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
网络心理障碍指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等。症状: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随后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不上网则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外表憔悴、茫然失措,只有上网后精神才能恢复正常。类型: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人格失真、网络不道德行为、网恋、网络孤独。
1.网络成瘾综合症。简称“网瘾”,它是由于互联网络引发的机能失调症(IAD),高职大学生网迷由于长时间沉迷于网络游戏、上网聊天、下载文件、制作网页,醉心于网上信息、网上猎奇,造成对网络的过度依赖,导致个人生理受损和正常学习、生活及社会交往受到严重影响,从而出现心理障碍。就目前高职大学生群体出现的网络成瘾情况来看,主要有:网络交际成瘾、网络色情迷恋、网络游戏成瘾、网页浏览成瘾、虚拟社区成瘾。
2.网络人格心理失真。网络人格心理失真,又称网络自我迷失。这种人表现为脱离现实、退缩、孤僻、幻想等行为特点。一些高职大学生过分迷恋网络上的“人机式”交往,出现“人机热,人际冷”现象,导致会忽视真实存在的人际关系、产生现实人际交往萎缩和角色错位。这种网上的异常行为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会导致网络人格心理失真。
网络人格心理失真的特征:智力正常,但情感冷漠,对一切都漠不关心或表现为情绪极不稳定;把现实中所遇到的困难都归咎于命运或别人的错误,不能正确地对待,也不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检讨,缺乏责任心和道德感;精神依赖和身体依赖。
3.网络不道德行为。网络不道德行为,是指网络主体出自非善或邪恶动机,危害他人和社会的网络行为。根据网络不道德行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性程度的不同,可以把它们区分为不正当、较恶和极恶行为。
4.网恋。这种通过上网结识同性或异性朋友,产生的恋情就是网络恋情或称网恋。高职大学生网络恋情一般很容易上瘾,而一旦上瘾就会沉湎于网络不能自拔,把网上爱情视为生活的唯一追求。迷恋网络恋情会严重影响学习,而且容易使他们减少与老师、同学之间的交流,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性格变得孤僻,甚至造成人格分裂。
5.网络孤独症。网络孤独症是指过分关注人机对话,淡化了个人与社会及他人的交往,远离周围伙伴,变得越来越孤僻。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不愿意表露自己的情感,也不愿意接受他人情感的表露,网络使他们对真实的现实产生某种疏远感、淡漠感,甚至不信任感,使他们变得沉默寡言、不善言谈。网络使一些高职大学生网民成了“孤独的电脑人”“孤独的上网人”。
(二)网络心理障碍的原因分析
影响网络心理障碍形成的因素是复杂而综合的,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1.内部因素。
(1)自尊因素。自尊即自我尊重,指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歧视、侮辱。它是一种健康、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对自我的肯定。自尊较低的个体,会在网络上寻求他人的认可和自我肯定。个体往往通过网络游戏中的不断得分,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和网友并肩作战得到网友的肯定,在讨论区发表信息获得网友的讨论或共鸣,或在虚拟社区中担任重要角色等方式,为寻求自尊的提升而诱发过度上网。过度上网又对学业成绩、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反而降低了自尊感和自我效能。
(2)社交因素。有社交焦虑或社交缺陷、缺乏社会支持、爱与归属感不被满足的同学,容易在网上寻求交往和情感的寄托。网上交流可以避免面对面的困惑,这种独特的方式有亲密感,可以使从未谋面的陌生人很快就成为知己。久而久之,个体会依赖网上虚拟的友谊,却减少了真实世界的社交活动,而使自己越发孤独。
(3)抑郁因素。抑郁指显著而持久的情绪低落。抑郁水平高的上网者,常常会借助匿名或虚构角色的方式和他人进行交谈,以克服日常生活中和他人交往时的困难,减少负向事件,以避免触发抑郁感。抑郁,以及与抑郁有关的一些人格特征,如缺乏动机、寻求外界认可、害怕被拒绝等都常常是引发网瘾的因素。
(4)自控和认知因素。高职大学生正处于求知欲旺盛的时期,对外界的各种新鲜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互联网对他们很具有吸引力。同时他们价值观和行为方式正在定型,生理上的成熟与心理上的不够成熟之间矛盾尖锐,会使其自制性和自律性不强,因而上网时难于抵制网络的诱惑,往往可能被网上光怪陆离且层出不穷的新游戏、新技术和新信息、甚至情色等“网住”。
(5)自我意识因素。高职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烈,追求独立个性和真正成人化的要求迫切,以确立自我价值,网络恰好提供了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在网络上人人平等,在匿名的保护下可以畅所欲言,不用担心受到什么审查,带来什么惩罚,而且观点越新、奇、特,可能得到的反响越大、回应越多。”网络成为学生心目中展现自我的好平台,同时也为成瘾埋下了种子。
2.外部因素。
(1)家庭因素。大多数家庭都有网络电脑,有独立房间的学生偏多,家便成了学生上网的近水楼台;有些父母因忙于工作和生计而忽略了与子女的情感沟通,有的则教育方式不当,而导致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不畅;因为独生子女与同龄伙伴交流相对较少,便会在网络中寻找可依靠的群体,迷恋于网上的互动生活。据专家研究,家中有电脑并有自己独立房间的,网瘾的发生率高;学生与父母关系越差,网络成瘾倾向越明显。
(2)学校因素。良好的电脑和网络设施、学生可自带电脑在宿舍上网等,在给学生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为上网成瘾提供了客观条件;电脑和网络已成为学生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因为缺乏有效指导等原因,很多学生把电脑和网络当成一种娱乐工具。当学生在学习上或交往中遭受挫折时,得不到家人、老师和同学的理解,为宣泄心中的苦闷,逃避不愿面对的现实,往往在网上寻求安慰、刺激和快乐,以宣泄平时的压抑情绪。
