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中意识形态的变迁

《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中意识形态的变迁

时间:2023-03-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年9月,中日两国正式建交。《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因主题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也存在很大差异。上述外交类社论主题比例的变化,说明“文革”期间中国的对外关系取得了很大进展。
《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中意识形态的变迁_中国社会主流意识 形态的建构与变迁 ———以1949—2008 年《人民日报》社论为例

样本社论中以“外交”为主题的社论共有373篇,这些社论的版面分布与总体趋势基本相似。

一、《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数量变迁

《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分期数量分布与全部样本社论的分期数量分布对比见表4-16,可见外交类社论的分期数量分布与全部样本社论的分期数量分布略有不同。在样本社论的总体分布中,“建国初期”最多,占39.7%,“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时期数量相当,居其次,而“文革十年”社论数量最少。在外交类社论的分期分布中,“建国初期”仍最多,但“文革十年”上升到第二位,其后才是“改革开放”和“深化改革”时期。外交类社论的这种异于总体趋势的数量分布状况,跟“文革”时期外交的努力有关。

表4-16《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分期数量分布

“文革”时期,中国跟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解冻”。同年9月,中日两国正式建交。随后中国跟许多西方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据不完全统计,1971年,中国跟15个国家建交;1972年,中国跟18个国家建交;1973—1976年,中国有陆续与23个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当时的惯例,跟外国建立外交关系,《人民日报》一般要配发社论,因此导致“文革十年”期间外交类社论的增加。

二、《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字数变迁

《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分期字数分布见表4-17。在全部样本社论中,字数在1 000—2 000字的社论比例为48%,字数在2 000字以上的社论比例为42.6%,少于1 000字的社论比例仅为9.4%。“建国初期”外交类社论的字数分布与总体分布基本相同,字数在1 000字以上的占97%,可见当时的外交类社论字数偏多。

表4-17各时期《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字数的分组分布(%)

“文革十年”与“改革开放”两个时期,字数在1 000—2 000字的外交类社论均占当时全部外交类社论的50%以上,这与总体分布趋势一致,但字数少于1 000字的外交类社论的比例都在40%以上,而字数多于2 000字的外交类社论都不足10%。这种变化说明,在这两个时期,《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篇幅减小了,90%以上的外交类社论的字数控制在2 000字以内。

“深化改革”时期,外交类社论中字数在1 000—2 000字的社论比例继续增加,达到66.7%,而字数少于1 000字的社论比例减少到25%,说明这个时期大部分《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字数在1 000—2 000字内。

《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因主题内容不同,篇幅长短也存在很大差异。外交类社论各主题的字数分布见表4-18。

表4-18《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主题与字数交叉分析(%)

在外交类样本社论中,绝大部分“建交”主题的社论字数少于1 000字,没有出现2 000字以上的此类社论。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出访归国而配发的社论,篇幅大多在1 000—2 000字内。为其他国家领导人来访而配方的社论,篇幅大多在2 000字内。关于“国际问题”的社论有近一半篇幅在2 000字以上,另有45.4%的此类社论字数在1 000—2 000字内,因国际问题的阐述要比前三类主题更复杂,字数少于1 000字的“国际问题”主题社论相对较少。

三、《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主题变迁

考察外交类社论的主题分布(见表4-19),有关“国际问题”的社论最多,有141篇,占全部外交类社论的37.8%。“来访”主题的社论有69篇,占全部外交类社论的18.5%;“出访”主题的社论有46篇,占12.3%;“建交”主题的社论有39篇,占10.5%。“来访”、“出访”和“建交”3个主题的社论相加所占的比例为41.3%,略多于有关“国际问题”的社论。通过以上分析,可见《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虽然数量比较多,但很大一部分是为中国与其他国家建交、外国领导人来访和中国领导人出访等配发的社论,专门就国际问题发表的社论相对较少。

表4-19《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主题分布

分析各个时期《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主题分布(见表4-20),可以发现各时期社论的主题分布与总体趋势略有不同。在“建国初期”,有关“国际问题”的社论最多,占当时全部外交类社论的56.5%,其次是“来访”主题的社论,占12.5%,“建交”和“出访”主题社论的比例均不到5%。这个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最早跟中国建交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11个国家,其后一些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和北欧中立国家跟中国建交,“文革”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除了法国外,都没有跟中国建交,所以“建交”主题的社论比例较小。这个时期中国领导人的主要精力放在处理国内事务,很少出访,而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人经常来访。《人民日报》不管国家大小强弱,凡其他国家领导人来访都配发社论,因此这个时期“来访”主题的社论比例大于“出访”主题的社论比例。

