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落由各种句子构成,而句子是由单词、短语、从句组成的。在翻译时,我们有时需要对其中的某个短语、分句或是从句进行语法分析,以确定它在句子中所起的作用,例如作定语、状语还是补语等,以便确定它和句子当中的哪一个结构或是成分发生直接的联系。如果分析不恰当,就很容易使译文中的语义发生变化,产生误译。以下我们将分介词短语、名词短语、非谓语动词、从句四个方面具体说明。
一、介词短语
介词短语是英语中相当活跃的元素,几乎出现在绝大多数的句子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它可以作不同的语法成分,如状语、定语、介词宾语等。但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只能做一种分析,这主要取决于上下文的分析以及对句子结构的分析。
二、名词短语
名词短语在句子中可以充当主语、宾语、表语、同位语等,若分析不当也有可能把它们搞错,所以同样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具体分析。
非谓语短语主要指现在分词短语和不定式短语。因为这两种非谓语短语在不同的上下文中可以充当不同的语法成分。对于非谓语短语也需要细心分析上下文,避免出错。
三、从句
名词性从句在一个句子中也可以分析为不同的语法成分,因此也存在分析不当误译的问题。
英语句子的基本结构是“主语+谓语+宾语+状语”,但是,有时从修饰的角度出发,为了避免头重脚轻,保持句子的平衡,或是为了强调句子的某一成分,或是考虑到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或是为了使文章简练,都会把一些句子成分的位置前后移动,甚至省略,造成正常的句子变得“不正常”,正是这种特殊的结构给我们的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稍不细心就会发生误译,处理的方法是抓住句子的关键,理清结构,恢复正常语序,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翻译。下面分三个方面来具体讲解。
1.分割结构
英语中的分割结构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三类,一是主语和谓语被主语的一个定语分割,或是谓语和宾语被谓语后面的状语分割,再就是宾语和状语被宾语的定语分割,二是为了保持句子的平衡,把定语或是同位语前置或是后移,三就是插入语也起分割作用。
2.倒装结构
英语中有两种倒装,一是全部倒装,二是部分倒装,理解倒装句的关键就是找出主语和谓语。
3.省略结构
省略句中出现的误译也比较多,究其原因,主要是不能分清哪些是省略掉的。一般说来,当前后有几个句子的谓语是一样的时候,除了第一个不能省略之外,后面几个为了避免重复,往往都会省掉。尤其是be形式,同样,当前后几个句子或分句的结构平行的时候,那么后面几个句子或分句中的主语或是宾语、定语、状语都往往会省掉,甚至整个主谓结构或动宾结构都被省掉,只剩下一个副词标志来表明省略结构,因此要善于抓住这些标志。
四、语义型句子和语法型句子
汉语句子为语义型或意合型,英语句子为语法型或形合型换言之,汉语句子的根据在语义,英语句子的根据在语法。在汉语中,衡量一串词语是否成立为句子,要看这串词语能否表达出相对完整的意思。相比而言,汉语句子标准较宽松,句号的位置也有弹性。
比较下例原言语及译文中的标点使用:
正在热闹哄哄的时节,只见那后台里,又出来一位姑娘,年纪约十八九岁,装束与前一个毫无分别,瓜子脸儿,白净面皮,相貌不过中人之姿,只觉得秀而不媚,清而不寒。
五、“话题-说明”结构与“主语-谓语”结构
赵元任先生在《汉语口语语法》一书中指出:“在汉语里把主语、谓语当作话题和说明来看待,比较合适。”的确,我们用“话题-说明”的观点看待分析汉语句子,比用传统的“主语-谓语”名称,能更客观地反映汉语句子的实际,更清楚地显示汉英句式结构上的异同,从而避免语法概念的混淆。
汉语句子的“话题”与“说明”是从句子顺序上说的。“话题”是说话人想要说明的对象,总是放在句子开头处。如果语言环境或上下文能暗示话题,也可能省略不提。“说明”部分位于话题之后,对话题进行说明、解释或质疑。“说明”部分与“话题”部分不存在一致关系。“说明”可以是一个名词或动词,也可以是一连串的名词短语或连动结构,还可以由形容词及各种词组充当,对结尾没有限制,可长可短,视语义而定。
汉语的连动句典型地反映出话题的后面一长串说明的特点(因为凡与话题有关的内容都可放在后面对其进行说明),这与英语句子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相一致的结构大不相同。
六、“板块”或结构与“多枝共干”结构
由于汉语的“意合”特点,有些汉语句子的内部成分常常一一罗列,呈现并排式结构,外形上没主从之分,层面之间没有明显的逻辑标记。有人形象地把这种句子称为“板块”式结构,也有人称为“竹节”式结构。
这与上下文讨论过的“话题-说明”结构和“主语-谓语”结构不无关系。与汉语相比,英语句子的“主谓结构”为句子主干,其他成分则通过各种连带附加关系附着在这条主干上,犹如树枝与树干的关系。人们把英语句子的这种结构称作“多枝共干”型。
从下面的译例中可以发现,原文用逗号分隔的小句表面上呈并列关系,到了英文里都变成了主从关系或偏正关系:
(一)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They say the momentum of history was ever thus:the empire,long divided,must unite;long united,must divide.
momentum:the force that makes a moving object keep moving
(二)他们进行挑衅活动,制造紧张局势,必须马上停止。
They must stop all their provocations at once,which create tensions.
