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吴文化与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关系
一、吴文化与苏州文化产业的关系
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将深厚的吴文化底蕴注入文化产业运营的过程中,进而彰显苏州文化产业的鲜明特色,提升苏州文化产业的区域竞争力,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实现由“苏州制造”向“苏州创造”的转型。
(一)吴文化的物质成果是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生命之源,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文化也是持久的竞争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文化优势在城市竞争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也成为地区间经济竞争的比较优势和环境优势。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活力,要看这个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更要看这个城市文化的承载力。当城市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物质文明也达到相应的水平之后,城市之间的差异将主要通过文化显现出来。一个城市如果没有它自身的文化,那么,这个城市不仅是苍白的,也是缺乏可持续发展动力的。而一个有文化积淀的城市,则像是拥有了有力的基础和支撑,经济就能够在此基础上腾飞。
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历史形成的吴文化中心,在这块得天独厚的土地上,先辈们以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文化成果。从物质层面看:有被法国启蒙主义大师孟德斯鸠称为“鬼斧神工”的苏州古城及在其基础上形成的水巷风貌,有令著名爱国诗人屈原叹服的“吴歌”,有巧夺天工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古典园林,有美轮美奂的丝绸,有名列全国四大名绣之一的“苏绣”,有古朴凝重的“香山帮”建筑,有精细雅致的吴中工艺等。从文化层面看:有“百戏之祖”的昆曲,有被称为中国最美的声音的苏州评弹,有名家辈出的“吴门画派”,有历史上被称为“南桃北杨”的桃花坞木刻年画等。这些光彩夺目的文化成果,既是苏州对吴文化的发展做出的历史性、代表性贡献,也是苏州对中华文化做出的独特而卓越的贡献。这些既是人文荟萃的象征,又具有文化产业的雏形,都能成为苏州文化产业的丰富宝库和成长母床,是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宝贵财富。
(二)吴文化的精神财富是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
文化在城市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其精神成果更是相当于一个城市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的支撑,城市经济的发展将失去力量源泉,城市的发展将失去灵气和神韵。因此,深入发掘区域文化的历史文化资源,把区域文化精神融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中去,才能增强区域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第一,吴文化的创新精神与文化产业的创新性是一致的。
创新是吴文化的核心价值。吴人善于创新,不循旧规,这一点可以追溯至春秋时期。吴人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制了几何纹饰的兵器和嵌铸剑,而且春秋晚期吴地的生产工具,出现了农耕用的青铜耨和割刈用的铜锯镰与锯钮,是当时生产工具方面的一大创造发明。文化产业必须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与吴文化的创新内核一致。建设创新型苏州,仅靠丰富的文化资源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作为支撑。吴文化蕴含的创新特质、创新精神、创新品格在新的历史时期被苏州文化产业借鉴与吸收,成为推动其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第二,吴文化崇文重教的精神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自东晋末至南北朝的近200年时间里,北方人大批向南方迁移,其中不乏一些文人墨客,如王充、严子陵、王羲之等,他们的南下为南方文化的发展与兴盛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南方形成了文人云集的景象。同时,吴地丰富的藏书为文人学士研读提供了方便。明清时,仅常熟这一地区就涌现出一批有代表性的藏书家和藏书楼,如钱氏绛云楼、张氏爱日精庐、毛氏汲古阁、赵氏脉望馆、钱氏也是园等。这些藏书家兼著述、考订、编纂、出版,在学术文化多个领域都有所建树,他们不仅传承了传统文化的精神,也教育了一代代读书人,形成吴地尚文重教的风气。人的培养与教化是文化资源不断被创造与提升的巨大动力。受到吴文化的积极影响,苏州较为注重对创新人才的培养,这不仅促进了文化精神向文化产业的渗透,而且有利于建设创新型人才队伍,对加快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无疑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第三,吴文化的开放气质与包容精神推动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
