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别人告诉你“我昨天晚上看的电影棒极了!”时,你会立即从他的话中推断出“‘我’昨天晚上看了一部电影”,而实际上他并没有直接告诉你说“我昨天晚上看了一部电影。”那么,“我昨天晚上看了一部电影”这一意义是怎么来的呢?这是“预设”(presupposition)的作用。
预设这一概念最早由近代逻辑的奠基人之一、德国哲学家弗雷格(G.Frege)于1892年提出来的,但直到1950年才开始引起人们注意。预设起初是哲学上的概念,语言学界使用这一概念还是近几十年的事。语言学家对预设的关注是从他们对语义关系的研究开始的。从上例可以看出,预设显然与意义有关。但问题是,语义学固然研究意义,不过语用学也研究意义,预设到底属于语义学研究范畴还是语用学研究范畴?这一问题学术界至今没有一致的意见。
预设,至今还没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定义。简单地说就是,说话人在传递某种信息时,认为听话人对某些信息已经了解,以此为前提向听话人传递新的信息。这种被说话人作为已知的信息,就是说话人的预设。例如:
(1)A他弟弟出国去了。
B他有一个弟弟。
(2)A湖边的树长得郁郁葱葱的。
B湖边有树。
上述例子,B句都是A句的预设。说话人在说A句时把B句当作已知信息,以此为前提向听话人传递新的信息“出国去了”“长得郁郁葱葱的”。下面看两个英语的例子(其中,B句是A句的预设):
(3)A Her husband is a fool.(她丈夫是个傻瓜。)
B She has a husband.(她有丈夫。)
(4)A I don't regret leaving London.(我并不为离开伦敦而感到后悔。)
B I left London.(我离开了伦敦。)
上面所举的例子都是陈述句。疑问句有没有预设呢?请看例子:
(5)A你什么时候上大学的?
B你上了大学。
(6)A这本书他在哪儿买的?
B他买了这本书。
(7)A你为什么要打孩子?
B你打了孩子。
例(5—7)A句都是问句,它们也有预设(B句)。这些问句都是特殊问句。再看看一般问句是否存在预设。例如:
(8)你打孩子了吗?
(9)你买了那种劣质鞋吗?(
凭语感我们知道,例(8)并没有“你打孩子”的预设;例(9)则不然,它有预设:“那种鞋是劣质的”。
正因为预设是以说话人对听话人已有信息的判断为前提,所以,如果说话人错误地估计了听话人对信息的了解,就有可能使听话人惊讶:
(10)A:你帮我顶一下班,好吗?
B:干什么去呀?
A:我妹妹来了,我得去车站接她。
B:怎么,你妹妹来了?我怎么从来没听说你有妹妹啊。
例(10)中,A在说“我妹妹来了”的时候,他把“我有妹妹”作了预设。B之所以吃惊,是因为B不知道A有妹妹。
再看看下面的例子:
(11)A:昨天我买了一本词典。
B:昨天我买了东西。
(12)A:他和妻子在跳舞。
B:他和一个女人在跳舞。
从例(11、12)的A句,我们可以推出B句的意义;那么,B句是不是A句的预设呢?不是的。A句和B句之间这样的语义关系叫“蕴含”(entailment)。我们能从A句推出B句的意义,就说A句蕴含B句。蕴含和预设有什么不同呢?或者说,怎样判断两个句子之间是蕴含关系还是预设关系呢?我们不妨加否定词“不/没有”看看。分别以例(1)和例(11)为例:
(1')他弟弟没有出国。
(11')昨天我没买词典。
从(1'),我们仍然可以推断出“他有弟弟”;但从(11'),我们不能必然地推出“昨天我买了东西”。反过来看,如果“他没有弟弟”,说“他弟弟出国了”,必定是假的;但如果“昨天我没买东西”,说“昨天我没买词典”,必定是真的。可见,否定不影响预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