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文化
文化的内涵相当丰富,人们对此的认识也大相径庭,有西方学者曾归纳出二百多个概念,可见文化这一概念内涵的复杂性和人们对它认识的多样性、差异性。大体而言,我们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界定文化,一是宏观意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总和,几乎包括人类所有的观念、活动和成果。二是中观意义的文化,它是指以社会意识形态为表现形式的观念体系,包括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以及社会心理等。三是微观意义的文化,其外延大体与中国政府文化部门(文化部、文化厅、文广局等各级文化管理部门)所管辖的领域重叠,侧重于看得见的操作性强层面的文化。
2.文化现代化
文化现代化的含义可以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和横向、逻辑的角度二个维度进行考察。
(1)从纵向的、历史的角度考察,也是从文化现代化的大背景——社会现代化角度考察。
现代化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风靡西方学界的一个社会学范畴,其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针对特定国际关系而言,是指经济上落后的国家通过技术革命,在经济和技术上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国家的过程,也就是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②针对农耕经济而言,现代化的实质就是实现工业化的过程;③针对传统社会而言,指的是自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社会的全面变化,包括工业发展、经济增长、知识普及、政治进步、信仰变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文化现代化作为整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领域,其意义也应该来自于社会现代化这一大体系,即与工业、农业、军事、科技等领域的现代化一样,文化现代化是文化领域的现代化。工业、农业、军事、科技的现代化器用倾向明显,多数指标可以量化,因而其现代化也可以说是一个量的追赶过程,于是乎很多人自然将文化理解为这样一个过程,在中国各种各样的“接轨”中,程度不同地暗含着这样的一个逻辑。不过,文化现代化不像其他领域的现代化——发展中国家追赶西方国家,相反,文化上向西方看齐常常会引起不快和抵制,对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殖民的批判,正表明了这样的一种心态。
(2)从横向、逻辑的角度,也是从文化自身的意义进行考察。
政治、经济、文化是社会的三大领域,按照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理解,文化是政治、经济在人们思想、生活方式上的反映,建立在经济、政治的基础之上,并受其制约,也就是说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以及政治、经济制度就相应有什么样的文化。从这个意义而言,文化现代化就是建立与自身政治、经济制度、体制相适应的文化。具体于中国的文化现代化,就是建立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过程。从这个角度而言,文化的现代化并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其先进与落后并不是和别的文化比较,而是和自身比较,适应现行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则是先进的、现代化的文化,不适应的就是落后的、非现代化的文化。雅斯贝尔斯指出,“由一种文化范式决定(不是由物质生产力或生产方式决定)的文化模式从‘轴心时代’起,就奠定了没有价值高低之分的世界几大文化(文明)样态的合法地位”,这句话也说明了这一问题。从世界范围而言,文化的现代化就是建立与自身政治、经济相适应的文化过程,是通过文化的交流实现各民族的文化平等权、文化认同权,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世界和平共处、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是文化多元化的基础,也是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的理论依据。当然我们在强调文化的多元性时,也不能因为其多元性,而完全否定文化现代化存在一些普世的标准,如自由、民主、平等。
就当下中国的实践而言,学界在探讨文化现代化的相关话题时,其“文化”主要指中观意义的文化,即主要涉及观念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而各级政府部门在考量文化现代化、制定文化现代化的标准时,则更多侧重微观层面的文化,即从观念所体现的物质载体去考察文化现代化的内涵。这样做的原因在于中观层面的文化比较抽象,进行量化的评价缺乏可操作性,而微观层面主要涉及服务中观思想观念的器用方面,方便量化。本书所说的文化现代化中的“文化”主要是从中观、微观意义上而言的,即在考察文化现代化的基本含义时主要指中观意义的文化,而在具体谈论太仓文化现代化时主要指微观意义上的文化。这并非论者有意走捷径,而是出于以下的考虑:文化现代化中的“文化”自然理应包括思想、观念的现代化、价值体系的现代化和相应的器用的现代化,但鉴于地方的文化现代化,主要不在于建立完整的意识形态和一套价值体系,而是贯彻国家已有的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并且在这样的基础上,继承自己的传统文化,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化,丰富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