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浅析网络词语的特点和造词方式

浅析网络词语的特点和造词方式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播迅速,网络语言也因此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对网络新词的造词方式和网络词语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虽然大部分网络词语的产生和使用都是在快速的变化中的,但并非不值得我们研究。
浅析网络词语的特点和造词方式_英语教学改革理论与实践研究

赵艳丽

摘 要:互联网从1982年诞生,迄今才30多年,但它的信息传播速度和效率大大高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媒介,因此迅速席卷了全球。网络语言也应运而生、迅速发展。网络覆盖面广、信息传播迅速,网络语言也因此有很多自身的特点,值得我们关注和研究。本文试对网络新词的造词方式和网络词语的特点进行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网络词语;CMC语言;语言规范

一、引 言

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语言学分支,叫CMC语言学。CMC的全称是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即人们通过电脑这一媒介进行交流。广义的CMC语言指网络文化中人际交流的语言和计算机编程语言。狭义的CMC语言仅指网络语言。国外不少语言学者都对CMC语言进行了考察和研究,其中英国语言学家David Crystal和美国语言学家Susan Herring还发表了此方面的专著。网络在中国普及以后,网络文化蓬勃发展,作为网络文化的传播媒介,同时也是网络文化一部分的网络语言,也迅速发展起来。虽然大部分网络词语的产生和使用都是在快速的变化中的,但并非不值得我们研究。网络语言作为一种语言变体,既符合一般语言的各种规律,又有着自身的特点,体现出一些新的语言现象,值得我们重视。

二、网络词语的产生方式

(一)网络隐喻

网络语言里经常用故有词语表示新意义。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不算产生新词语,只是利用比喻,将原有词语赋予了新意义。例如,将页面上处于自己的评论的上方的评论者叫作“楼上”,下方的叫“楼下”,最初提出讨论话题的叫“楼主”;而受某年春晚著名小品台词的影响,把更换网名叫作“换马甲”。这些都是基于把网络当作真实社区的“网络隐喻”。国外一些语言学者如Kevin Hunt、Mick Doherty、Wade Rowland等也在致力于网络隐喻的存在理据、隐喻推理机制和交际效果的研究。

(二)缩 略

语言的经济原则告诉我们,人们在保证语言完成交际的前提下,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对言语活动中力量的消耗作出合乎经济要求的安排。要尽可能地节省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较少的、省力的、已经熟悉了的或比较习惯的,或具有较大普遍性的语言单位。网络交际中人们最注重信息传递的效率,语言的经济原则居于第一位。只要大家明白,能省则省,力求方便。而信息输入的主要工具是键盘,因此网络语言的简洁性具体体现为利用键盘上的字母、数字和符号来简化语言。数字缩略词如2(to,too)、4(for)、7456(气死我了)、9494(就是就是);字母缩略词如FT(faint)、IC(I see)、BTW(by the way)、U(you)、R(are)、UR(your)、CUL(see you later);数字字母结合型的如B4(before);拼音缩略如HD(厚道)、D版(盗版)等。其中有些词语是只有中国人才能看懂的外语简略,比如3Q表示thank you。我们在这些缩略词中,也可以发现黑人英语的影子。黑人英语(Black English)是英语的一种变体,使用者多为身处社会下层的美国黑人。它的语音、句法和词汇系统有明显不同于标准英语的特征,并具有明显的规律性和系统性。黑人英语词汇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省略。比如把词语的ks或cks结尾,以一个x代替,因为ks、cks和x的发音相似,如thanks改成thanx,checks改成chex;再如把含有“o+辅音+e”的字母组合变为“u+辅音”比如Love改成了Luv,nothing改成了nuthin'(黑人英语中只要是ing进行式就可以省略g);另外还有把词中的s改成z,如cause改成了kuz,easy改成了EZ;此外还有把Christmas写成X'mas的特殊变化。以上这些例子都在网络中非常通用,可见黑人英语的简略方式与网络中人们的求简求快的心理相吻合。

