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网络舆情监督的概念
按照人民主权理论,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予,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人民和政府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人民是主人、委托人,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是受托者,委托人监督受托人是否依法合规地行使权力是天赋权利。人民对政府的监督形式多种多样,利用舆论进行监督是其中的一个基本形式。舆情监督就是指社会公众使用舆论手段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进行评价,使之符合整个社会公正合理的要求,是一种群众自发性的监督。
传统上舆情监督是依托电视、报纸、广播以及众口相传来实现的,随着网络的出现,舆情监督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网络的出现和发展,连通了世界上的每一个角落,并以其高效的信息传输工具、畅所欲言的交流空间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伴随着网络的兴起,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极大地影响着舆论的形成和发展,网络开始成为新的舆论阵地,网络舆情监督应运而生。那么,什么是网络舆情监督呢?网络舆情监督就是网民依靠互联网,通过网络论坛、网络社群、博客、微博等载体,对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进行监督,广泛、充分地交流和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和意见,从而引起社会公众和社会管理层面重视的一种舆论监督方式。网络舆情监督是舆情监督在网上的反映形式,是现代文明的体现,它将现代的科技文明与政治的开放需求相结合,为人民权益的实现提供了一个广泛的平台。
二、网络舆情监督的特点
近年来,网络舆情监督迅速发展,与传统舆情监督相比,有着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及时性
网络体现的是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效率,网站中信息发布和信息接收几乎是没有时差的,信息一旦发布,几秒钟就能在全网络展现,从而使得网民能在第一时间掌握信息。与之相比,传统媒体则显得十分滞后,报纸常规的更新周期是天,就算遇到突发事件加印号外也要数小时,电视的更新周期比报纸短,但是加上编辑、播放,基本上是以小时为单位更新,远远比不上网络及时。纵观近年来的社会热点事件可以看出,网络都是第一个对其进行报道的,而后其他媒体才会报道。通过网络,网民可以第一时间获得焦点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发表自己的言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和立场,与其他网民产生互动。这样在网上就会迅速形成强大的舆论压力,从而对国家的相关部门起到及时的监督作用。
2.互动性
交流是网络最为鲜明的特色,传统媒体,不管是电视还是报纸,传播渠道都是单向的,媒体作为信息源只负责传不负责听。但是,在网络媒体中,信息发布者和信息接受者进行的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互动,网民在接受信息后,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变成了再加工、再理解和再传播者。正如著名学者陈力丹所说的,“在网络上,所有用户都可以自由地选择接收的信息和表达观点,所有用户既是传播者也是接受者,逻辑上地位是平等的”,这就是由网络的互动性造成的。网络开放的平台使得任何一个人都可以在同一时间里就同一个话题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网民可以通过BBS、留言板、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形式,参与到各种事务的讨论中,事情的真相在不停的挖掘更新和观点的碰撞中逐渐明了,最终促成事件回归理性,朝着有利于解决的方向发展。同时,网络舆情监督形成后,又会进一步影响传统媒体跟进,形成了网民之间、媒体之间互动的局面。
3.自发性