吴文化的开放气质与生俱来。如果当初吴地人民没有接纳太伯、仲雍带来的中原文化,也就没有所谓的吴文化。太伯、仲雍到吴地后,“断发文身”,“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者千余家,立为吴太伯”。后来,吴地人民推举太伯为王,建立勾吴国,这实际上是中原文化在江南吴地的政治翻版。吴文化,其实就是吴地人民在对土著文化的不断整合中形成的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在吴王夫差时代,有一位名叫“子游”的学者,他是孔子七十二弟子中唯一的吴国人,后来,子游北上求学,这体现出吴人主动学习中原文化的开放、包容的心态。
吴文化的发展与其对异域文化的兼容并蓄密不可分。秦统一中国以后,采取文化统一政策,并大规模移民江南。大一统的中原文化冲击着江南本土文化,但是江南人广泛地接纳北方士人与他们带来的北方文化,使得东汉以后江南的文化优势逐渐凸显。
吴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一直延续至今。苏州沧浪亭建有“五百名贤祠”,用来祭祀那些历朝历代为苏州做出过贡献的人物。据统计,清道光八年(1828),祠中外来人所占比重竟达80%。如今,正是这种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吸引着大批外来人才不断聚集吴地,推动苏州的文化产业不断迈向新的台阶。
第四,吴文化的闲逸品性利于苏州的文化建设。
吴文化不是速成的文化,也不是匆忙的文化,而是一种闲逸的、悠然自得的文化,它体现着苏州人顺其自然、不求闻达的生活态度。闲逸品性是苏州的城市精神,从精神上看它是吴文化宽容、宁静致远的境界的体现,从形式上看是苏州人不求功利、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和重视生活品质的一种体现。文化产业发展的最终目标要符合苏州的城市精神,决不能以量大、高速、浮华为发展指标,而是要把闲逸、人本作为衡量标准。近年来,苏州正沿着建设一个“可以自由行走的城市”的方向发展,文化产业的发展必然有助于实现这一目标。苏州充分利用其丰厚的历史文化遗存,结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发挥吴文化的闲逸品性,把苏州建成能使人们惬意生活、诗意栖居的魅力之城。
二、平衡四大关系,促进苏州文化产业与吴文化和谐发展
(一)新与旧的关系
文化产业应该立足吴文化,尊重“旧”,学习“旧”,在“旧”中寻找“新”意,使得文化产业成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代市场的桥梁。文化发展本身就存在继承与发展的现象,既要有标新立异的创意,也要依托旧有的文化。如苏州各级各类的博物馆多达几十座,是吴文化的宝贵资源,虽然已有苏州博物馆,但市内仍有很多传统博物馆有待文化创意的介入改造,以提升苏州城市的文化品质。有些吴文化遗产本身就是产业,只不过与市场接轨较慢,发展迟缓,如苏州刺绣。刺绣产业的发展既要创新,又要保留传统文化的气质,苏州已在尝试借鉴与引入先进的工艺技术、设计理念对苏州刺绣进行改造,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与现代时尚的设计理念相结合,并通过政府组织形成苏州刺绣产业集群,走出了一条化旧为新的路子。
(二)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文化由不同部分组成,形成一个整体。借用文化的整体思考方式,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也要注重对文化元素的多样化吸收与借鉴,推进产业生态的多元发展与创新。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文化生态,是不同产业互相支持、共生发展的,如高端生态企业与低端生态企业同时存在,前者出于创新需要或为了推广创新成果,促进低端生态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同样,后者技术提升也能够有效地为高端产业提供有力的支持。这就是从文化的整体观出发来审视创意产业的综合发展。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有重点、有步骤地推行文化产业是必由之路,如苏州动漫产业虽然发展很快,但要重视创意产业的文化机制运行,走综合协调发展之路,文化发展的整体性视角要求动漫行业应该从出版、影视多媒体、网络游戏、品牌形象广告、玩具服饰、日用品等方面找到新的生长点。
(三)保护与开发的关系
苏州文化产业对文化遗产的利用要建立在对文化遗产的理解和尊重上面,不能“过度消费”文化资源,不能一味榨取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一定要把吴文化的传承与创意产业发展结合起来,走文化与产业双赢之路。文化产业运作过程中,对吴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利用要把握“度”。如在昆曲开发与保护上,产业界把昆曲纳入商业模式之中,如“吴地人家”董事长段海飞把昆曲概念引入餐饮业,以“戏梦缘”主题餐饮与“昆曲主题店”为招牌,吸引了众多中外宾客。从商业运营上,这是对昆曲文化的创新继承,体现了可贵的文化创意,也获得了瞩目的商业成就,但它只不过是商业社会对昆曲资源的一次开采罢了。如果昆曲被商家不断开采又得不到反哺式保护,则昆曲文化的传承仍然只是噱头和空话。在创意产业对以昆曲为代表的吴文化元素的利用上面,要防止商业利益对文化利益的侵犯,传统文化资源并不能被滥用,文化遗产的“过度消费”会影响文化遗产的传承。让借鉴文化遗产灵感的创意产业获得利润后,以基金的形式反哺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失为一条保护与开发的新路。
(四)内涵与形式的关系
吴文化可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包括地理景观与民俗风貌等,如园林、古建、年画、刺绣、砖雕、丝绸、美食、苏扇等。精神文化包括吴地人们创造的作品、思想、艺术等。吴文化的物质成果固然重要,吴文化的精神财富更值得重视。吴文化的精神为开拓精神、开放精神和务实精神,对吴文化精神的开发,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多次开发和重复利用,这也为文化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文化产业既要借鉴吴文化之形,引入吴文化多样态的物质形式与元素,又要注重学习吴文化的精神,在人才培养、产品内涵、企业品牌建设上灌注吴文化深厚的人文素养,为创意产业奠定坚实的发展基础。
第二节 汲取吴文化精髓拓展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之路
