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一传媒丛书”总序
何 伟
作为传媒人,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很幸运。
这是一个大传媒时代、大数据时代、大变革时代。传媒业作为核心层的文化产业,已经提升为国家的支柱性产业。进入21世纪以来,我们一起见证了新闻、媒介、传播的飞速发展,仿佛一瞬间,我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就从原先相对单一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扩展到了现在多元互动的网站、微博、微信、手机报、iPad客户端等等,信息铺天盖地,广告无孔不入,大有“山川自相映发,使人应接不暇”之感。
同样,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作为全国首批39家党报集团之一,这十余年间,也完成了从报社到报业集团再到新闻出版集团的“三级跳”。我们在新闻宣传、产业发展、队伍建设和品牌培育方面取得了些许业绩,中国新闻奖一等奖已获三连冠,作为一家三线城市的报业集团,综合实力已位居全国第14位,销售收入和净资产双双迈上10亿元台阶,为全国传媒产业链最长的党报集团之一。今天,信心满满的宁报人正践行从新闻出版集团向文化传媒集团的新跨越。
然而,作为报人,我们也很“不幸”——赶上了全球报业的衰退和新媒体的崛起。
现在,关于报纸“寒冬论”的争议早已歇息,代之而起的是衰退的速度究竟是快还是慢。纵观媒体进化史,媒介形态始终在变,此消彼长。从甲骨文上的占卜铭文,到埃及的草纸羊皮纸,再到古登堡的印刷术,电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电报和活字印刷已经消失,为何报纸就长生不老?要正视现实。实际上,无论美国还是中国报纸的衰退都比我们想象的要快。报业经历三次危机。如果说业内对2005年的消亡论、2008年的寒冬论还有异议,那么这次始于2012年的下行论,基本已成共识。解决问题的前提是承认问题的存在。传统媒体不是进入冬季,而是进入下行区。报业不是面临寒冬的问题,因为这意味还会有春天。报业没有春天了,除非转型升级。我们要勇于直面问题,而非一厢情愿式的眷恋。
我们清楚:淘汰我们的,不是行业对手,而是我们无所作为,束手待毙,明天的地位取决于今天的作为;传统媒体的掘墓人,不是新媒体,而是受众客户流失,留住客户就是留住了饭碗;消亡的不是报,是纸这种介质。稿纸消失了,稿件更多了;消亡的不是阅读,而是纸书。
转型的风往哪个方向吹。报业求生,选择有二,一是延年益寿,靠壁垒,吃补药,如政府补贴。维持垄断搞报道、发行和广告,大家死,我死得晚;其二是化蝶转世,即转型升级。这是一条积极的求生策略。大家已经认识到不转型是等死。早转早受益,晚转晚受益,不转没生路。有一个活生生的样本,柯达是1975年的时候第一个在世界上研究出数码相机,但是柯达为了避免自己给自己带来竞争,而把数码照相机的研发束之高阁。最后,别人把数码相机给弄出来,超越它,它仍然没有及时回头,最终只好宣告破产。另一个反例是生产莱卡的公司,与Panasonic连体合作,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数码功能。莱卡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挽救了传统相机。
转型升级是我们的唯一生路,必由之路。自从互联网诞生,传统媒体就开始了转型升级。问题是往哪里转,难在怎么转。检讨这些年来转型的努力,结果是三多三少:想法多,办法少;喊得多,干得少;教训多,成功少。目前,全国2 000多家报社,真正转型成功的寥寥无几。
今回首,在传统媒体转型升级的新长征征途上,布满陷阱和雷区,动力不足,目标不清,路线不明,转型升级的新长征路上布满大量先烈的尸体。作为以平面媒体为主的报业集团,我们困惑,我们焦灼,我们求索。
我们曾以为,不管你财力厚薄,谁先开发出新的阅读器,谁就抢占了新媒体的阵地。结果发现,新技术开发是大公司、电信商的专利,既缺资金又缺机制的地方党报只有陪练的份。
我们曾以为,报业下滑的推手是电脑互联网,网络就是报纸的掘墓人。结果发现,客户流失才是报纸的致命点。只要手中有客户,我们不怕新媒体。只要手中有客户,我们就是新媒体。
我们曾以为,报网融合,只要把业务流程重新调整就可以了,结果发现,还涉及体制、文化等深层次的融合。
