,教材中的课文都有特定的文化背景资料,有的是时代背景,有的是作者介绍,有的是内容背景。如果学生对某些背景知识不了解,或者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就会影响他们对所学文章的正确理解,从而也就不能准确地推理和判断阅读理解中遇到的问题。比如,在教授earthquake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利用视频展示世界上有史以来有影响力的大地震的情况,还可以介绍地震的有关情况以及预防地震的方法,以使学生对地震有较形象、具体的认识。

文化差异往往是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的最大障碍,使用文化渗透法能够有效地清除部分语言认知的障碍,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英语。教师既可以充当讲解员,又可以运用图片、实物教具或多媒体课件等手段进行讲解,无论通过哪一种手段,其目的都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读或所听的内容,同时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解。文化渗透具有机动灵活、用途广泛的优点,因而使用时间最长,但同时具有任由教师掌握、随机性大的缺点,而且对教师的要求很高,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语言与文化的能力以及一定的教学技能与艺术。

(十一)文化感受法

文化感受法是指在给学生补充外语文化内容的同时,对两种不同文化进行对比,从而培养学生对母语文化和外语文化差异性和相关性的认识。下面简单举例说明。

《大学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第三册第四课开始的一段中主人公有这样一句自我介绍:

I have a wife,three daughters,a mortgaged home and a 1972“Beetles”for which I paid cash.

如果按照中国的国情,车是一些生活较富裕的家庭才会购买的“奢侈品”,所以学生会很难理解主人公的境况。因此,教师有必要先向学生介绍一下西方的生活情况。对于英美国家的人来说,汽车可以说是生活必需品,所以一个家庭有一部车是很平常的事情。主人公特意说了是1972年的Beetles汽车,但是如果学生仅仅知道Beetles是德国大众产的“甲壳虫”是不足以充分理解该句的。教师还要介绍在美国由于此款车体型小、结实、省油,因此是中低收入家庭喜爱的一种车型。介绍完这些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学生对文章中主人公的生活状况就会更加了解:他人过中年,又有妻小,房子已被抵押,因此生活比较拮据。

(十二)文化讲座

文化讲座是指以教师为中心,以班级为单位,以演讲的方式直接向学生传授有关目的语和目的语使用社团的文化知识策略。文化讲座的使用情况包括以下几种:

1.文化新领域的可叙述或描述的知识,教师可以通过文化讲座的方式介绍给学生,学生通过讲座掌握总体概况或基本概念的知识。

2.可通过主题来分类归纳相关文化事实,教师可以以系列文化讲座的形式来完成。

3.某些学生自学和阅读十分困难的具体文化资料,教师可以通过文化讲座来解决学生因不理解造成的误解。

4.学生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或教师即将给学生布置有关文化学习的研究任务,或需要解决某个问题之前,教师可通过讲座来进行传授。

5.教师自己搜集或掌握的特有教材,可以通过文化讲座的形式实现教学相长,学生也从中获益。

教师在文化讲座中可以充分控制课题顺序、时间安排,所以能预知教学完成时学生有可能获得的成果。文化讲座是以专题顺序组织的,能充分利用教师资源,因此对班额的大小没有严格限制。文化讲座的内容都是汇集教师最新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以及教师本人的学习心得与体会,能给学生提供许多宝贵的信息资源,让学生在听文化讲座的过程中训练与提高其听、写和观察能力。

(十三)运用媒体法

运用传媒是指通过各种媒体手段,如电影、电脑、网络等帮助学生接触多种不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不同的文化习俗。如今,电视、电影、网络等媒体上有大量关于西方普通人生活的材料,对于了解西方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日常用语,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语言特色,以及姿态、表情、动作等非语言的交际手段都有很大帮助。例如,在一个电视节目Follow Me,On We Go,People We Meet 中,就有着很丰富的材料。如果教师能适当地引导学生借助媒体学习,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由于电视节目提供的场合不一,语言材料自然也就富有变化。同时,电视、电影还是观察和研究姿态、表情、动作等语言以外的交际手段的十分直接的影视材料。例如,教师可以组织或鼓励学生观看Da shan and Friends in Canada;Family Album USA;You and Me;Hello,America等VCD或DVD,增强学习材料的真实度和挑战性,进一步增强学生对文化差异的认识与理解,为学生今后更好地参与交际活动打好基础。

通过电影了解西方社会文化也是一种有效的手段,特别是对于专门介绍西方社会情况的纪录电影,直观的画面与所要教授的文化内容相得益彰,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地体验异国文化的不同,并能留下更深刻的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