如前所述,吴文化与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近年来,苏州的文化产业在吴文化精神的引领下迅速发展,已初现规模,一个个独具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如雨后春笋般纷纷建立。然而,虽然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态势,但由于起步较晚等原因,其发展依旧存在诸多问题,如较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而言占全市GDP的比重仍旧偏低,高端人才稀缺,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集聚效应缺失,缺乏创新性等。因此,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内和国际背景下,如何更好地发挥苏州独特的文化区域优势,如何充分汲取吴文化精神以拓展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之路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具体来说,汲取吴文化精神拓展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之路应尤其注意以下六个层面的问题。
一、努力开发和挖掘苏州丰厚的吴文化资源
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时间的沉淀下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形态。自春秋晚期以来,以苏州为中心的区域成为吴文化的中心地区,因此,苏州的吴文化发展颇具典型性,文化积累异常丰厚,文学、艺术、工艺、建筑等领域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资源。一方面,昆曲、评弹、刺绣、吴门画派、桃花坞木刻年画、苏州园林等物质成果都是苏州吴文化资源的精华部分,也是苏州文化产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另一方面,吴文化中善于创新、包容开放、自强自立等精神财富也可以对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起到精神引领的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苏州丰厚的吴文化资源,将苏州传统的文化资源与现代文化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打造苏州文化产业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为苏州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多更丰富的文化来源。
首先,我们要充分开发和挖掘吴文化中的物质资源。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当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中国时,苏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却静静闲置,始终得不到有效的挖掘和开发。这对于拥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苏州而言是极为可惜的。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当时的人们对于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认识不够。文化资源再丰厚,如若得不到有效的开发和挖掘,那么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就起不到太大的作用。当然,我们所说的开发和利用文化资源并不意味着照搬照抄,而是要根据时代的特点,经过一定形式的改造后,才能真正转化为人们所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与上演就是对传统吴文化资源的成功开发和改造,既很好地保护和继承了优秀的传统文化,又迎合了现代人的口味,促进了昆曲表演产业的蓬勃发展。
其次,我们还要充分挖掘吴文化中的精神资源。吴文化在长期的历史积淀过程中凝练出一些基本的精神,如崇尚德治精神、开拓创新精神、兼容并包精神、自立自强精神等。正是这些精神激励着历代吴地人民勤奋劳作,追求卓越,敢于争先,并将吴地建设成为全国的经济文化重心。在新的历史背景下,吴文化的基本精神也被赋予了新的涵义,成为推动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因此,除了物质成果外,我们还要努力挖掘吴文化中的精神资源,以传统苏州文化及其文化个性为底蕴,有意识地发展苏州的文化个性并以之为立足点来构思苏州的整体发展,从而提升苏州的城市形象和综合竞争力为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构建一个有利的大环境,使得吴文化精神更好地渗入文化产业发展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环节,支撑、引导、激励苏州文化产业的开拓创新和繁荣发展。
二、积极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品牌
