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M].陈越,译.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
阿尔都塞.关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AIE)的说明[J].美术馆,2008(总第十二期).
阿尔都塞.保卫马克思[M].顾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阿隆.知识分子的鸦片[M].吕一民,顾杭,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阿尔都塞.雷蒙·阿隆回忆录:五十年的政治思考[M].刘燕清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92.
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M].林骧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8.
埃尔斯特.理解马克思[M].何怀远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敖带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奥伊泽尔曼,李国海.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否定一切意识形态的意识形态[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01).
薄一波.《人民日报》的名称和报头的由来[J].新闻战线,1981(07).
贝尔.意识形态的终结:50年代政治观念衰微之考察[M].张国清,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贝戈蒂克安本·H.媒体垄断[M].吴靖,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
蔡曙山.论技术行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哈贝马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J].中国社会科学,2002(02).
曹毅哲.葛兰西的意识形态观——《实践哲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贡献[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5).
曹长盛,张捷,樊建新.苏联演变进程中的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常志斌.略析新时期新词语在报纸媒体中的传播[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陈杰,向晨晨.浅析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功能理论[J].国外理论动态,2008(08).
陈龙.媒介文化全球化与当代意识形态的涵化[J].国际新闻界,2002(05).
陈明,陈艳婷.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形态若干问题研究综述[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4).
陈邵桂.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社会政治心理文化的变迁[J].当代传播,2005(03).
陈喜贵.雷蒙·阿隆对意识形态的批判[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5).
陈晓明,周宏,孙强.意识形态建设理论的新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陈亚杰.当代中国意识形态的起源[M].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陈振明.评马尔库塞对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的批判[J].学习与探索,1991(04).
陈智.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意识形态论探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6(11).
池岩.在终结与重建之间:大众传媒的意识形态框架分析[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1(02).
崔保锋.国内学术界“政党意识形态”研究综述[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1(03).
崔萍.文化研究的“葛兰西转向”对大众媒介意识形态功能研究的影响[J].新闻界,2009(05).
村田忠禧.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看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J].中共党史研究,2002(03).
村田忠禧.张会才.通过对字词使用的计量分析研究中共党史——以政治报告为素材[J].中共党史研究,1999(04).
戴莉莉.刘少奇与人民日报——纪念刘少奇诞辰110周年[J].国际新闻界,2009(02).
戴维·麦克莱伦.马克思思想导论(第3版)[M].郑一明,陈贵喜,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戴维·麦克莱伦.意识形态[M].孔兆政,蒋龙翔,译.第二版.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1994.
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准则[M].狄玉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
迪尔凯姆.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渠东,汲喆,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
丁立群.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一种文化哲学阐释[J].哲学动态,2003(03).
范荣康.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上)[J].百年潮,2002(07).
范荣康.袁晞.社论串起来的历史(下)[J].百年潮,2002(08).
方珏.伊格尔顿意识形态理论探要[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8.
冯克利.阿隆与“意识形态的终结”[J].读书,1998(12).
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9.
福勒,谭晓梅,士琳.下一世纪的意识形态[J].现代外国哲学社会科学文摘,1996(10).
甘惜分.新闻学大辞典[G].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
葛兰西.实践哲学[M].徐崇温,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90.
葛兰西.狱中札记[M].曹雷雨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关中.意识形态和美国外交政策[M].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2005.
郭明飞.网络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郭文亮.加入WTO与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5.
郭文亮.杨菲蓉.当代国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哈贝马斯.作为“意识形态”的技术和科学[M].李黎,郭官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4.
韩立新.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韩振江.齐泽克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贺建军,谢嘉梁.意识形态:从特殊到总体再到知识社会学——兼论霍克海默对曼海姆意识形态概念的批判[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02).
赫伯特·马尔库塞.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刘继,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9.
赫尔曼,乔姆斯基.制造共识:大众传媒的政治经济学[M].邵红松,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侯惠勤.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虚假性之判断与当代意识形态之争论[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2).
侯惠勤.马克思恩格斯列宁论意识形态[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黄传新.构建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建设[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
黄岭峻.二战以后美国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综述[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6).
黄敏.隐喻与政治:《人民日报》元旦社论(1979—2004)隐喻框架之考察[J].修辞学习,2006(01).
黄秋林,吴本虎.政治隐喻的历时分析——基于《人民日报》(1978—2007)两会社论的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 (05).
黄帅.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对政治改革的路径选择——以《人民日报》词频研究为切入点[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1(03).
黄新华.当代意识形态研究:一个文献综述[J].政治学研究,2003(03).
