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

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从被提出开始,就逐步运用于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践中,可以探寻农业现代化的国际成功经验,这有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依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育等外部条件。
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_现代化之路太仓实践与探索

农业现代化的理论从被提出开始,就逐步运用于农业现代化的实践中,从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实践中,可以探寻农业现代化的国际成功经验,这有助于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1.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措施

世界上已经有若干的国家和地区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尽管这些国家的基本国情不一样,但是实现农业现代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基本相同。

(1)农业现代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

现代化农业是社会发展推动的结果,也是国家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过程。

第一,现代工业尤其是支农产业比较发达。从已实现农业现代化国家的发展过程看,它们都显示出工业先于农业发展,城市先于农村发展,通过城市工业支持农业发展的规律,现代工业化物质大量投入农业。发达国家往往工业和城市优先发展,打破工农、城乡之间的平衡格局,然后利用城市工业发展积累的资金、技术和设备反哺农业,农业迅速跟进,由不平衡达到新的平衡,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步入一个新台阶。

第二,农村非农产业比较发达。农业现代化的条件性说明农业现代化是一个技术经济发展的过程,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的客观规律,不能拔苗助长。农业现代化必须依赖于二、三产业的发展,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育等外部条件。只有如此,农业劳动力才得以转移,农业机械代替劳力、现代设施替代资源外延利用的效益大幅度增长,促进规模经营的发展。另外城市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水平的提高,对农产品需求增加,产品也相应增值。

(2)科技进步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科技进步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巨大作用,往往将最尖端的科技首先应用于农业。为推动农业技术进步,发达国家不断增加财政和智力投入,加强和完善农业科研投入。目前许多国家都把农业生物技术作为生物技术发展的优先领域,各国激烈争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开发和产业化的制高点。

(3)完善的农业保障机制和国家政策干预与引导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外在条件。

由于农业经营面临双重不利的市场结构,单靠市场力量很难实现农业生产力的稳定发展,因此国家干预农产品市场,减少农业经营的风险和波动,保护国内农业发展,对农业现代化的顺利实现有重要意义。

(4)扩大农业规模,实现农业的区域化和专业化生产

农业经营规模扩大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在美国为代表的新大陆国家,土地集中进展较为顺利,农业经营规模比较大。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西欧各国政府采取多种措施推动土地集中和农业经营规模扩大,实现了规模化经营。

(5)农业现代化应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

工农业生产发展,如果有损生态环境,无异于饮鸩止渴,剜肉疗疮,这已被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教训所证实,目前许多发展中国家仍在为此付出沉重代价。

2.农业现代化的国际经验

从战后五十余年的历史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在农业现代化基础上进一步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向更高层次迈进。二战后,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农业经营方式,在六十年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而一些经济薄弱的发展中国家也随后在七十年代实现了农业现代化。这些国家或地区的不同发展历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业现代化模式。

(1)美国

美国是地多人少、劳动力资源相对稀缺的国家。根据本国客观条件,美国采取了首先进行生产工具改革,实行农业机械化的农业现代化起步方式。美国是个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但是非常重视技术的引进,积极、主动地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农业生产经验。美国土地辽阔、可耕地多、土质非常肥沃,充分利用这个优势,美国发展成一个农林牧并举、能生产多种农产品的、完整的农业体系。

美国农业发展中的技术改革,首先从生物科学开始,对引进的不同品种农作物和牲畜进行改良,但在美国农业改革中,最重要的是抓农业机械化。第一次改革是推广马拉农具,主要是为了开垦广阔的西部草原;第二次是推广轮式拖拉机以及配套农具,传统的劳动力作业改为机械作业,大大提高了农业的作业能力。

二战后,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导致地价和工资不断飞涨,为了竞争,农场主将新的科学技术和新的生产设备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劳动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大大提高,实现了农业机械化和农业技术改革的同步发展。在现代化进程中,美国政府的引导和调控作用功不可没,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来确保农业健康发展。此外,美国科研和教育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美国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公共科研、教育与推广体系,注重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鼓励广大农民和农村青年积极学习科技知识。

(2)西欧

西欧国家的农业现代化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为目标,既利用现代工业装备农业,又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农业技术的推广,将生物技术和机械技术有机结合的农业现代化。代表性的国家有英国、法国、德国等。