网络舆情监督基本上是自发形成的,而不是一种政府或组织行为。它没有经过精心的组织,绝大部分是通过BBS、留言板、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在网民之间传播而形成的。与传统舆情监督相比,由于缺乏权威的信息发布者和舆情引导者,网络舆情监督更像是无数个体意见的汇集。这种汇集虽无章却有序,因为网络舆情毕竟是社会心态的普遍投射,网民在面对贪腐、环境污染等公共议题时,不管身处何处,往往都能在短时间内形成相对一致的观念,从而形成巨大的舆论压力。更为可贵的是,这些网络舆情相对而言是最真实、最符合民众心声的。也正因为如此,包括中纪委在内的很多权威部门和机关纷纷在网络上开辟了网站、博客、公众号等,及时快速地接受网民意见,使每个网民只要发现腐败情况或有问题的官员就可以举报,而无须事先经过任何组织和机构的同意,从而增强了群众监督的力度。
4.公开性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公开性,网民们可以在高度开放的网络空间里,通过BBS、留言板、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形式进行互相交流、沟通。由于网络具有开放性,任何人只要有一台电脑或者手机,就能在网络上表达观点和意见,从而把各方意见、事实真相呈现在社会公众面前,使得网络舆情监督具有更强的公开性和关注度,网络成为网民表达思想言论的相对自由的平台,使人们的思想言论丰富、活跃起来。虽然网络舆论也有政府控制的因素,但是,几乎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网络发表自己的观点,只要不违法,任何言论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表达出来。这对网络舆情监督的处置产生了巨大的效果,比如说2012年在网络上爆出的雷政富不雅视频事件,重庆市在接到举报后迅速做出反应,将其免职,此时距离事件爆出仅仅过了63小时。
三、网络舆情监督的要素
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一定的条件或要素,网络舆情监督也不例外,它需要建立在一定的要素基础之上。网络舆情监督的要素主要是指决定着网络舆情监督能否成为现实或制约着网络舆情监督发挥作用的程度的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引发网络舆情监督的因素,二是网民意见。
1.引发网络舆情监督的因素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广泛运用和普及,无处不在的公共“摄像头”,无孔不入的网民“随手拍”,无时无刻的微博“即时上”,将政府和官员的日常言行、决策全方位地暴露在公众面前。随着网络让官员言行日益公共化、透明化,各级党政干部如何提高宗旨意识、加强执政能力、转变工作作风、规范自身言行,成为当前多形态的开放媒体时代紧迫而重要的课题。从让抽天价烟、戴天价表的“最牛房管局局长”周久耕最终身陷囹圄到“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极端表述,网络舆论监督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政治生活。通过分析,引发网络舆情监督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1)官员的不当言行。一是贪腐行为。从对天涯社区和新浪微博的抽样统计来看,从论坛到微博,在涉官的帖文中,举报腐败的占了近一半。同时,一旦有类似的网上信息,网民点击和跟帖的数量最多,引发的民愤也最大。正是在众多网民的参与下,个别官员的贪腐行为被“顺藤摸瓜”地揪了出来。二是官僚作风。草根性、平等性是互联网与生俱来的特性,所以网络对特权思想、官僚作风和官本位习气天然地水火不容。一句“我爸是李刚”“我是局长”引发网上众怒,“打伞门”让官本位浮出水面。可以说,互联网已成为检验官员言行和作风的一面镜子。在这面镜子前,一些官员的民本思想和质朴情怀才会被重新激活。三是不当言论。官员“雷”语已经成为网民监督爆料的重点和讽刺调侃的热点。诸如“你是替党和政府说话,还是替群众说话”的缺乏常识、缺乏素养、缺乏关怀的“信口之语”,严重背离党的宗旨,缺乏公仆意识,有违做人原则,一经曝光,自然成为众矢之的。
(2)政府的不当决策。所谓“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连接着数亿网民的互联网具有吸取多方智慧、凝聚社会共识的功能和优势,每有重大政策出台,总会在网上引起热议。个别官员热衷于“政绩工程”“形象工程”,无异于拔苗助长、寅吃卯粮,必然存在短视行为和错误决策,当然经不起智慧无穷的网民的拷问和追责。上海磁悬浮工程、南通的王子造纸厂等都暴露了不当决策的危害。可以说,“网民听政”已成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必经程序。
(3)引起共鸣的事件。这一点在近些年来的一些网络舆情事件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些事件单独看来不是很严重,甚至是虚构的,但是由于戳中了群众的敏感面,引起了网友的感同身受,进而触发网络舆情监督。比如说2010年的“缝肛门”事件,刚开始的时候网民在记者的误导下,认为医生没有收到红包故意缝了孕妇的肛门,随着事情真相被一点点披露,网民发现错怪了医院和医生,从而舆情很快平息。