吴文化是一种极具魅力的文化,无论是诗词曲赋、吴侬软语这种有形文化,还是尚武崇德、开拓创新这种无形文化,都赋予了吴文的独特魅力,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也使苏州一度成为历史上东南沿海一带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大批人才汇聚于此,大展才华。因此,吴地人民要充分发挥吴文化的文化特质,进行相应的文化建设,积极打造属于吴地的专属文化。当然,“吴文化”本身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我们平时所说的“吴地”范围较广,上海、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等地都包含其中。同属吴文化地带的城市,在利用吴文化发展文化产业时应该有所侧重,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很多城市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一点,并开始努力寻求自身的文化定位。如具有优越的地理优势的国际大都市上海,从国际化的视角来定位文化产业的发展,比较成功地运用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创意品牌,如“新天地”“时空之旅”“石库门”“盛大网络游戏”等;而以“人间天堂”著称的杭州则着力打造“天堂硅谷”“动漫之都”,并依托“中国国际动漫节”“西湖博览会”“宋城千古情”以及阿里巴巴、淘宝网等项目和平台,打响了“杭州创意”的整体品牌。我们可以看到,杭州和上海通过不同的文化定位将各自的文化建设方向区别开来,同时又共同遵循产业品牌、行业品牌和城市品牌融会贯通、协调一致的发展方针,形成了相互交错、相互补充的发展合力,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吴文化圈内文化创意产业的集聚效应,促进了吴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对于苏州而言,文化产业的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应该很好地借鉴上海、杭州等地较为成熟的做法,积极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品牌。首先,苏州要充分发挥毗邻上海的地理优势,积极吸纳资金和人才,借鉴吸收上海文化产业发展较为成功的经验,并吸取相关教训,在此基础上探寻自身发展的出路。其次,作为吴文化圈的中心城市之一,苏州被认为是吴文化保存最为完整、最具典型代表性的城市。苏州园林、昆曲、评弹、刺绣、吴侬软语等无不彰显着苏州丰厚的吴文化底蕴。城内古色古香、园区高楼林立是人们对苏州的普遍印象,传统与现代的完美融合是苏州城市发展的定位,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定位与之具有一致性。目前,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也是这么做的,既有经过改造的传统产业,如周庄画家村、桃花坞产业园、镇湖刺绣产业等,也有一些蓬勃发展的新兴产业,如虎丘婚纱城、阳澄湖大闸蟹产业、苏州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应该继续沿着这条路径走下去,积极打造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品牌,努力形成自己的产业优势。
三、着力培养一支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
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而目前苏州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就是人才,很多传统的文化产业由于没有得到创新型人才的挖掘和改造,一直没有实现创新和发展。相关数据显示,自2008年以来,虽然苏州的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总量并不算大,总增长率低于文化企业数量的增长,大约有15.84%的缺口。这表明,文化人才的培养跟不上文化产业发展的速度,所以,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此,要想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一方面,必须重点发展教育。目前而言,苏州市只有苏州大学一所211综合大学,这与苏州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崇文重教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很不相称的。为了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也为了苏州市整体的长远发展,政府应当投入更多的资金兴办教育,同时也要鼓励当地成功的企业家们致富后不忘回报家乡,投资教育,兴办高校,着力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其中,文化人才的专门培养应放在突出位置,既要培养文化艺术的专门性人才,也要培养文化管理和经营方面的人才,从而建立较为完备的文化人才培养机制。对此,可以在已有的综合性院校内设立相应的文化艺术管理类专业,如昆曲鉴赏与表演专业、苏州园林研究与开发专业、文化事业管理专业等;也可另设专门的文化产业技术类院校,着重对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类专业人才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应完善文化人才的引进和流动机制,通过采取各种灵活的优惠怀柔政策,吸引海内外优秀的文化人才来苏州施展才能,同时要构筑外来人才的创业平台,为外来人才施展抱负提供更为有利的政策环境。除此之外,还要健全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人才管理体制和激励机制,为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在继承的基础上走创新型发展之路
在利用吴文化拓展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我们还必须汲取吴文化的创新精神,处理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从文化本身的含义来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文化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因此,文化总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而言的,不存在超越时空的文化。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变、社会形态的更替、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文化自身内在运动规律的作用,文化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以不同的形式呈现在世人面前。同时,由于文化又具有相对稳定性,有一些优秀的文化因素在不同时代都可以发挥出其相应的价值。因此,我们在对待传统文化时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握好继承与创新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于吴文化的现代化利用也必须遵循这样的原则,要筛选出吴文化当中较为优秀的文化,并根据当今时代的特点加以一定的包装和改造,只有这样才能使与之相应的文化产业更为大众所接受,才能在保护吴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吴文化自身的创新与发展。
