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语法翻译教学

语法翻译教学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来看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一致性。平时在课堂里英语语法讲得多,汉语语法讲得少,因此同学们对英语语法更为熟悉,对汉语语法反倒生疏。英语中用状语表示汉语用补语表示的意思,而在汉语中,则用宾语表示英语里的表语。以上都只是举例性地说明了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者更全面更细致的异同还需在不断地学习研究中探索。汉语与英语就句子成分表面上看来差不多,实际上有不少差别。
语法翻译教学_英语翻译与文化交融

对于一种语言的学习,想快速地从整体上把握它的规律,往往先从它的语法开始。这是因为语法是从众多的语法单位里抽象出其中共同的组合方式或类型及如何表达语义的规则,它是从词和句的个别和具体的东西中抽象出来,把作为词的变化和用词造句的基础的一般的东西,当然也是最根本的东西。既然语法是对语言普遍规律的总结,那么不同的语法之间是否也存在着相同点呢?答案是肯定的。

对于当今世界使用最广的英语与汉语,在某些方面一定是有相似性的,在学习的过程中,二者可以成为帮助掌握对方语言的一种工具,但就对于其中一种语言的学习与研究不可完全套用另一种的语言的语法,这是因为在更大程度上二者是不同的。下面我将对此进行详细论述。

首先来看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一致性。汉语里有主谓宾、动词、名词、形容词,英语也有。比如,“孩子们喜欢漂亮的花朵。”译成英文则是“Children like beautiful flowers.”在这句话当中,汉语与英语的主语分别是“孩子们”和“Children”,谓语是“喜欢”和“like”,宾语是“漂亮的花朵”和“beautiful flowers”。动词、名词、形容词也很明显是一致的,汉语与英语中用来修饰名词的定语同时又是形容词的“漂亮的”和“beautiful”也一一对应。在这种句子结构完全一致的情况下用汉语分析英语或反之都是可以的,而碰到两种语言不一致的地方,就坚决不能用这种语言的语法套用那种语言的语法。平时在课堂里英语语法讲得多,汉语语法讲得少,因此同学们对英语语法更为熟悉,对汉语语法反倒生疏。易用语法知识去分析问题,就很容易用英语语法的知识去分析汉语句子。比如英语里有“a red apple(一个红苹果)”,“a”是冠词,而汉语里却没有冠词。同样,英语里没有量词,谁要是将“a piece of news(—条消息)”中的“piece”说成是量词,英国人也绝不会同意。所以一定要注意汉语语法与英语语法的区别。

下面来详细分析二者的不同点。

第一,在词类方面不一样。汉语的名词里有方位词,如“里、内、外、上、下、前、后、左、右、中”等,其中的几个在英语里融入了介词,有的成了形容词。因此,见到了汉语的方位词,就不能说它们是介词或形容词。汉语的许多动词后面能够加“着、了、过”,于是大家容易认为“着”是现在时,“了、过”表示过去时,但汉语中的“着、了、过”并不表示“时态”。“他昨天吃着饭还看书呢”“他明天看着电影还会想到我的”,这里的“着”与两个句子的过去时和将来时显然无关。

第二,在句子成分方面不一样。汉语里有主语、谓语、宾语、补语、定语、状语六大句子成分,英语还有一个补语。英语中用状语表示汉语用补语表示的意思,而在汉语中,则用宾语表示英语里的表语。我们见到“他在这儿逗留了三个小时(he stayed here three hours)”,就不能把“三个小时”当作状语而要当作补语。在句子“他是学生(he is a pupil)”中,就不能说“学生”是表语,而应当是宾语。其他的句子成分也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如汉语里有把字句,如“他把书包拿走了”,“把书包”要分析为状语。英语里则没有把字句,或者说,在英语中,汉语的“把字句”被译为“被动句”。我们可以说“He takes the school bag”或“The school bag is taken by him”。前者的“takes school bag”构成了整个句子的动宾部分,后者则由“The school bag”作主语,“taken”作表语,句子的结构已经完全改变。第三,句式方面不一样。英语里当然有一些非主谓句,如“Wonderful!(妙极了!)”但是这样的句子极少。汉语里面的非主谓句则很多。除了一个词构成的非主谓句,如:“棒!”“好!”之外,汉语里还有大量由各种短语构成的非主谓句,如“好球!”“我的帽子呢?”“我的老天爷!”“你这个小鬼!”“瞧你!”“下雨了”“刮风了”等。如果用英语表现这些意思,则需要用一个主谓宾或主系表皆齐全的句子。更特殊的是,在汉语里,有一种主谓语句。“他脸色苍白”“这个人鼻梁很高”“这里的树,杨树居多”这些句子的谓语都是主谓短语。而在英语中,这种句式结构是无法表现的。

以上都只是举例性地说明了汉语语法和英语语法的相同点与不同点,二者更全面更细致的异同还需在不断地学习研究中探索。只有了解掌握了这些异同,才能在今后的汉语或是英语学习中运用这种工具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现代汉语语法VS英语语法

现代汉语里一般的句子成分有六种,即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和补语。英语的基本成分有六种:主语(subject)、谓语(predicate)、表语(predicative)、宾语(object)、定语(attribute)和状语(adverbial)。

英语句子成分中,有些具有形态标志。如第一人称代词作主语就用主格“I”,作宾语用宾格“me”,作定语用所有格“my”。这些形态变化对分析辨认成分很有帮助。

汉语与英语就句子成分表面上看来差不多,实际上有不少差别。例如:

(一)Xiao Li went to bed as soon as he came home.