因此,网络舆情监督总是针对某种行为展开议论的,没有这种行为就没有网络舆情监督。一种行为,能够目睹它的人总是有限的,多数情况下是由个别或少数网民将网络事件的相关信息传到受众眼中或耳中。特定的行为一经网络媒体传播,就会引起公众的关注,引发议论,进而形成网络舆情监督。
2.网民意见
只有网民和行为而没有意见或看法是不能形成网络舆情监督的。因为只有意见才能对行为的主体——政府及其官员产生舆论压力,正所谓人言可畏,言可杀人。也正因为如此,网络舆论才能发挥监督的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舆论就是众多网民的意见。舆论总会带有倾向性,或赞同、或反对,或支持、或抵制,没有倾向性就谈不上舆论,也正是意见的倾向性才形成舆论的导向性,才有了舆论监督的效果。
四、网络舆情监督的环境
根据网络舆论形成所需要的主客观条件和内外部基础,可以把网络舆情监督环境因素分为政治环境、社会环境和技术环境。
1.政治环境
互联网的出现促进了政府信息公开、政务公开,从而有利于网络舆情监督的实施。目前,我国的信息网络已经覆盖了医疗卫生、教育科研、劳动保障、金融机构、环境保护、天气预报等领域。我国政府还将继续加大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网络覆盖的领域,全面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我国政府非常关注网络民意,充分肯定网络舆情监督的作用,积极引导网络舆情监督向前发展。我国政府的各级领导人都非常重视网络舆论所体现出的民情和民意。胡锦涛曾经指出:“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可以看出,我国当前网络舆情监督受到了国家和政府的鼓励与支持,也受到了决策层的重视与肯定,其所处的政治环境正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互联网为人们享有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条件和直接渠道,为政府了解人民意愿、满足人民需要、维护人民利益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当前良好的政治环境为网络舆论的形成、传播与监督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2.社会环境
在这里,网络舆情监督的社会环境也可以说是网络社会的环境,包括网络社会的文化环境、道德规范和网民的民主意识。网络社会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网络舆论的形成,良好的网络社会环境会促进网络舆论的形成;而不健康的网络社会环境会阻碍网络舆论的形成,甚至会导致形成歪曲民意的网络舆论。反过来,强大的网络舆论也会反作用于网络社会环境,对网络社会环境进行重塑和改造。从具体的网络社会的文化因素看,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网络舆情监督的主体不用再担心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监督对象的报复行为,网民可以自由地对监督对象进行监督,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言论。因此,在网络环境中,网络舆论容易碰撞形成并发展壮大。但是,也正是由于网络具有匿名性,因此网络环境中存在一些不能代表真实民意的网络舆论。有些网民喜欢跟风从众,不管别人的观点正确与否,他们不加思考就参与进来;有些网民滥用“人肉搜索”而形成网络暴力,从而对事件当事人造成重大伤害。最近几年,在网络社会又出现了“网络推手”“网络打手”“网络水军”等不规范的新职业,其在一定程度上操纵了网络舆论,瓜分了网络民意,严重影响了网络环境。从网络社会的道德规范来看,现实社会的道德规范也应适用于对网民的行为、心理以及观念进行约束。而且,如果把有违正常伦理道德的现实事件放入互联网中进行讨论,就容易很快引起传播风暴和谴责风暴,对事件当事人造成巨大的舆论压力,从而使网络舆情监督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但是,目前我国网民的素质还参差不齐,有些网民的道德素质还有待提高。由于网络具有虚拟性,有些网民经常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有时还进行人身攻击,从而导致网络暴力事件时常发生。