我们曾以为,新媒体可以拯救报业,然而,十年办网,盈利依然渺茫,我们依然在艰难探索的路上。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解决问题的方法,正如我的故乡先贤王阳明先生所倡导的,是“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当下传媒发展瞬息万变,我们只能在实践中思考,在探索中前行,在创新中谋发展。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推出了这套“天一传媒丛书”,应该是回应时代的召唤。丛书规划每年推出若干由宁报集团新闻业务骨干撰写的学术论著或论文集,内容将涵盖传媒内容生产、媒介经营管理和人才队伍诸多方面,旨在将我们对传媒实践的思考提升至理论层面,并对传媒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方向性的观察和建议。
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将进一步鼓励传媒实践创新。近年来,我们注重提炼新闻事件中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倾力打造重大主题报道精品,由此体现党报集团的主流价值诉求和权威影响力。我们以自己独特的报道思路和报道手法,挖掘一个个既符合时代精神又能体现城市特色的人物典型,在彰显媒体人文关怀的同时,形成了典型报道的“平民化”新风格。我们创新评论与新闻联动机制,实现了评论文章深刻性与时效性的进一步统一、新闻价值的进一步提升、报纸引导舆论功能的进一步增强。我们对全媒体实践的探索也有斩获,通过打造“网上读者圈”进一步延伸、扩大报纸影响力,创造了一批数字化时代的新闻精品。我们认真总结党报集团拓展传媒产业链的经验,通过孜孜以求的实践探索文化传媒产业的发展方向。
通过这套丛书,我们将进一步倡导大兴学习研究之风。近年来,宁报集团相继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成立了新闻研究所,经宁波市社科院批准建立了宁波市传媒研究基地,并经国家人社部批准设立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三大科研平台在新闻理论与实践、媒介经济、数字报业、新媒体发展等方向展开研究,每年都有一批重要的理论成果问世,有力推动了报业集团新闻从业人员理论思维能力的整体提高。
书藏古今,港通天下。我们所在的宁波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城内有一个以藏书闻名天下的天一阁。作为亚洲现存最古老的私家藏书楼,天一阁浓缩了历代宁波人坚韧执著的文化追求;而当代宁波人仍然在传承弘扬这种优秀精神,“天一”如今已成为宁波的城市符号和文化标签。身为宁波的传媒人,我们推出这套冠名“天一”的传媒丛书,就是想表达我们秉持学统、努力推动现代传媒文化发展的一种积极的姿态。与此同时,我们理解“天一”之中还蕴含有“天下同行同理想”的寓意,希望这套丛书能成为全国传媒业同行相互交流的一个良好平台。
本丛书由宁波日报报业集团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合作推出。丛书所收的一系列论著、论文不仅来自宁报集团新闻从业人员的大量实践经验总结,还有宏观视野下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共同研究的不少学术课题成果;这些研究成果既深深扎根于实践,又对理论构建进行探索创新,力图接近国内新闻学术研究的前沿。在此,我们特别感谢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报业集团新闻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大力支持,还要感谢复旦大学出版社对出版丛书的支持。
这些年在新老媒体的激烈竞争中,我们意识到了传统报业在新媒体兴起的时代潮流面前,唯有转换机制、转型升级才有出路。以往机关化、宣传式、单一盈利模式的我们,只有真正树立用户至上的理念,强化市场意识和服务意识,在采编和经营上都更加贴近受众的需求,才会重新获得读者的欢迎;只有真正推行企业化管理,拓展多元化经营,实施品牌化战略,才能迈向一流的文化传媒集团。这些是本丛书的基本观点。当然,丛书中的许多论述还行不远、知不足,需要更多地汲取养分,我们欢迎同行专家多多评点探讨,让我们有进一步充实完善的机会。丛书中也难免有文字疏漏或错误之处,恳请大家谅解并指正。
总之,我们要跟着时代的脚步走,跟着客户的需求走。作为传媒人,我们始终梦想依旧。传媒在路上,让我们一道知行并重,且行且知。
是为序。
2014年1月于宁波水岸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