第一,英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英国农业生产属于地少人多的类型,因此较为重视农业生产率和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英国的农作物单产增长很快。英国的农场都实现了机械化,各种作物从整地、播种、田间管理、收割、运输、加工、储存等全部生产环节都实现了机械化。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英国政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颁布一系列农业法规法令来保护和支持农业的发展,鼓励农场向大型化、规模化发展;实施优惠的农业政策来扶持农业发展,政府除了加大对种植业、畜牧业等不同部门的支出,还实行农产品价格保护政策,即对本国生产的农产品规定了最低保证价格,如果这些农产品的实际销售价格比国家最低保证价格还要低的话,则由政府负责补贴中间的差额;用共同农业政策促进本国农业的发展,积极利用国际市场发展本国农业生产等等。这些做法大大激发了农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英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教育、科研和农业技术推广,建立了完善的农业科研及教育体系,有强大的科研队伍。同时,在全国设有农学院、农校和综合性大学三大类学校,鼓励农民、农业工人等参加农校的学习,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来稳定和发展农业,以知识经济为核心,推进农业的现代化。

第二,法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法国基本上是一个平原国,地少人多、土地分散、农场经营规模小。法国工业发达,利用这个先决条件,以工业化来带动农业现代化。工业的发展导致农业机械化和先进技术的推广,而传统的、分散的家庭式小农场难以采用现代技术装备来组织生产,不能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为改变这一现状,法国政府实行土地集中政策,改造小农经济的生产机构,扩大农场规模,并制定了一系列法令法规来确保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同时,法国实行农业专业化政策,发展农产品加工工业。法国有80%的农产品加工工业都设在农村,产品经过加工后外运。如甜菜加工由设在产区的70多个糖厂进行,农户收获甜菜后,糖厂会将其送到工厂,经过加工处理,工厂再把剩余的甜菜渣送回农户用作饲料。这种做法,既有效地利用了农产品资源,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促成了农业和工业的密切联系,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法国政府还实行低息贷款和生产价格补贴政策。法国农业发展迅速,除得益于政府的扶助与政策支持外,科学研究和普及教育起了很大的作用。法国有较完整的农业科研体系和强大的科研队伍,有充足的科研经费和先进的科研手段。无论是政府还是私人企业,都非常重视农牧业的科研工作,建立和健全了各种农业科研机构和技术推广体系;在法国,培训农业技术人才被列为一项重要工作,这也是农业现代化发展对农民提出的新要求,只有培训具有现代化农业知识和技术的人才,提高他们的科技素质,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加速农业现代化的实现。

第三,德国农业现代化的经验。德国农业以中小型家庭农场为主,农户经营的土地不仅平均规模小,而且大多数农户的地块极其零碎分散,“插花地”现象十分严重。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德国政府鼓励农地合并经营,于五十年代中期实施《土地整理法》,调整零星小块土地,使之连片成方,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地合并对于推进农业机械化,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实现农业的规模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德国政府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土地集约化经营,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为调整农业结构,德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环保农业和生物农业,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如规定生态农场严格按照生态农业的标准进行各项生产活动,不施用化肥、农药和除草剂,上市产品需贴生态食品标识等。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鼓励农地休耕,把技术集约型的农业经营同土地粗放型利用有机结合,既保证农业经济效率,又保护生态环境。德国还积极实施农业支持和保护政策,力图在维持现有产业结构和经营模式的条件下提高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另外,德国还建立了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发展农业教育,加强农民的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科学技术水平。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政府出台了加强农业教育的计划。该计划强调要全面更新农民的专业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高级专业人才和更多新型农民;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具有高学历的年轻人进入农业企业。根据德国有关法规,农业经营者经10年普及教育后,必须经3年农业技术培训,通过考试,取得证书,才能从事农业生产和有资格得到欧盟或本国政府的资金补贴。

(3)日本

日本是岛国,地少人多,水利资源丰富但土质不肥。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日本农业的发展,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首先从水利化、化学化入手,而后抓机械化。日本的农业技术主要是发展节约资本和土地的技术体系,因此重点是对品种改良、施肥和栽培技术的改进。日本采用和推广良种,尤其是在水稻种子工作上下功夫,建立了一整套的良种选育和繁育制度;重视品种资源工作,从世界各个地方收集多种农作物品种进行研究;水稻品种改良在不同时期采用不同的育种方法,主要以抗寒、抗病为主,向耐肥丰产方向发展。日本是施用化肥最多的国家之一。由于追求高产,大量施用化肥导致土壤结构被破坏,造成减产,于是日本采取了增加化肥品种,改进施肥方法,改良土壤的措施方法。日本是从1950年开始抓农业机械化问题,研制了乘坐式水稻插秧机,农用动力以小四轮拖拉机代替手扶拖拉机,发展了立式、自动控制的水稻干燥剂机械等等,这一系列做法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机械化水平。日本长期以来就非常重视农业科研和教育工作,从中央到地方都设有农业科研领导管理机构,建立了健全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组织,制定颁布了一系列的教育政策和法令,不断增加初、高中的职业教育课程,设立了很多农业学校。另外,日本政府进行大量投资和发放低利贷款,大力扶持农业的发展,这也是日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条件。