黄莹.我国政治话语体裁中人际意义的变迁——基于《人民日报》元旦社论的个案研究[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02).
霍克海默,阿道尔诺.启蒙辩证法[M].渠敬东,曹卫东,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季广茂.意识形态[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江流.苏联剧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4.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中文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卡尔·马克思,弗里德里希·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姚仁权,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孔德.论实证精神[M].黄建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拉斯韦尔,哈罗德·D.政治学:谁得到什么?何时和如何得到?[M].杨昌裕,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拉斯韦尔,卡普兰.权力与社会:一项政治研究的框架[M].王菲易,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李路彬,赵万里.在结构中寻找自由——雷蒙·阿隆的社会学思想评析[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3).
李明.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李庄.李庄文集·回忆录编(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4.
里夫,赖斯,菲克.内容分析法——媒介信息量化研究技巧[M].嵇美云,译.第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廖沫沙等.忆邓拓[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0.
廖胜刚.新时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基本经验研究[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9.
刘昌伟,吴薇.中国新闻话语十年变迁——以《人民日报》2000年—2010年国庆社论为例[J].新闻世界,2011(03).
刘京.哈贝马斯“科学技术即意识形态”思想探源[J].求索,2006 (02).
刘九洲.对中国当代传媒话语的情景分析——以1950年至1977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关键词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05).
刘少杰.现代化、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研究——西方社会学意识形态研究的历史演化[J].江海学刊,2010(04).
刘少杰.意识形态层次类型的生成及其变迁[J].学术月刊,2011 (02).
刘少杰.意识形态的理论形式与感性形式[J].江苏社会科学,2010(05).
刘少杰.新形势下的社会意识形态转型[J].学习与探索,2009(05).
刘少杰.制度变迁中的意识形态分化与整合[J].江海学刊,2007 (01).
刘少杰.利益关系分化中的意识形态变迁[J].社会,2008(03).
刘少杰.现代化、后现代化与全球化的意识形态研究——西方社会学意识形态研究的历史演化[J].江海学刊,2010(04).
刘小彪.中共党代会报告30年的词汇变迁[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9,秋季卷(总第28期).
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鲁克俭.国外学者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系统化[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01).
鲁克俭.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内意识形态研究述评[J].理论前沿,2002(03).
陆晓文,吕乐.中国主流媒体的词语变化与社会变迁(1986—1995)[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
陆学艺.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变迁60年[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3).
罗钢,刘象愚.文化研究读本[G].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毛泽东.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毛泽东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
毛泽东.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3.
孟登迎.意识形态与主体建构[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孟昭庚.1966年《人民日报》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出笼记[J].文史月刊,2008(11).
牟正纯.关于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概念[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03).
穆欣.陈伯达到《人民日报》夺权前后[J].党史文汇,1995(03).
尼古拉·巴维雷兹.历史的见证:雷蒙·阿隆传[M].王文融,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聂立清.我国当代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牛菲.意识形态与谬误意识——曼海姆视域中意识形态概念的核心问题评述[J].哲学动态,2009(06).
潘知常.新意识形态与中国传媒——新世纪新闻传播研究的一个前沿课题[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6(04).
培根.新工具[M].许宝魖,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
彭如青,欧阳护华.元旦社论标题中的祈使句研究[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04).
钱江.《人民日报》成为中共中央机关报的来龙去脉[J].百年潮,2010(03).
钱江.吴冷西与“文化大革命”前夕的人民日报[J].党史文苑,2009(21).
钱江.范长江为什么离开《人民日报》[J].百年潮,2009(06).
让-皮埃尔·里乌,让-弗朗索瓦·西里内利主编.法国文化史[M].朱静,许光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人民日报报史编辑组.人民日报回忆录[G].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1988.
邵培仁,李梁.媒介即意识形态——论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控制思想[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
申小翠.全球主义批判与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1.
沈大伟.中国共产党:收缩与调适[M].吕增奎,王新颖,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斯·茨威格.一个古老的梦:伊拉斯谟传[M].姜瑞璋,廖綵胜,译.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宋惠昌.当代意识形态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唐正东.阿尔都塞:意识形态是一种永恒的但必须被超越的他者[J].浙江学刊,2004(06).
田科瑞.意识形态概念新探[J].理论与改革,2004(02).
田润锋.“技术统治的意识”:哈贝马斯的新意识形态论[J].求索,2008(02).
童世骏.意识形态新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瓦维林E.,福法诺夫B.,土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J].国外社会科学,1982(06).
王凤才.文化霸权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葛兰西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辨析[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03).
