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

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有着极为发达的天文学,许多学者相信,这是因为那里的占星术极为盛行的缘故。古巴比伦人把一昼夜分为等长的24时,这种计时制度直到现代仍在运用。巴比伦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密封的箱子,大地是它的底板。占星术正是从天体轨迹中推测人间祸福,故而受到极大的尊崇,在巴比伦的许多图书馆里,都藏有大量的占星术著作。
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_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

古老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有着极为发达的天文学,许多学者相信,这是因为那里的占星术极为盛行的缘故。为什么这里会有发达的占星术,据说是因为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涨水不像尼罗河那样有规律,经常泛滥成灾,再加上战争频仍,使这里的古人更觉得命运难以把握。他们的天文观测有两个直接的目的:计时和预知未来的世界。苏美尔人相信神主宰着尘世的祸福,天上的星就是神的化身,星的运行和地上的事件有关,而星的运行是有规律的。为了研究这种规律,他们在城市的中心建造了塔庙,作为祭神的中心,也作为天文台使用。同时,农业的发展也需要通过系统的天文观测来确定物候季节变化。大约在公元前4000年,苏美尔人就发明了阴历历法,以月亮的盈亏现象作为计时标准。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他们已将一年定为12个月,大小月相间,大月30日,小月29日,一共354天。[7]

美索不达米亚空气清新,夜空繁星密布,僧侣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观测,并在泥板上记下他们的观察结果。长期观察和记录天象,参照日出前和日落后的恒星,人们发现太阳每天都在缓慢地改变它相对于恒星的位置。太阳在恒星背景下所走的路径,天文学上叫黄道。苏美尔人很早就知道了黄道,并将黄道带划为十二个星座,每月对应一个星座。每个星座都按神话中的神或动物命名。这些星座名称被沿用下来,并形成占星术上所说的“黄道十二宫”。太阳沿着一条从西到东穿行于诸恒星间的路径通过“黄道十二宫”, 365天之后再回归到它的出发点。[8]

为了使阴历年与(决定季节的)太阳年(回归年)相吻合,并将每年的第一天(即岁首) 固定在春分时节,美索不达米亚人在公元前1000年就发明了置闰方法。很长时间,置闰无一定规律,由国王根据情况随时决定。到了公元前500年,开始有固定的置闰规则,开始是8年3闰,后是27年10闰,最后于公元前383年定为19年7闰。这个19年7闰规则即著名的默冬周期,是由古希腊天文学家默冬于公元前432年宣布的。[9]不过,美索不达米亚在那时实际上已经开始使用了。这也表明,美索不达米亚人很早就发明了与“中国农历”本质相一致的阴阳历法。

由于一个朔望月为29.5天,晚上能看到月亮的天数有28天。古巴比伦人把28天四等分,每一部分7天,依次分配给太阳、月亮、火星、水星、木星、金星和土星,这是“星期”的起源。古巴比伦人把一昼夜分为等长的24时,这种计时制度直到现代仍在运用。

美索不达米亚最重要的天文学成就是编制了日月运行表,从表中可查出太阳月运行度数(以天球坐标计)、昼夜长度、月行速度、朔望月长度、连续合朔日期、黄道对地平的交角、月亮的纬度等。用日月运行表计算月食极为方便。考古发现,日月运行表大概是从公元前311年开始的,当然,在此之前很久,美索不达米亚人就可以预测月食了。此外,一般认为,远在公元前600年左右时,新巴比伦王国的迦勒底人就已经发现了223个朔望月为一个日食周期。 日食是月球正好处于日地之间造成的。天文学上把日地每两次相交称为一个交点年,而223个朔望月正好差不多等于19个交点年。这个周期史称沙罗(saros,音译,巴比伦文中是“恢复”的意思)周期,沙罗周期的发现标志着相当高的天文学水平。[10]

巴比伦人虽然在天文观测上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知识,但他们的宇宙论却依然笼罩在神话的气氛中,对宇宙结构和起源的总体构思尚未同日常的经验观察密切关联起来。巴比伦人认为宇宙是一个密封的箱子,大地是它的底板。底板中央矗立着冰雪覆盖的区域,幼发拉底河就发源于这些区域中间。大地四周有水环绕,水之外复有天山,是众神的居所,以支撑蔚蓝色的天穹。天上的星星和太阳都是神,他们每天都出来走一道。由于他们决定着世间的命运,所以他们的行踪即天体的运动尤其值得关注。占星术正是从天体轨迹中推测人间祸福,故而受到极大的尊崇,在巴比伦的许多图书馆里,都藏有大量的占星术著作。

从考古发掘的泥板文书中,我们可以发现,美索不达米亚人有着更为丰富的数学知识。大约在公元前1800年,巴比伦人就发明了60进制的计数系统,但没有表示零的记号,因此计数系统并不完善。但它是第一个位值制系统(一个数学符号实际表示的值与其所在的位相关),位数代表60的幂次。60进制在今天还留有痕迹,如1小时等于60分钟,1分钟等于60秒;一个圆分为360°。

公元前18世纪,美索不达米亚地区的统治者创制了一部著名的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这部法典全文用楔形文字铭刻, 由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共282条、3500行。据说古巴比伦王国第六任国王、巴比伦尼亚帝国的第一任国王汉谟拉比日理万机,应付不了每天要处理的大量案件,就让人把法律条文全部搜集起来,编成了法典,刻在石柱上以晓谕天下。内容从道德说到国家义务,又说到私人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诬陷、盗窃、窝藏、抢劫、兵役、租地、土地的经济纠纷、果园、实物租赁、商贸、托送、人质、债务、寄存保管、婚姻、继承、收养、人身伤害、医疗、理发、建筑、船业、租业、委托放牧、雇工、奴隶的纠纷等等。法典中提到了许多种手工业行业,包括制砖、青铜冶炼、缝纫、宝石加工、皮革、酿造、木工、造船、建筑等,说明手工业的分工已相当细,都已形成了专门的行业。从其法律条文也可看出,其手工业已相当高超,如果质量不合标准或弄虚作假,要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

美索不达米亚的医学很不起眼,现存泥板文书中没有比公元前10世纪更早的医学文献。不过汉谟拉比法典中提到,如果外科手术失败则砍掉医生的手,这表明那里古代就有医生行业,而且不全是巫医。

古代两河流域的城市建筑要数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年—公元前538年)的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雄伟壮观的城市。据记载,该城呈正方形,边长22.5千米,有100座城门,城门的门框和横梁都是铸铜造的。幼发拉底河穿城而过,河上有吊桥,河下有隧道。都城里有三道城墙,城墙上有很多塔楼,城门高达12米,城内宽敞的道路用石板铺成。城内的王宫富丽堂皇,王宫旁边的空中花园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观之一。该花园是当时的国王尼布甲尼撒为他的一位过惯了山村生活的外国宠妃而建的。在人工堆起的小山顶上,层层栽种着各种植物和花卉,顶上有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由于人工小山平地拔起,远看花园仿佛悬在空中。新巴比伦城中最高的建筑是供奉神灵的巴比伦塔,其遗迹现在尚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