(4)韩国

韩国的资源禀赋特征与日本相似,地少人多,是多山国家,自然资源贫乏。韩国农业属小规模经营。韩国通过将农业与农村结合发展,有效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建设。最典型的就是“新村运动”,这是20世纪70年代初,由政府主导的在全国农村开展的致富运动。在全国“新村运动本部”指导下,先后开展了“和谐与爱护邻里运动”“农村公园化运动”以及“讲道德守纪律运动”。“新村运动”的开展,使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激发了全国农民创造美好家园的热情,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别,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和农村的社会文明进步。韩国支持农协的发展。农协是1961年成立的由农民出资、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主要从事供销、信用、保险、农业经营和生产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经营活动。在新村运动中,农协加强了农业指导体制,政府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各项投资、补贴大部分是通过农协金融机构进行的。为促进农业科技含量的提高,韩国开展了一系列技术研究,如生物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培育水稻、蔬菜、水果新品种等。此外,韩国政府还把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作为突破口,重点发展“区域特产”和设施园艺,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及附加值,在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基础上不断扩大出口。

(5)印度

印度是一个人口众多,劳动力极其丰富,而土地资源相对不足的国家。在独立初期,由于还有较多的荒地,印度政府号召扩大对荒地的开垦,通过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粮食的产量和促进农业的发展。经过不断的开发,印度的耕地面积有了显著的增长。随着荒地资源的开垦,其供给逐渐变得枯竭。虽然相对于独立初期而言,印度的耕地面积已有了显著增长,可面对不断增长的人口,人均耕地面积仍在不断减少。

在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土地价格上涨速度明显快于工资上涨的情况下,用土地和机械动力替代劳动力是无利可图的。另一方面,由于生物技术的进步而导致的化肥价格相对于土地价格的持续下降,提供了很多可利用的新机会。因此,印度政府只有通过农业的技术革命,采用土地节约型技术,用相对丰富的劳动力去替代稀缺的土地,实际上也就是在农业的发展过程中,采用大量生物、化学技术,兼有少量机械化的技术,充分提高土地生产率,并充分利用劳动力,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这条道路被称之为绿色革命。这是印度在借鉴了日本等其他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农业发展模式和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上做出的选择。

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实行的绿色革命中,印度采用了大量的生物和化学技术以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作物产量。主要包括几个方面,一是开发水资源,修建灌溉设施,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环境。二是培育并采用了适合当地土地和气候条件的优质高产粮种。三是提高了农药、化肥等技术品的投入。

20世纪90年代印度政府实行了以自由化、市场化、全球化为方向的改革浪潮,为印度农业走向多样化创造了契机。政府制定了新的农工业政策,称之为第二次绿色革命,主要内容:一是农业要面向全球化趋势,积极出口更多产品;二是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鼓励种植业、畜牧业和农工业综合企业的发展,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扩大潜力,提高农民收入;三是保证农工业投资和信贷投资,使农业面向市场,提高农工业利润,提高生产效率,形成坚实的发展基础。

(6)以色列

建国之后,以色列历届政府十分重视农业发展,成功地实施了一系列有效政策和战略措施,使其在十分恶劣的条件下得到极大发展。

第一,强大的农业科教与推广体系。

作为农业高度发达与集约化的原动力,以色列建有一整套强大的由政府部门(农业部等)、科研机构和农业合作组织紧密配合的科研、开发与教育、推广服务体系,全国共有30多处从事农业科学研究的单位、3500多个高科技公司,不少大学也设有一些专业性研究单位。政府每年投入的农业科研经费上亿美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各公司用于研发的费用一般占公司总收入的15%20%。

第二,高度组织化的农业合作与服务体系。

以色列传统农业合作组织有两种,一种是自称为共产主义的基布兹(Kib-butz),另一种是自称为社会主义的莫沙夫(Mashav)。全国约有吉布兹270个,莫沙夫400个。政府与它们的关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补贴政策,吉布兹和莫沙夫所购买的农业设备,政府给予40%的补贴,农业用水价格低于工业用水的80%;二是土地使用权,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吉布兹和莫沙夫仅拥有土地的使用权;三是吉布兹和莫沙夫所有的经营活动都要向国家纳税。

第三,水资源的节约与高效利用。

干旱缺水的客观现实迫使以色列不断开发多样化的水资源以及与水相关的管理和处理技术,并取得了很大成就。具体地说,一是不断完善水管理体制;二是强调技术创新,用好每一滴水。例如,在滴灌设备上安装监测器,把生物技术和纳米技术用于节水目的中;三是注重可持续发展,政府制订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注重水生态和水环境保护。尤其是严格实施节约每一滴水和给植物灌水,而不是给土壤用水等先进理念,并采用计算机控制的水肥一体喷灌、滴灌和微喷灌、微滴灌系统,严格按照作物生长的需求进行节水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率高达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