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球研究的新突破

天球研究的新突破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毕达哥拉斯以来,天球、地球的两球宇宙模型一直是希腊宇宙理论的基础。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但行星并不处在均轮上,而是处在另一个小天球上,这个小天球的中心在均轮上,叫本轮。
天球研究的新突破_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导论

自毕达哥拉斯以来,天球、地球的两球宇宙模型一直是希腊宇宙理论的基础。希腊化时代有两位著名的学者立足于经验观测和理性判断,确立了地球、天球概念。他们中一位是埃拉托色尼(约公元前275年—前194) ,科学地确立了地球的概念,并定量地确定了地球的大小。另一位是希帕克(约公元前190年—约前120) ,创立了球面几何,为定量描述天球的运动提供了数学工具。

埃拉托色尼,是亚历山大城图书馆馆长,青年时代在柏拉图的学院学习过。他最著名的成就是测定地球的大小,其方法完全是几何学的:假定地球真的是一个球体,那么,在地球上不同的地方,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夹角是不一样的,只要测出这个夹角的差以及两地之间的距离,地球周长就可以算出来了。

埃拉托色尼发现:离亚历山大城约800公里的塞恩城(今埃及阿斯旺附近),夏日正午的阳光可以一直照到井底,因而这时候所有地面上的直立物都应该没有影子。但是,亚历山大城地面上的直立物却有一段很短的影子。他认为:直立物的影子是由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所造成。从地球是圆球和阳光直线传播这两个前提出发,从假想的地心向塞恩城和亚历山大城引两条直线,其中的夹角应等于亚历山大城的阳光与直立物形成的夹角。按照相似三角形的比例关系,已知两地之间的距离,便能测出地球的圆周长。埃拉托色尼测出夹角约为7度,是地球圆周角(360度)的五十分之一,由此推算地球的周长大约为4万公里,这与实际地球周长(40076公里)相差无几。

希帕克生于小亚细亚西北部的尼西亚(即今土耳其的伊兹尼克),像阿基米德一样,他在亚历山大里亚受过教育,但学成后又离开了那里。希帕克斯在爱琴海南部的罗得岛建立了观象台,制造了许多观测仪器,收集并且仔细研究了巴比伦和希腊的天文观测记录,发明了球面几何,改进了关于太阳、地球、月亮相对大小和距离的计算。他算出月亮直径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月亮和地球的距离是地球直径的33倍,这和现代计算的数值只相差10%左右。

希帕克创立本轮—均轮体系。本轮—均轮模型认为,每个行星有一个大天球,它以地球为中心转动,这个天球叫均轮。但行星并不处在均轮上,而是处在另一个小天球上,这个小天球的中心在均轮上,叫本轮。行星既随本轮转动,又随均轮转动。由此,希帕克发展了地心说,建立了一套描述和计算星体运动的办法。他提出每个星体有自己的圆周轨道运动,就是本轮运动;各个本轮的中心又以地球为中心进行圆周运动,就是均轮运动。这样就可以解释太阳、月亮和行星对地球的运动关系。根据观测计算,可以确定本轮和均轮的位置和大小,制定出数字表;根据这些数字表,就可以预测太阳、月亮和行星的位置,预测日食和月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