(3)社会因素。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高职大学生又是成年人,进出网吧随心所欲,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等对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做乐土而逐渐上瘾。
(三)高职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克服
1.正确的网络认知。首先,高职大学生要树立科学的网络观,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消极情绪的工具。充分明确网络是工具,而不是生活,网络是广大青少年学生传递、交流信息的有效途径和学习、掌握知识的有力手段。通过网络就如同通过书籍、报刊、广播等媒体一样吸取知识。高职大学生应以健康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正确对待现实世界与虚拟空间的关系。同时,要面对现实,积极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不要把上网作为逃避现实生活问题或者排遣消极情绪的工具,用上网来麻醉自己。其次,要充分认识“网络成瘾症”的危害,加强安全意识和自我防范意识。很多学生上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摆脱孤独、宣泄消极情感、缓解学习压力、满足成就感、追求时尚等,殊不知“借网消愁愁更愁”。上网不但未达到以上目的,反而成了生活的依赖,其上网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强化,最后形成“宣泄消极情感——上网——注意力从现实中转移——身份虚幻——忘记现实烦恼——回归现实——孤独、烦恼——宣泄消极情感”的恶性循环,长此以往,形成消极的条件反射,不知不觉在上网时兴奋不已,“何以解忧,唯有上网”。殊不知,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为此,要理性认识网络成瘾的危害,当断则断。须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当你自由徜徉在信息高速公路上游戏或获取信息时,网络垃圾也许正在对你的思想、心理和行为产生误导作用。网络成瘾虽不像海洛因、摇头丸等毒品那样会危及他们的生命,但首先影响他们的身体健康:视力下降、肩背肌肉劳损、睡眠质量下降以及免疫功能变弱;然后慢慢吞噬他们的心理和思想,严重扰乱学习和生活秩序,给他们的学习和生活甚至家庭带来灾难。
2.自律与自我管理。自律是指自作主宰、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于一个人来说,只有自律才能既充分体现其自尊、自主与自由,又充分培养其自我控制力,养成良好的“慎独”习惯。在网络社会里,由于信息含量十分巨大,各种文化与价值理念交织纷纭,各种论断莫衷一是,各色诱惑比比皆是;另一方面,网络社会又是一个充满自由的社会,缺乏非常强大的外在约束。面对这一虚实难辨、是非难断却又无明确而强力约束的多彩世界,大学生会因认知偏差或侥幸心理而产生心理困惑与矛盾,以致产生各种各样的网络心理问题。
在缺乏较强他律或几乎难以感受到较为直接的他律影响力的网络社会,自律的重要性与意义显得尤为突出。一个缺乏自律的人不可能是一个自尊自重的人,也是一个不能获得自由与自我价值实现的人。大学生应合理安排好自己的日常生活,保持正常的生活、工作、学习规律,控制上网时间。同时,要勇于直面现实、直面人生,积极面对现实,应多参加有益的社会活动,从对网络的迷恋中解脱出来。
上网之前必须制订一个粗略的计划和目标,有意识地给自己限定时间,不断培养自制力。在上网之前,“三思而后行”,每次花上几分钟时间仔细想一想,“我要上网干什么”,我准备“上网多久”等问题,估计一下大概需要多长时间,甚至可以把具体要完成的任务、上网时间等列在一张小纸片上。不要认为这几分钟是多余的,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可以让你进入网络后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不至于“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也可以有效地控制你的上网时间,不断培养你的自制能力,抵制网络上的各种诱惑。
3.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心理辅导者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面对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碍,最终实现改善行为和发展人格的目的。
团体心理辅导把求询者放入辅导与治疗团体中,建构一个群体环境。在团体中,网络心理障碍者发现自己的心理问题并不是独一无二的,团体中的其他人有着相似的忧虑,甚至比自己还要严重,有着许多相似的情绪体验,从而降低心理上担忧与焦虑程度。由于“同病相怜”,他们的心理认同感很强,群体归属感增强,他感受到社会和心理的支持,服从群体的从众行为增加,群体的稳定性提高。在团体中,网络心理障碍者在讨论交流等相互辅导活动中意识到他们不论是在交流解决问题、探索个人价值、人格形成还是发现他们的共同的情绪体验上,同一团体的人都可以提供更多的观点,并分享团体中的共同资源。而且,在团体辅导的环境中,求询者之间存在着情绪、态度和行为意向的互动、相互感染的群体氛围和群体压力,存在着成员之间的模仿与监督,这些都有利于网络心理障碍者健康心理的获得与稳固,有利于障碍者坚持行为的改善。更为重要的是,团体是社会的缩影或反射,是一个“微型社会”,因而它为网络心理障碍者提供了一个人际交往行为训练的练习场所。在团体相对安全的氛围里,网络心理障碍者共有的或相似的情感、行为以及一些态度如对抗、恐惧、怀疑、孤立都可以被辨别出来并加以讨论。辅导师所提供的行为训练的理论与操作技巧指导可以在这里得到检验、反复练习和强化。这样健康的态度和行为更加容易习得和稳定下来,并在日常生活中运用。
4.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改进高校教育与管理。高职院校教育与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培养大学生鉴别是非的能力,积极开展各种网络活动,自身装备“网络心理健康防火墙”,使大学生自觉地维护和保护自己的身心健康。高职院校应该帮助建立各种团体,在学生参加团体组织的活动过程中,满足他们被接纳、关爱和归属的需要。为了加强大学生的网络责任意识,高校还应制订《上网学生行为规范》及《大学生上网违章行为处罚条例》,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一旦发现网络违法行为则严加处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