(三)借 词

借词指网络语言中的直接使用外语表达。有学者认为,网络中也存在着“语言帝国主义”(linguistic imperialism)。经济实力强大、电子信息和网络技术发达的国家的语言在网络上被广泛传播和借用。比如很多国家的网络语言里表示“回复”的意思都直接写作“re”(reply的缩略)、留言板都被叫作BBS(Bulletin Board System),影迷、歌迷都叫作“fan”。再如汉语的网络语言受英语影响,动词的后面经常被加上“ing”表示进行时,如“我在吃饭”说成“吃饭ing”,还有“洗澡ing”“游戏ing”等。此外,残念(遗憾)、素颜(没有化妆的面孔)、抓狂(被逼得发疯)、暴走等日语汉字词也被大量引进。这些外语词往往是由于外国影视、动漫、游戏等文化的传播而渗透到中国网民的语言中的。比如暴走、抓狂、萌、宅、萝莉等词的广泛使用都是受到日本漫画文化的影响;PK最初在韩国网络游戏中使用,表示玩家互相残杀(player killing),现在已经在我国各媒体中广泛使用,表示“对决”“二人淘汰赛”的意思。

(四)方言词语

网络模糊了地域差别,网络中的词语受到各地方言的影响。比如东北话“磨叽”(磨蹭、慢、犹豫不决)、四川方言里的“耍”(玩儿),都随着网络流行起来。中原官话区的网民用“稀饭”代替“喜欢”的用法被广泛采纳,大量的广东话词汇也在网络上广泛使用。

(五)特殊的象形文字

语言是音义结合体,而象形文字是由图画发展而来的,因此可以说,当表示一定意义的图画可以念出来,有了“音”的外壳后,就可以算作象形文字。网络语言中有不少图画,其中一类如各式各样的笑脸和表情符号(smiley、emotion),它们不能读出来;另一类是可以读出的,如在2006年的台湾“大学学测”中文试题中出现并引起争议的“3Q得Orz”里面的“Orz”。Orz的字形模拟一个人跪在地上的样子,O、r、z分别象形头、上身和下身。Orz的意思是“因为感谢、佩服而跪拜,或因巨大的打击而跪倒在地”。此外的象形文字比如“囧”。“囧”的原意是指窗户透明,引申为明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囧,窗牖丽廔闿明,象形”。而网络语言里的“囧”是像人愁眉苦脸之形,眉眼耷拉、嘴大张。词义中又加入了“窘”的意思,可以说是新的象形字。

(六)同音、近音替代和合音

网络中往往利用同音词或者别字来代替本词、本字。这是由于汉语同音词很多,用拼音输入法输入后需要选词,而人们为了省事,往往不选词,直接打出这些同音词中处于首位的最常用的一个词。网络常用词“斑竹”(版主)、“大虾”(大侠)等就是这样产生的,但这种现象现在已在最新最好的输入法出现后逐渐减少和消失。近音替代如“滴”(的)、“鸟”(了)、“素”(是)、“灰常”(非常)、“粉”(很)等,比如“偶素粉/灰常稀饭你滴”(我是很/非常喜欢你的)、“偶7鸟”(我去了),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年轻网民追求新奇、独特、有自己个性的表达方式。这种现象在其他语言的网络中也存在。此外还有一些和声字,最常用的如“不要”和声为“表”,“这样子”和声为“酱紫”(你表酱紫嘛)等。

三、网络词语的特点

(一)音译外来词

外来词语进入汉语,都有一个汉化的过程。汉语的外来语通常采用意译的方式,意译的固定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而网络传播新信息非常迅速,许多词语来不及意译,于是直接采用外语,或是使用音译。比如用“菜鸟”译“trainee”、用“猫”译“modern”、还有“饭”(fan)、“粉丝”(fans)等。

(二)关联式造词

一个被大众广泛接受的新词语的产生,很可能会带动一系列词语的产生。比如,最初网友评论区被称为“论坛”,而发表无意义的文章被叫作“灌水”,这两个词结合起来,论坛的“坛”就被大家当作了一个“潭”,一个游泳池一样的地方,随之产生了一系列的论坛用语。旧文章被新文章挤出首页叫“淹没”,旧文章被重新回复,回到首页叫“浮起”,于是回复旧文章的行为就叫作“抛救生圈”;长时间不发言的网友说“我在潜水”,偶尔发一次言叫“出来冒个泡”,而经常发表言论的网友就叫“水龙头”。这也是一个网络隐喻的例子。