我们这里所说的创新实际上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首先,我们要创新发展理念。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社会因素,我们在发展文化产业的时候要突破保守的旧观念的束缚,敢于犯错、勇于尝试,在新的社会经济条件下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路子。其次,我们要跟进体制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是影响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在政策上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创新、支持探索、宽容失败,营造一个更为宽松的创业环境,并以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创新型人才迸发更强大的创新活力,让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最后,我们还要加强技术创新,这是文化产业得以创新发展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要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和高新技术产业,从而为动漫产业、旅游产业等新型产业的深远发展提供更为强大的技术支持。
具体来说,走创新型发展之路就是要充分利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因素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创意产业推进产业转型、结构优化。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创意型产业已成为时代的主流,没有创意就无法突破新的经济增长点。吴文化中的一些传统因素可能因为时代的变革显得有些陈旧过时,不易为大众所接受,但如果将这些传统文化因素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视野,并通过专业人才的想象力和创造活动进行包装,再借以现代科学技术对传统文化资源加以提升,那么就可以实现这些传统文化资源价值的升华。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和开发苏州传统文化资源,如人物、传说、工艺、民俗、名胜等,为动漫、婚纱、旅游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题材。
五、积极推进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可以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前途命运。同样,对于一个发展中的城市而言,文化对苏州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实力的影响也是至关重大的。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苏州应该在全球化浪潮中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积极推进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战略,加快苏州文化产业“走出去”的步伐。
2004年11月,苏州在获评中国十大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的同时,还摘取了含金量最高的“年度城市”大奖。评选委员会的评语这样写道:“一座东方水城让世界读了2500年。一个现代工业园用10年时间磨砺出超越传统的利剑。她用古典园林的精巧,布局出现代经济的版图;她用双面刺绣的绝活,实现了东西方的对接。”[1]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在依托吴文化深厚的历史底蕴的基础上,积极深入地推进苏州文化产业的国际化进程是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苏州整体城市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一方面,我们要采取“引进来”的发展战略,引导和鼓励民资和外资以多种方式进入文化产业。目前,苏州的部分文化产业还面临着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等问题,引入民资和外资有利于苏州文化产业做大做强,有利于增添其发展活力。2005年4月13日,国务院颁布的国发〔2005〕10号文件《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中明确指出,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具体行业领域,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从事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业务。决定还明确了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行政审批程序。为改变苏州文化产业目前面临的规模较小、资金不足的困境,苏州相关文化职能部门应引起高度重视,降低民资、外商的准入门槛,简化相关的行政审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为苏州文化产业中引入外资和民资提供更为畅通的渠道。