七、“左分支”结构与“右分支”结构
句子的语序一般以思维的顺序自然展开,而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基本上是首先考虑事物的环境和外围因素,然后考虑具体事物或中心事件。西方人的思维模式正相反,首先考虑中心事物,然后才加上外围因素。
这种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表现到句子结构上,就是汉语中的状语总放在谓语或句子主体前边,定语无论长短,都置于中心词之前,形成“左分支”结构。这种结构特点往往使得汉语的状语部分长,主谓部分短;主语部分长,谓语部分短;修饰成分长,中心成分短。整体上显得头大尾小,有人将其比作“狮子头”形状。
如:村东头的王大妈来了,受坏人欺骗的村民们也来了。
There came Aunt Wang who dwell at the eastern end of the village,and also came the villagers who had been deceived by the scoundrel,dwell.to live in a particular place
英语句式正相反。英语的定语成分除单词外,多数都置于中心词之后。多数英语状语的正常位置也是置于主干成分之后,由此形成了英语的右分支结构。另外,英语重视末端重量,凡较长的词语或累赘的成分均需后移,有时甚至需使用假主语来避免句子头重脚轻。这样,英文句子多为前短后长,有人将其形容为开屏的孔雀,头小尾大。
例如:
去年他为了完成一个项目在实验室用计算机努力地干了十个月。
He worked hard with a computer in the lab for ten months in order to complete a project last year.
正是由于英汉语言分属不同的语系,各自有着不同的语言类型、文字系统、语音系统以及词法上的差异,因此英汉语言在句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英译汉时必须使用汉语的句法来表达英语的意思。如果按照英语句法直译,译文将受到英语表达方式的影响和束缚,违反汉语表达习惯。反之,汉译英时也必须采用英语的句法来表达汉语的意思,尽可能适应英语的表达方式和习惯。因此,熟悉英汉语言句法上的差异对正确地进行英汉互译十分重要。
八、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
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是英汉两种语言在句法特征上的最主要区别之一。所谓形合是指主要靠语言本身语法手段,所谓意合是指主要靠句子内部逻辑联系。
英语句法特征是“形合”,注重语法形式和功能。句子要按照语法规则来组织句子,其主语和谓语要求在人称、数、时态、语态上保持一致,主句和从句之间要用关联词衔接起来。因而英语结构紧凑严密,其句义的明确,主要是靠严谨的句子结构,分明的逻辑关系,注重句篇中句子之间的排列、衔接、连贯等。
九、英语句子重心在前,汉语句子重心在后
在复合句中,英汉句子重心差异很大。英语句子重心一般在前,句子的主要部分主句一般放在句首,即重心在前;汉语句子一般按照逻辑和时间顺序,将主要部分放在句尾,形成后重心。例如:
His chief contribution was making me realize how much more than knowledge I had been getting from him.
他使我认识到,我从他那里学到的,远远不只是知识,这是他最大的贡献。
The contract is made by and between the buyer and the seller,whereby the buyer agrees to buy and the seller agrees to sell the under-mentioned commodity according to the terms and conditions stipulated below.
买卖双方同意按下列条款购买、出售下述商品,并签订本合同。
十、英语多用被动语态,汉语多用主动句
从文化性质上看,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汉语文化属于人文文化。从文化心理上看,科学文化“重物质、轻人伦,价值取向以功利为本位”,人文文化“重人伦、轻器物,价值取向以道德为本位”。两种文化不同的取向表现在思维方式上,英语民族喜欢站在客观角度思考问题,汉民族喜欢站在主观角度思考问题。这在英汉语言上就表现为英语使用被动语态较多,尤其在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使用得更多,汉语使用被动语态较少,而多用主动句。
语态分为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它们在英汉语言中的使用情况很不相同。一般来说,英语多用被动语态,汉语则较少使用,即使使用,也不像英语那样有固定或比较统一的构成形式。汉语的被动主要用“被”字句表示,常常借用汉语词语“被”“叫”“给”“让”“由”“遭”“受”“得”“为……所”“是……的”“可以由”“加以”等表达被动含义。所以英译汉时应将英语的被动句转换为汉语的主动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