从网民的民主意识来看,目前我国网民对于个人权利的维护与对人民民主的认识和过去相比,在一定程度上有了很大提高。这说明我国在社会主义人民民主进程中取得了很大的成果,而且网民对人民民主的正确认识也为网络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社会基础。只有在大部分网民形成民主意识并且对网络舆情监督形成社会共识后,才能与互联网结合起来,共同推动网络舆情监督健康发展。
3.技术环境
由于互联网出现与发展,网络舆情监督才得以兴起;由于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迅速发展,网络舆情监督才得以发展与完善。过去通过传统媒介不能表达的民意,现今可以通过互联网充分自由地发表出来。目前,我国的网络硬件设备与软件设备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互联网应用也由Web1.0的纯静态页面,改进为具有一定交互性的动态页面,现今所用的是支持个体信息创作、多人参与和注重交互性的Web2.0。另外,原来的移动电话网络也推出了许多移动网络应用,目前基本实现了与有线网络之间的信息传递。互联网的出现与发展以及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使得网络舆情监督的作用能得到充分发挥,从而使其成为我国监督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网络舆论监督的载体
通过网络开展舆论监督的载体主要有3种,一是网站监督,二是博客与微博,三是公共论坛。
1.网站监督
所谓网站监督是指开办网站的目的和宗旨就是为公民行使网络舆论监督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以方便公民对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这种网站监督主体主要包括传统媒体开办的网站以及国家权力监督机关自身创办的监督网站。这些网站开展监督的方式各有其优缺点,因此在开展监督方面可以相互促进,相互补充,共同推动网络舆论监督的发展。
(1)传统媒体开办的网站。传统媒体在这里主要是指报刊,尤其是一些有实力、有影响力和具有官方背景的报刊。其开办网站的目的是拓展和延伸舆论报道的影响范围,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当前,传统媒体主要以在网上设立评论栏目的形式来开展舆论监督。以人民网为例,人民网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开展舆论监督。
一是通过批评性报道揭露丑恶行为,批评不良现象。这类报道主要是人民日报社记者及人民日报所属报刊记者采写。如人民网曾经报道过被隐瞒的南丹矿井特大事故,在十几天中发布了记者自己采写、拍摄的近百篇(幅)报道、述评、图片,为揭露这一重大事故和促进问题的查清、解决立了首功。这些报道都是《人民日报》记者采写的,其中约90%的稿件只在人民网发布。
二是反映网民呼声、要求,鼓励网民行使舆论监督。为进一步加强网上舆论监督,特别是让网民直接参与网上的舆论监督,经过长时间的酝酿,人民网的“人民热线”专栏,设有记者调查、网友声音、来信照登、来函答复、官方回应和人民调查6个部分,同时开设“人民热线信箱”,24小时接受网友的“电子信访”,重点来信都在主页突出位置刊发。“人民热线”通过刊登有较大社会影响的批评报道,反映网民揭露的问题,并通过舆论监督的力量,在短时间内为部分网友解决了现实的困难或问题,得到了业界的关注和网民的称赞。如人民网2008年6月27日刊登的《非法合同能兑现 “老板”赚钱农民亏——对贵州册亨县岩架镇库区农民补偿款被骗取的调查》,反映了黔西南州册亨县岩架镇在龙滩电站水库淹没移民补偿中存在的问题,此事披露后,引起州委、州政府的高度重视。州委书记、州长分别做出批示,要求迅速查清此事,并要求州纪委立即组成调查组调查处理,并举一反三,对全州移民工作类似的情况进行督查,将调查情况报州委、州政府,适时报人民日报社。
三是通过评论来批评不良现象,针砭时弊。除批评报道和刊发网友来信外,人民网还创办了“人民时评”等评论性专栏。与一般报纸的评论有所不同的是,“人民时评”大量文章针砭时弊,有具体所指,不少评论就具体事件甚至具体单位、具体人进行分析评说,如《正副局长接连两次办公室斗殴,给我们什么警示?》《“强奸犯”摇身成粮食局长,谁强奸了民意?》《南耒阳烈士陵园成娱乐场所,岂止是羞辱?》等。
(2)官方开通的举报网站。官方开通的举报网站主要是指行使权力监督的机关,如纪检监察、组织人事以及检察院等职能机关在网上建立的举报渠道。其目的,一方面是应对民间网站、传统媒体网站的挑战需要,把网络舆论监督纳入正规化和法制化的轨道,以加强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监管;另一方面是想运用互联网的快速、便捷、经济的优势和网络舆论高涨的态势来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预防和遏制越来越多的公职人员的腐败。其优点是权威性、隐蔽性强,缺点是公开性、时效性不足。官方开通的举报网站的运行机制是通过设立举报信箱、反腐谏言等栏目为公民的举报提供一个平台。到2008年1月为止,官方开通的网络举报渠道在中央层面有中纪委信访室联合监察部举报中心设立的举报网站,地方有18个省级纪检监察机关相继开通了举报网站。其中,山西、贵州等地的许多地(市)级、县级纪检监察机关也建立和开通了举报网站。浙江省11个地(市)和85个县(市、区)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和开通了举报网站。
