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是其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之前最不稳定的时期。研究表明,心理危机的产生除了受重大生活事件影响、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以下主观因素的影响。心理学家布罗克普对该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危机人格论”。具有以上特征的人,较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他们是危机干预的主要服务对象。
大学生心理危机的成因_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大多处于青年中期,是其形成固定心理结构之前最不稳定的时期。强烈的自我意识、动荡的人生目标、激烈的情感冲突、复杂的价值取向使其在成长过程中的矛盾与困惑比其他社会群体更加明显和复杂。研究表明,心理危机的产生除了受重大生活事件影响、人际交往障碍、学习和就业压力增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外,还受以下主观因素的影响。

(一)个人对事件的理解

对某一事件的理解和主观感受,决定着人们对事件采取的行动。对事物习惯性的理解影响到了人们对他人的看法、对人际关系的看法。如果在事件发生的时候,个人能够尽可能客观、合乎逻辑地看待事件,则可以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个人的人格特征

心理危机的发生,除了客观性危机情境作用外,还涉及到面临危机个体人格特征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在相同的危机情境作用下,有的人无所适从,时时感到威胁的存在;有的人则镇定自若,善于应付,不需要进行危机干预?心理学家布罗克普对该现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提出“危机人格论”。该观点认为,容易陷入危机状态的个体,在人格特征上具有一定的特异性:①注意力明显缺乏,在日常生活中不善于审时度势,处理问题时只看表面,从不考虑问题的实质,所以容易出现应付和处理问题不当。②在社会倾向性上,显示过分内向,沉默寡言,这种过分内省的人格特征,使他们一旦遇到危机情境,往往瞻前顾后,总是联想到事情的不良后果,所以常常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③在情绪、情感上具有明确的不稳定性,自信心低,面临困难时总是依赖他人的援助,独立处理问题能力极差。④在解决问题时缺乏尝试性,从不思索,在行为上是冲动的,频频出现毫无效果的反应行为。具有以上特征的人,较容易出现心理危机,他们是危机干预的主要服务对象。

(三)个人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需要的驱动下,由自我意识引导,在个体和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可以使人始终如一地保持内心坚定的信念,不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大学生在对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念进行不断的比较、选择、过滤、整合、内化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迷茫、空虚、碰撞。在这样复杂的心理过程中,原有心理上的稳定结构被打破,人生观、价值观失去平衡和协调,无法寻找到人生价值和意义,从而导致心理上的失衡,产生心理危机。

(四)应对机制的方式

心理应对机制是指个体为了摆脱精神紧张而建立的心理适应机制,它通过调整自身的价值系统,从而改变自己对挫折的认识和情绪反应,借以减少精神痛苦,维护自尊心,求得内心平衡。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指出,人们面对问题的时候会采用各种应付机制,那些在过去某一时候应用过并被证明是有效的应付机制,就会成为人们日常解决压力的一部分资源,从而纳入他们的生活之中。反之,如果没有或缺乏恰当的有效的应付机制,压力或紧张感会持续上升,危机也会随之产生。通常大学生所采取的积极防御机制能帮助他们平安度过危机,而采取的消极防御机制虽暂时能缓解内心的紧张状态,但是,却为心理危机埋下了隐患,特别是在危机发生时采取“聚焦式”的思维认识事物、分析问题、进行消极归因时,极易形成无可奈何的消极、失落心态。

(五)社会心理支持系统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心理上需要他人的支持和帮助。当面对重大的问题和变化时,这些来自学校、亲人、朋友等重要的人的支持会让人觉得有安全感。如果没有任何人去支持、帮助他去面对这些危机,个人会变得十分脆弱、心理失衡,并进一步产生心理危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