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个句法成分与另一个成分在语义上相联系的情况。例如:
(1)他们圆圆地排了一个圈。
(2)老张笑眯眯地跟在我后面。
其中的“圆圆地”“笑眯眯地”在句法上虽然都是状语,但在语义上分别与“圈”和“老张”相联系,这时我们就说“圆圆地”在语义上指向“圈”,“笑眯眯地”在语义上指向“老张”。
语义指向是从语义的角度来说的,因而某成分与其所指向的另一成分在句法上未必就存在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如上述两例中的“圆圆地”和“笑眯眯地”,“圆圆地”修饰的是“排了一个圈”,而不是单个的“圈”,“笑眯眯地”修饰的是“跟在我后面”,而不是“老张”。当然,有些情况下句法成分之间的关系与语义指向之间是一致的,如“他狠狠地掴了她一巴掌”中,“狠狠地”在句法上修饰“掴”,在语义上也和它相联系。
从句法成分来看,哪些成分存在语义指向问题呢?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除上述状语具有语义指向问题以外,补语和定语也都存在语义指向问题。例如:
(3)他喝醉了酒。
(4)他喝好了酒就睡觉去了。
(5)他喝光了酒就睡觉去了。
(6)这是新教师宿舍。
语义指向,根据所指方向的不同,有前指和后指的不同。顾名思义,某成分在语义上指向其前面的某个成分时叫“前指”,指向其后面的某成分时叫“后指”。如上文的“笑眯眯”是前指,“圆圆”是后指。
有时,某一句法成分在语义上可能有不同的语义指向,这样就产生了歧义。如上述例(6),“新”既可以指向“教师”又可以指向“宿舍”。指向前者时就是“新教师”,宿舍未必是新的;指向后者时,就是“新宿舍”,宿舍是新的,教师未必是新来的。再如:
(7)他们三个人就抬了500斤。(“就”既可指向“他们三个人”又可指向“500”)
运用语义指向除了可以解释部分歧义现象以外,还可以解释其他语法现象,如:
(8)他把衣服撕破了。
(9)三天馒头就把他吃腻了。
这两句的行为主体都是“他”(施事),“衣服”和“馒头”都是受事。为什么“把”的宾语一个是受事,一个是施事呢?这就跟补语的语义指向有关:“把”的宾语总是补语所指向的成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