一些地方政府甚至专门发布了网络反腐的法律法规,如湖南省株洲市纪委、市监察局正式出台《关于建立网络反腐倡廉工作机制的暂行办法》。根据该办法,株洲市纪委、市监察局将利用网络平台,听取网民对该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建议,接受、处理和反馈网民的信访举报,报道反腐倡廉工作动态和工作成效。该市纪委将在网上设立“株洲廉政”网页和“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中心”专栏。“株洲廉政”设立举报信箱,专人负责收集整理网络信访举报案件。“反腐倡廉网络信息中心”专栏中,设立“信访举报”“优化效能投诉”“反腐谏言”“结果反馈”4个子项目,网民可自主选择本人帖子所要投向的板块。办法规定,工作人员每周工作日负责收集网络信访举报件,在3日内向信访人员做出受理反馈。举报问题属实且经党纪政纪立案查处的,可通报调查认定的事实、处理意见和法规依据。最典型的展现网络舆论监督成效的案件是“何智案”。正如纪委书记杨平说,“何智案”完全是网络举报。株洲市纪委根据网民提供的线索,查处出何智的贪污腐败问题。
2.博客与微博
“博客”通常以简短且经常更新的帖文为主要内容,有时还附加一些图片、音频、视频资料,以超链接为主要表达方式,按照年份和日期的倒叙方式组织在网上进行表达。博客之后,各大网站又开辟了微博的形式,每条微博只能发140个字,字数少,但是更具时效性,迅速取代博客成为网络舆情监督的主战场。
博客与微博和BBS论坛相比,其优点是更具有个性化、私人化和自由化色彩。当前,博客与微博已开始成为公众用来表达政治见解、参与政治生活的强大武器。博客与微博是公民在线政治意愿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网络民主的形式——参与式民主。博客与微博是在个人对事件的发现、调查、分析论证的基础上,以个人日志的形式发表,通过广大网民的广泛转载进行宣传,来实现网络舆论监督的目的的。博客与微博监督政府的行政行为莫过于孙春龙的“博客上书”一事。2008年《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孙春龙在其博客上发表举报信——《致山西省代省长王君一封信》,指出娄烦事故中真实的死亡人数,结果引起国家领导人重视,总理温家宝批示要求对事故进行核查。10月6日,国务院组成了山西娄烦尖山铁矿“8·1”特别重大排土场垮塌事故调查组,对这起当初被披露为仅“造成11人死亡的山体滑坡事故”进行调查。
3.公共论坛
公告板系统BBS是英文(bulletin board system)的缩写,这是因特网提供的一种信息服务,为用户提供一个公用环境,以使寄存函件,读取通告,参与讨论和交流信息。但其最重要的功能仍然是作为用户发表观点的论坛,即用户可以自由地访问BBS,上传写好的文章,也可以阅读其他用户的文章并发表评论。目前国内的BBS站,按其性质划分,可以分为3种:一种是政治性的BBS站点,如人民网等;一种是商业性的BBS站点,如新浪等;一种是业余BBS站点,如天涯等。BBS言论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加以概述,这就是自由人的自由演说。其优点是言论具有广泛性、自由性和影响力。BBS言论的广泛性是由言论者人数众多、成分广泛等决定的。而言论的自由性是由网络社会的平等性所决定的。言论具有影响力是由于BBS是一个公共领域。哈贝马斯认为,公共领域是由各种非官方的组织或机构构成的私人有机体,它包括团体、俱乐部、党派、沙龙、报纸、杂志、书籍等。公共领域实际上是社会文化生活领域,它为人们提供了讨论和争论有关公众利益事务的场所。
当某种有影响的事件出现在BBS论坛上后,会快速地以“多对多”的交流形式在电子空间里一石激起千层浪。而这些网民的自发性声音,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平息,那么很可能迅速地演变成有组织的大规模集体行动。而这是政府最不希望看到的,也是不容易处理的。其缺点是言论具有不负责性。言论的不负责性是由BBS的言论传播对象的不确定性和传播的责任控制所决定的。从言论发布者的身份明确性来看,在BBS上,很难知晓作者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什么职业、什么阶层。从对言论的责任控制来说,BBS上的言论与传统媒体相比,较少受到审查,即使受到审查,也是有限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