表4-20各时期《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主题分布(%)

在“文革十年”时期,与“建国初期”相比明显的变化是,有关“国际问题”的社论比例下降一半,而“建交”主题社论的比例增加了4倍,“来访”主题社论的比例则增加了1倍。上述外交类社论主题比例的变化,说明“文革”期间中国的对外关系取得了很大进展。1972年尼克松访华,使中美关系朝着正常化的道路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此后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中国建立了正式外交关系,再加上和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建交,导致这个时期“建交”主题社论比例的大幅度增长。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的增多,外国领导人来访的数量也相应增加了,导致“来访”主题社论比例也上升了。与“建交”、“来访”主题社论比例增长相对应的是,有关“国际问题”社论的比例明显下降,说明这个时期中国虽然跟许多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但在处理国际关系时,采取了较低的姿态。对国际问题的评论,也改变了过去四面出击的方式,开始采取克制、务实的态度。

“改革开放”时期,有关“国际问题”的社论比例进一步下降,而“来访”和“出访”主题的社论比例继续增长,特别是“出访”主题社论的比例增长了近8倍。在改革开放前,“来访”主题社论比例要明显多于“出访”主题社论的比例,“建国初期”的“来访”主题社论比例是“出访”主题社论的近3倍,“文革十年”的“来访”主题社论比例是“出访”主题社论的8倍。改革开放后,“来访”和“出访”主题社论的比例接近了,说明中国领导人比以往更多地出访他国,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双边往来趋于平衡。中国专注于国内经济建设,对国际问题采取更为务实的态度,不轻易发表社论。

“深化改革”时期,《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数量是4个时期中最少的,仅36篇。这个时期,“来访”主题已经在外交类社论中消失。“出访”主题社论占这个时期全部外交类社论的52.8%。“建交”和“国际问题”主题社论的比例虽均为19.4%,但实际都仅为7篇。可见在这个时期,《人民日报》社论对外交问题关注较少,即使发表外交类社论,也主要是为中国领导人出访配发的。

四、《人民日报》社论中有关外交的意识形态观念史分析

根据第一章所述的关键词选择方法,选择《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频次较高、有关外交的意识形态关键词,根据相关性分成若干组,然后对每组关键词1950—2008年间频数分布的变化趋势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究有关外交的意识形态的变迁情况,以及这些变迁背后的原因。

1.“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与“霸权主义”

样本社论中“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与“霸权主义”出现的频数分布如图4-12。“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与“霸权主义”在《人民日报》社论中最早出现的时间不一。“帝国主义”在《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最早,出现的总次数也最多,达2 917次,“修正主义”在《人民日报》社论中晚于“帝国主义”、早于“霸权主义”出现,出现的总次数居其次,达394次,“霸权主义”出现最晚,出现的总次数也最少,仅103次。

图4-12“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与“霸权主义”的出现次数

“帝国主义”、“修正主义”与“霸权主义”在《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往往涉及中国对别国,特别是对实力强于中国的东西方大国的评价。从分期趋势看,1958年前,只有“帝国主义”一枝独秀。这个时期主流意识形态中的“帝国主义”一词主要是用来评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1958—1964年,中苏之间展开论战,中国共产党指责苏共是新的修正主义,“修正主义”于1958年开始进入《人民日报》社论。1958—1964年间,“修正主义”在样本社论中出现64次,但样本社论中“修正主义”出现次数的高峰并不在这个时段,“文革”初期的1966—1968年和文革后期的1974—1976年,反而是样本社论中“修正主义”出现次数最多且最密集的时期。这是因为毛泽东在中苏论战期间,深感国内也可能出现修正主义,1964年中苏论战即将结束,毛泽东的主要注意力从国际反修转移到国内防修。此后毛泽东对国内形势作了错误估计,认为主要领导层犯了修正主义错误,这也是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原因之一。所以在“文革”初期的主流意识形态中,“修正主义”是关注的重点。

