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学习”这种看似简单的行为,不同的心理学家有着许多截然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这些理论会影响到我们的教学行为,持有什么样的理论,就会有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
关于学习的心理学理论有许多,影响较大的有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理论的学习观及人本主义理论的学习观。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观
行为主义的学习观即学习的联结理论,是20世纪初由桑代克首先提出,后经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华生、赫尔、斯金纳等人进一步发展,而成为一个较为完整且影响较大的学习理论。这一理论是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条件反射来解释学习的过程的。该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S-R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S-R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其具体的理论主要有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与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这种学习观对简单的学习行为能做解释,而对复杂的行为,用S-R联结的形成来解释则过于简单,这就有了认知理论学习观的提出。
(二)认知理论的学习观
认知理论的学习观是以格式塔的顿悟说、托尔曼的认知论、布鲁纳的学习理论、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等为代表的。认知理论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并不是在外部环境的支配下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地在头脑内部构造认知结构;学习并不是通过练习与强化形成反应习惯,而是通过顿悟与理解获得期待;有机体当前的学习依赖于他从记忆中抽取的认知结构和当前的刺激情境,学习受主体的预期所引导,而不是受习惯所支配。格式塔学派强调在整体环境中研究学习,强调知觉经验组织的作用。它认为,学习是知觉的重新组织,这种知觉经验变化的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而是突然领悟的,即顿悟。托尔曼关于学习的理论受格式塔理论影响,认为外在强化并不是学习产生的必要因素,不强化也会出现学习。他还强调内在强化的作用,指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在多次尝试中,有的预期被证实,有的则未被证实,预期的证实是一种强化,这就是内在强化,即由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强化。布鲁纳则认为,学习的本质不是被动地形成S-R联结,而是主动形成认知结构,学习者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主动地获取知识,并通过新获得的知识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来,积极地建构其知识体系。学习包括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评价三个过程,学习者正是通过这三个过程,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加涅则进一步运用信息加工理论细化了学习的认知过程。
(三)人本主义的学习观
人本主义的学习观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美国,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马斯洛作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充分肯定人的尊严和价值,积极倡导人的潜能的实现。马斯洛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缺失需要,后三种需要是生长需要。较低级的需要必须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一般说来,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要使学生具有创造性,首先要使学生感到,教师是公正的、爱护并尊重自己的,不会因为自己学习上的差错而遭到嘲笑和惩罚。罗杰斯的学习理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第一,学习是有意义的心理过程,而不是机械的刺激和反应联结的总和。第二,学习是学习者内在潜能的发挥。人类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教学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发挥的情境,使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的发展。第三,从学习的内容上讲,罗杰斯认为应该学习对学习者有用的、有价值的经验。第四,最有用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他特别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和“学习者中心”,强调影响个人学习的因素主要是心理。根据以上理论,罗杰斯建议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要十分重视教学的基本目的是促使学生在教师帮助下激发自己高层次的学习动机,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体系,并创造一种融洽的学习环境,从而使学习者能自我教育自己,最终把他们培养成为充分发挥作用的人。
了解上述学习心理学理论,有助于高职大学生们正确对待学习中的各种情况,进一步深化对学习的概念、特征、过程和本质的认识,以便更好地改善和提高自己的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