(三)不同语言的接触和变化

网络把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虽然有着语言的隔阂,但是也存在着语言的互相影响。不少网络词语是多次变化而来的,比如“控”,指对某一事物有着执着的偏好或迷恋,词义相当于“癖”,但是并无贬义色彩。这个词最初来源是英语里的“complex”,表示某种“情结”,比如Oedipus complex(恋母情结)。这个词后被日语借用,以日语惯用的缩略借词法缩略成con(コン)两个音节,并用同音汉字“控”表示。表示可爱的小女生的“萝莉”这个词,则是来源于俄国小说家纳博可夫(Vladimir Nabokov)1955年创作的著名小说Lolita(《洛丽塔》)。Lolita是小说里年轻女主角的名字,后被借用到日语中,泛指13岁左右的少女,并省略为“loli”(ロリ)。这个词在日本动画中经常出现,影响了中国观众,将其译为“萝莉”,泛指可爱的小女孩。这两个词组合成“萝莉控”,表示对少女的迷恋。

(四)形成类词缀

现代汉语中有不少语义已经开始虚化,但是还没达到真正词缀程度的类词缀,如“性”“化”等。网络中也有这样的现象。一些经常被使用的网络词语已经形成类词缀,如上面提到的“控”,表示某人对于某某事物的热衷,就可以说此人是“某某控”,如果表示对于某著名人物的喜爱,可说是“某某饭”。

(五)词性模糊

网络语言中不少词语的词性是很模糊的,就和“bullshit”(胡扯)从名词发展出动词用法一样,“给我发电子邮件”这句话已经省略为“mail我”或者“E我”,还有相似的“电话我”“短信我”等用法。上面提到的“饭”字也可以当作动词用,比如喜欢上某明星可以叫作“饭上某某”。

(六)词义的迅速转移

网络语言具有便捷性、灵活性、实时性等特点,网络语言的发展和变化比一般语言更加迅速。比如“人品”这个词被拼音缩略为“RP”,网络游戏中玩家们普遍开玩笑认为某玩家运气不好是因为此人人品不佳,“是他的RP问题”。此说法被青少年网民普遍接受和使用,现在“RP”这个词在大部分时候已经不是“人品”的意思,而转义为“运气”的意思,于是经常听到“我最近RP不好”“我RP也该爆发了”(我也该转运了)等说法。

四、网络语言存在的必然性

网络既然是一种新的媒体,它就会产生一些新的语言表达。“网络文化需要新的语言载体,即使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能够永存的新词语,也需要临时用语。”(秦秀白,2003)网络词语的出现和存在有其必然的原因。从语言本身来讲,网络上的很多新词语表达了现有词不容易表述的意思或某种感情色彩,因此它们的存在符合交际需要的原则。比如“抓狂”的意思是“被客观情况逼迫,情绪非常激动,即将发火,或被压力逼得即将崩溃”,这个词语汉语中没有对应词,因此符合表意需要的原则。网络媒体广告上常使用“ta”来表示“他”“她”两个词语,符合经济需要的原则。从网络语言使用者角度来看,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调查统计,目前有85.5%的网民年龄在18~35岁。可见使用网络的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而“年轻人通常是大多数语言变化的先锋”(Wardhaugh,2000)。年轻人的语言是有活力、生动而富于创新的。他们既能创造一些新颖的表达方式,又能很快地接受出现的新词语,因此网络词语的产生和变化是非常迅速的。此外,很多网民都以讲网络语言为保持同一性,和得到其他网友认可的关键。特别是网络里的很多小群体,经常创造一些类似于“行话”的网络语言,只有身在这个群体,处于维系该群体的亚文化圈的人才能顺利理解这些圈内用语的意义。

总之,网络语言的产生、存在和发展变化是网络这一新兴传媒发展的必然产物。虽然很多人对网络语言的担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未免夸大其词。David Crystal反对用规定主义的态度来对待新生的网络语言(David Crystal,2001)。无论是持“网语有害论”的保守观点,还是鼓吹“非正式口语化、加速语言创新”的激进观点,他都不予认同。一方面,他提倡语言的多样化,以符合不同的交际场合和交际群体;另一方面,他又极为尊重网络中个人的语言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不赞同以规范的方式影响语言的发展。实际上,网络语言是难以规范也没有必要进行规范的。任何新词语和新语言现象的产生和存在都有其必然的理由和意义。语言的流变是一个自然选择的过程,只要是适合社会发展、被人们需要的词语和表达方式,就会被接受和广泛使用,反之就会自然消亡。网络语言的发展变化符合一般语言的发展规律,网络词语也值得用词汇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考察。

参考文献:

[1]马静.语言学视野中的网络语言[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2(1):55-59,66.

[2]秦秀白.网语与网话[J].外语电化教学,2003(6):3-8.

[3]王英杰.从社会语言学角度论CMC语言[J].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38-42.

[4]吴汉平.网络英汉双语现象成因初探[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74-76.

(作者系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