“文革”中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有浓重的阶级斗争色彩的“帝国主义”一词在“文革”早期的样本社论中出现次数较多。1972年以后,“帝国主义”在样本社论中出现次数开始滑坡,1978年以后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1992年后基本消失。“霸权主义”从1972年开始进入样本社论中,1978年后出现次数也开始下降并维持在比较低的水平。1972年以后,“帝国主义”一词在主流意识形态中逐渐淡出,与此同时,“霸权主义”进入主流意识形态,跟1972年中美关系解冻后,中国跟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建交有关。“帝国主义”一词具有强烈的道德谴责意味,用“霸权主义”代替“帝国主义”至少可以在外交礼仪上委婉一些。1978年后,“修正主义”在样本社论中消失了,“帝国主义”与“霸权主义”在样本社论中出现的次数大幅减少。1991年苏联解体后,中国对俄罗斯已不用“霸权主义”。之后“霸权主义”主要在中美经济、政治、外交摩擦上升时,偶尔用来指称美国。这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放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在国际关系中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态度,不像过去那样以意识形态划线去指责别国了。因此“帝国主义”、“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此类意识形态话语在主流意识形态中式微。

2.“美国”与“美帝”

样本社论中“美国”与“美帝”出现的频数分布如图4-13。“美国”出现的总次数最多,达2 608次,“美帝”出现的总次数居其次,达2 608次。

图4-13“美国”与“美帝”的出现次数

从分期趋势看,1958年前,样本社论主要用“美国”来指称美利坚合众国,而使用“美帝”的次数相对较少。这是因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主要采取温和的外交政策。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4年的中印联合公报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此后直到1958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中国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因此1958年前,样本社论中“美国”出现次数远远多于“美帝”出现的次数。

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文革”前,中国扩大了与第三世界国家的联系,借此提高自己的国际地位。1958年到“文革”前这个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特点是从温和走向激烈,以意识形态划线来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因此这个时期样本社论中,有浓厚意识形态意味的“美帝”或“美帝国主义”在样本社论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增多,虽然略少于“美国”出现的次数,但两者的频数变化基本同步,说明两者的出现可能有相关性。

1968年,“美国”和“美帝”出现的次数突然降到低点,之后再没有恢复到1968年前的水平,这可能是因为1968年苏联入侵捷克,中美之间出现了和解迹象。11月2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宣布恢复与美国在华沙的大使级谈判。1972年后,“美帝”和“美国”在样本社论中出现的次数再次降到了低点,“美帝”更是在1982年后的《人民日报》社论中消失了。这说明中美关系正常化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对美国的谴责性话语明显减少了。改革开放后,中国放弃了以意识形态亲疏远近处理国际关系的错误政策,重申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准则,而且中国专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主流意识形态对国际问题很少置喙,因此样本社论中“美国”出现的次数也寥寥无几。

3.“苏联”、“苏修”与“俄罗斯”

样本社论中“苏联”、“苏修”与“俄罗斯”出现的频数分布如图4-14。“苏联”出现的总次数最多,达1 006次,“苏修”出现的总次数居其次,达129次,“俄罗斯”出现的次数最少,只23次。

从分期趋势看,1950—1960年,“苏联”在样本社论中出现的次数明显多于1960年后出现的总和。这是因为新中国成立后,直到1958年,中国采取向苏联“一边倒”的政策。1953—1957年,在苏联的支持下,中国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在这个时段内,“苏联”应该是主流意识形态的热门话语。

图4-14“苏联”、“苏修”与“俄罗斯”的出现次数

1958年后,中苏分歧开始公开化。1960年,苏联撤销了一切对华经济援助。在1958—1964年中苏论战期间,“苏修”一词开始在《人民日报》社论中出现。1964—1976年,“苏修”出现的次数与“苏联”出现的次数大致相当,而且两者的频数变化趋势也基本相似,说明两者的出现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文革”期间,反对苏联修正主义被引申到国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被认为是苏联修正主义在国内的反映。因此在“文革”期间,反对“苏修”或“苏联修正主义”仍是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话语。

1978年后,“苏修”在样本社论中消失了。这说明改革开放后,中国放弃了在意识形态层面对苏联的批判,采取了更为务实的对苏外交政策。1991年,苏联解体。1992年以后,“苏联”一词在样本社论中消失,代之出现的是“俄罗斯”。“俄罗斯”1992年开始在样本社论中出现以来,出现次数一直很少。这一方面跟改革开放后,《人民日报》外交类社论的数量大幅度减少有关,另一个方面,苏联解体后,世界从两极格局走向多极化,俄罗斯的国际地位已不如当年的苏联,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对俄罗斯关注的下降不足为怪。

【注释】

[1]范荣康、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上)》,《百年潮》2002年第7期。

[2]范荣康、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上)》,《百年潮》2002年第7期。

[3]《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年。

[4]《邓小平文选》(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

[5]《温家宝:解决目前社会问题需进行政治体制改革》[EB/OL],http://news.ifeng.com/mainland/special/2012 lianghui/detail_2012_03/14/13189100_0.shtml。

[6]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第八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