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革新带来媒介形态变化
美国社会学家M.L.德弗勒等将人类传播的发展总结为5个阶段:“信号时代、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和大众传播时代”。传播技术不断发展和革新,使得人类的传播活动发生了根本性变革,推进了人类传播活动由简单走向复杂、低级走向高级的演变过程。“新闻传播依赖并仰仗于一定的技术手段,传播技术的革命对新闻传播的影响几乎是全方位的。”[15]
技术革新首先带来了媒介形态的变化。1964年,加拿大著名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出了“媒介即讯息”的观点。他指出,所谓“媒介即讯息”,指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6]有了造纸术、印刷术、无线电和计算机技术的发明,才有报纸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传播活动的出现。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媒介形态占据主流,人类传播史其实就是一部传播媒介形态变化发展的历史。
(二)技术革新带来新闻报道方式的演变
回顾新闻传播的历史,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都深刻影响着新闻报道本身,影响着信息传递和处理的方式。不断进步的技术带来了越来越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方式。从技术上讲,造纸术和印刷术是新闻报道的摇篮。纸张和印刷术的发明,信息传播从点扩散到面,孕育滋生了新闻事业的原始形态,这个时期的新闻报道往往以史传、散文为范本,注重叙事的完整性和情节性,经常采用夹叙夹议的写作手法,带有浓厚的文学创作色彩。随着电报的发明,电报技术在新闻领域中被迅速、广泛地运用,出现了导语和“倒金字塔式”报道方式,报社也开始普遍采用电报来传递新闻,通讯社也随之发展壮大。电子媒介的出现,极大地刺激了“视觉化”报道趋势和深度报道的盛行。网络媒介更是将多媒体和网络直播竞相呈现。
此外,由于互联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和飞速发展,深刻影响新闻产生突破传统,新闻报道的主体、传播结构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在新闻传播日新月异的变革背景下,信息传播由传统的点到面变成了点到面、面到面,新闻报道走向了“传”和“受”一体化,“人人都是记者”,参与式的新闻报道方式出现,社会进入多元话语时代。普通公民获得了从未有过的参与新闻传播的能力,借助即时通讯工具、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新传播平台,将自己所见所闻以新闻形式公告发布,并迅速传播到大众的视野。在全世界范围内,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士打破专业壁垒,资源大交错,众多“草根记者”参与的重大突发事件报道,已经产生了全球性的轰动效应,如美国“9·11”事件、东南亚海啸、英国伦敦地铁爆炸案以及中国的汶川大地震、“7·23”动车事故,等等,关于这些突发事件中第一时间的现场新闻报道,都来自“草根记者”利用新媒体平台首发,并且时效性远超职业新闻机构的相关报道。
(三)传播技术与平衡报道“正相关”
传播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技术革新深刻影响媒介平衡报道的实现,信息传播与传播技术的演进是同步的,传播技术对于新闻平衡呈现正向影响关系,技术革新使得新闻传播的平衡性增强和扩大,呈“正相关”的关系。但是,传播技术只是影响平衡报道的外部因素,为新闻平衡报道提供一种可能,并不是决定因素。“媒介技术或工具本身是中性的”,[17]技术本身并不能造成新闻传播的平衡或失衡,关键在于运用和控制传播技术的人。因此,在平衡报道的实现中,传播技术决定论的倾向是绝对错误的,不能无限地夸大技术的作用。传播技术虽然与平衡报道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并不能决定新闻传播的平衡与否,只能为平衡报道提供一种可能实现的平台或渠道。
传播技术对于新闻传播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但却是一把“双刃剑”。虽然从手段、形式、效果等方面加大平衡报道实现的可能,也对平衡报道产生了种种干扰或限制效应。互联网传播技术高度运用,但人类传播没有根本性地改变新闻实践的失衡现象,甚至在某些地区和领域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可见,媒介的失衡报道与传播技术的高低强弱没有关联,新媒介的传播技术在实践平衡报道过程中也有自身的局限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