王绍臣.意识形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研究[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2.
王熙.大众传媒与意识形态的传播——以新自由主义对我国的影响为例[J].社会科学家,2007(01).
王晓升.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
王也扬.“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历史考察[J].炎黄春秋,2011(06).
王永贵.经济全球化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韦伯.经济与社会[M].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康乐,简惠美,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吴庚振,刘赞河.试论党报社论的改革——为纪念建党80周年而作[J].新闻与传播研究,2001(03).
吴恒.牢固树立当代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权威——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泛化”、“淡化”、“儒化”的思考[J].理论与改革,2011(05).
吴琦.意识形态与国家安全[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武莉娜.“光荣”——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指针——《人民日报》“光荣”一词浅析[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5).
西摩·马丁·李普塞特.政治人——政治的社会基础[M].张绍宗,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夏杏珍.1956年《人民日报》的改版[J].党史文汇,2011(05).
萧功秦.中国的大转型:从发展政治学看中国变革[M].2版.北京:新星出版社,2009.
徐彦伟.结构与询唤——阿尔都塞后期意识形态思想的文本学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09(11).
许新.超级大国的崩溃[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许志强.意识形态的终结?——对福山终结论的几点思考[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7(06).
阎志民.毛泽东的意识形态学说[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杨尔弘.媒体5年词语使用情况调查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4).
杨帆.新时期对列宁灌输理论的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 (28).
杨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意识形态[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杨立英,曾盛聪.全球化、网络化境遇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杨生平.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杨阳.意识形态:概念分歧的背后——兼论意识形态社会整合功能及其局限性[J].江苏社会科学,2000(02).
仰海峰.表象体系、主体幻觉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的职能——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探析[J].理论探讨,2010(01).
姚大志.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J].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2000(00).
姚大志.曼海姆与意识形态[J].哲学动态,1991(12).
叶晓璐.法兰克福学派的意识形态批判及其存在论视域[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殷晓蓉.国际互联网的发展对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及其对策[J].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2001(01).
尹保云.“虚假的意识”与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概念[J].学术界,2000(06).
尹保云.威权主义的历史意义[J].炎黄春秋,2012(5).
于文秀.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及其当代影响[J].国外社会科学,2009(01).
俞吾金.曼海姆与霍克海默关于新意识形态概念的论战[J].学术月刊,1992(06).
俞吾金.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新探[J].江西社会科学,2004 (03).
俞吾金.意识形态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
郁建兴.意识形态:一种政治分析——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新论稿[J].东南学术,2002(03).
约翰·B·汤普森.意识形态与现代文化[M].高铦,文涓,高戈,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5.
张国清.丹尼尔·贝尔和西方意识形态的终结[J].江海学刊,2001(02).
张红雨.“伟大”——时代变化的风向标——以《人民日报》使用“伟大”一词调查为例[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09(04).
张小劲,李春峰.“民主”话语的意义变迁:以中国共产党代表大会政治报告为文本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10,春季卷(总第30期).
张秀琴.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理论[J].现代哲学,2002(02).
张秀琴.列宁与葛兰西意识形态论比较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9(03).
张秀琴.物化、总体性与阶级意识——卢卡奇意识形态理论研究[J].社会科学论坛,2005(07).
张秀琴.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研究——以卢卡奇、葛兰西和柯尔施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08(12).
张秀琴.“异化”批判及其问题:卢卡奇与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2005 (03).
张秀琴.马克思与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比较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
张秀琴.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张秀琴.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当代阐释[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
张绪山.论孔子的复活[J].炎黄春秋,2011(09).
张衍前.网络时代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9.
张一兵.意识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学术研究,2002(12).
——.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与拉康[J].学习与探索,2002 (04).
——.意识形态:永存的想象之境——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评析[J].学术研究,2002(12).
张志洲.英国工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变迁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赵德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转型研究:基于私营企业主兴起的视域[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赵颖,刘少杰.生活场域中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差异[M].2008.
赵永华,赖华榕.党报话语里的“公信力”建构——基于人民日报社论、言论数据库(2002—2009)的内容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0(07).
郑文吉,赵莉,尹海燕,等.《德意志意识形态》与MEGA文献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郑永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发展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周宏.理解与批判——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文本学研究[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3.
周琪.意识形态与美国外交[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周昕.对《人民日报》元旦社论叙事方式流变的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8).
周新城,关雪凌.苏联东欧国家的演变及其历史教训[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
朱兆中.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纵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祝克懿.“文革”元旦社论话语的逻辑语义分析[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