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努力推进“走出去”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具备国际性视野,大力拓展国际市场,努力提升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世界知名度。具体来说,首先,苏州在传承吴文化的过程中,要尤其重视文化建设,加强文化产品的宣传工作,譬如举办和参加各类国际性会展,将苏州更多传统的和现代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文化产品推向世界,让更多的人认识苏州、了解苏州,并爱上具有苏州特色的文化产品;其次,在吸收借鉴世界各国文明成果的基础上,要努力提升苏州本土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扶持一批对外文化出口的重点企业和重点项目,培育一批文化创意产业园出口基地,鼓励引导苏州文化产业进行境外投资,积极占领海外市场;最后,要充分利用苏州的地理优势,积极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间的区域合作,共同利用吴文化开辟国际文化市场,实现区域间的优势互补、互利共赢。
当然,我们在推进苏州文化产业发展的国际性战略的过程中,要尤其注意维护文化主权,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积极抵制腐朽文化的渗透和侵蚀,完善文化产业保护体系,确保我们的文化产品在安全、稳定的环境下展现给世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由于文化资源的划分没有明确的行政界线,我国很多传统的文化因素一再被外国文化产业所利用和改编,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如《花木兰》《功夫熊猫》等风靡全球的动画大片。对此,我们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努力保护我们独特的文化资源,同时更应努力提升自身的实力和水平,创新技术,加强对本土文化的利用,抢占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资源。
六、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吴文化资源的生态开发
在利用吴文化拓展苏州文化产业发展之路的进程中,我们还要注意处理保护与开发两者之间的关系,用科学发展观引领吴文化资源的生态开发。科学发展观强调,我们在进行经济建设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五个协调:城乡协调、区域协调、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协调。对于开发吴文化资源而言,要尤其注意其中的经济与社会协调、人与自然协调。吴文化是先民留给苏州的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后人,我们必须本着对历史负责、对子孙后代负责的原则,把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放在首位,切实加强政府对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鼓励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做好吴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也就是说,苏州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建立在对传统文化成果的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不能过度消费文化资源,也不能仅仅追求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而是要把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继承结合起来,实现经济效益和文化发展的双赢。目前,有些地方和企业对吴文化的利用太过功利化,过分注重其商业价值,而没有从根本上去理解文化、爱护文化。就拿苏州的文化旅游产业来说,近年来,大批古镇被保护和改造,名气越打越响,吸引着一批又一批国内外游客前来观赏、消费。这种做法初衷是好的,不仅有利于保护、传承吴文化,让更多外地游客领略到吴文化建筑、民俗的魅力,而且有利于苏州文化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打响苏州特色的文化品牌,给苏州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而随着经济效益的持续膨胀,原本朴实无华的古镇成为各色小摊的天堂,垃圾遍地,河水也不再明净。有些小摊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违章搭建,破坏了古镇原有的风貌。很多游客会有这样的感觉——苏州的古镇“变味”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昆曲的过度“开采”等。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是对它进行有效传承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一旦对它进行过度消费和利用,就会破坏它原本独有的面貌,就会失去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因此,有一条可行的生态开发的路径是,文化创意产业在借鉴利用吴文化优秀成果并获取巨额经济利益之后,要以基金等形式反哺吴文化的保护工作,从而实现苏州文化产业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1] 缪学为.苏州文化产业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32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