小李回家后,立刻就睡觉了。

(二)I’ll go when I have had my dinner.

我吃了饭就去。

在英语中,同一个主语在第二次出现时不能省略,必须把每个谓语所陈述的对象都表示出来。而在汉语中,同一个主语在句中第二次出现时,就可以省略。如例(一)中,汉语说“小李回家后立刻就睡觉了”,省去了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可以避免造成误解。若将第二次出现的主语补出来,说成“小李回家后,他立刻就睡觉了”。听的人反而可能把那个“他”误会成另一个人。

二、英语和汉语的十大区别

(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曾经说过:“就句子的结构而论,西洋语言是法治的,中国语言是人治的。”(《中国语法理论》,《王力文集》第一卷,第35页,山东教育出版社)我们看一看下面的例子:

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computers with in 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and digital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in built:成为固定装置的,嵌入墙内的;内在的,固有的。

这句英语是由四个独立句构成的并列句,前三个句子都用简单将来时,最后一个句子用的是将来完成时,句子之间的关系通过时态、逗号和并列连词and表示得一清二楚。而汉语译文明显就是简单的叙述,至于句子之间的关系完全通过句子的语义表现出来:前三个句子可以看成是并列关系,最后一个句子则表示结果。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

由于英语是“法治”的语言,只要结构上没有出现错误,许多意思往往可以放在一个长句中表达;汉语则正好相反,由于是“人治”,语义通过字词直接表达,不同的意思往往通过不同的短句表达出来。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考研英译汉试题几乎百分之百都是长而复杂的句子,而成中文经常就成了许多短小的句子。例如:

Interest in histori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or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

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discipline:身心的锻炼,训练;纪律,风纪,命令服从;惩戒,惩罚;学科,科目。

英文原句是个典型的长句,由27个词组成,中间没有使用任何标点符号,完全靠语法结构使整个句子的意思化零为整,使用less through...and more from构成一个复杂的状语修饰动词arisen。在中文中,“产生兴趣”这一重要内容通过一个独立的句子表达,两个不同的原因则分别由不同的句子表达,整个句子被化整为零。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

英语句子不仅可以在简单句中使用很长的修饰语使句子变长,同时也可以用从句使句子变复杂,而这些从句往往通过从句引导词与主句或其他从句连接,整个句子尽管表面上看错综复杂却是一个整体。汉语本来就喜欢用短句,加上表达结构相对松散,英语句子中的从句翻成汉语时往往成了一些分句。

例如: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

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原文中两个only if引导的从句显然使整个句子变得很复杂,可是由于有并列连词but和and,整句话的逻辑关系十分清楚:……能够得出结论……但是只要……而且只要……。从上面的译文我们可以看出,为了使中文表达更加清楚,but only if…and only if…被翻译为“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这种做法给我们的感觉是译文中没有从句,有的只是一些不同的分句。

(四)主语、宾语等名词成分“英语多代词,汉语多名词”

在句子中,英语多用名词和介词,汉语多用动词。英语不仅有we、you、he、they等人称代词,而且还有that、which之类的关系代词,在长而复杂的句子中,为了使句子结构正确、语义清楚,同时避免表达上的重复,英语往往使用很多代词。汉语虽然也有代词,但由于结构相对松散、句子相对较短,汉语里不能使用太多的代词,使用名词往往使语义更加清楚。请看下面的例句:

There will be television chat shows hosted by robots,and cars with pollution monitors that will disable them when they offend。

译文:届时,将出现由机器人主持的电视访谈节目及装有污染监测器的汽车,一旦这些汽车污染超标(或违规),监测器就会使其停驶。

(五)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

英语比较喜欢用被动语态,科技英语尤其如此。汉语虽然也有“被”、“由”之类的词表示动作是被动的,但这种表达远没有英语的被动语态那么常见,因此,英语中的被动在汉译中往往成了主动。下面我们先看一组常用被动句型的汉译:

It must be pointed out that...必须指出

It must be admitted that...必须承认

It is imagined that.…人们认为

It can not be denied that...不可否认

It will be seen from this that...由此可知

It should be realized that…必须认识到

It is(always)stressed that…人们(总是)强调

It maybe said without fear of exaggeration that…可以毫不夸张地说

这些常用被动句型属于习惯表达法,在科技英语中出现频率很高,考生不仅要熟悉这些句型的固定,同时要认识到许多英语中的被动从习惯上来讲要译成汉语的主动。我们再看一个典型的例子:

And it is imagined by many that the operations of the common mind can by no means be compared with these processes,and that they have to be required by a sort of special training.

译文:许多人认为,普通人的思维活动根本无法与科学家的思维活动相比,认为这些思维活动必须经过某种专门训练才能掌握。

原文中有三个被动语态is imagined、be compared和bere quired,译成汉语都变成了主动表达:认为、相比和掌握。

有些英语被动需要把主语译成汉语的宾语,这样才能更加符合中文的表达习惯。例如:

New sources of energy must be found,and this will take time,but it is not likely to result in any situation that will ever restore that sense of cheap and plentiful energy we have had in the past time。

译文:必须找到新的能源,这需要时间;而过去我们感觉到的那种能源价廉而充足的情况将不大可能再出现了。

restore:归还;恢复,复兴;恢复健康,复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