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趣是人对事物的特殊认识倾向,倾向指的是认识过程的指向与趋向。这种认识倾向的特殊性,使认识的主体总是带有满意的情绪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主动积极地去认识事物。
有兴趣就会对科学创造特别注意和迷恋对科学创造感兴趣的人,在谈话中常常把话题转到这方面来,所谓三句话不离本行。科技工作者对科学创造有兴趣,就会使他们向往科学创造,热心科学创造,并且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伴随着愉快的情感。达尔文说:“热衷于一切我所认为有趣的事物,并且以了解任何问题与事件为极大的满足。”卢瑟福说:“我认为没有比在几乎是未勘探的原子核世界里的漫游更令人神往了。”
丁肇中教授经常在实验室连续几天夜地工作。有人问他苦不苦,他总是这样回答:“一点儿也不苦,正相反,我觉得很快活,因为我有兴趣,我急于要探索物质世界的秘密。任何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是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有没有兴趣。”丁肇中教授的话说明了兴趣在科学创造中的作用。
兴趣是在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陈景润在高中学习时,他的老师讲哥德巴赫猜想故事说:“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是皇冠出的明珠。”这番话使陈景润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愿望,使他产生了对数学的浓厚兴趣。
一、兴趣广度在创造中的作用
兴趣的广度指的是兴趣范围的大小。有人兴趣广泛,有人兴趣狭窄。兴趣广泛在科学创造中有重要作用。科技兴趣广泛,使人眼界开阔,能够获得广博的知识和广泛的创造信息,促使联想丰富,思维活跃,想象广泛,为科学创造的成功提供了重要的心理条件。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更加需要通才。通才的心理特点就是兴趣广泛,具有广泛的知识、丰富的经验与思维的广阔性,有可能在几个科技领域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可能在社会实践提出的问题方面有所建树,能广泛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著名科学家张衡、祖冲之、沈括、李时珍、郭沫若、陶孟和、竺可桢等在科学创造上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他们在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竺可桢在气象、地学、天文学、生物学、自然资源考察、科学史等方面都有重大成就。
外国的科学家当中,如牛顿、罗蒙诺索夫、爱因斯坦、维纳、西蒙等都有广泛的科学兴趣,在诸多领域做出了贡献。如美国著名科学家西蒙兴趣广泛,这使他能够在经济学、心理学、计算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都有所创造,有所发明,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奖、心理学卓越贡献奖等。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其重要特点之一是高度的综合性,因此,它要求科技工作者有广泛的兴趣。科技工作者,特别是青年科技工作者要从多方面培养自己的学术兴趣,以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创造需要。
二、兴趣中心在创造中的作用
兴趣中心指的是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要有一个中心兴趣,即对某一方面的兴趣要专、要深。
科技工作者对某一方面有较深的兴趣,促使他对某方面知识的热烈追求,深入地探索,获得某方面的精深知识,发展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兴趣深度能够促使思维深度的发展,促进创造性想象强度的发展,为在某一方面做出创造性高水平的成果提供了新的条件。
古今中外,很多杰出科学家既有广泛的兴趣,又有中心兴趣,不仅使他们成为通才,在科学上做出多方面的贡献,而且也使他们成为专才,在某个科技领域做出杰出的贡献。
我国汉代杰出科学家张衡有着广泛的兴趣,使他能在天文学、地理学、数学、机械学、文学、绘画等方面都有独特的贡献。他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是东汉六大画家之一,成为一代宗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整修了张衡的墓,并在墓前立碑,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郭沫若在碑上题词:“如此全面发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已属罕见。”但是张衡的中心兴趣乃是天文学和地震学,他发明了水运浑天仪和地动仪,著有《灵宪》和《浑天仪图注》。
我国古代伟大科学家祖冲之对数学、天文、立法、哲学、文学和音乐都有着广泛的兴趣,但他的中心兴趣是数学,使他在数学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李时珍对史学、文学、生物学等都有广泛的兴趣,但他的中心兴趣是生物学。他的名著《本草纲目》在中国和世界的科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现代科学家竺可桢兴趣广泛,但他的中心兴趣是气象学。他是我国近代气象学的奠基人,对中国气候及气候变迁的研究有着重大贡献。
兴趣广泛并不意味着样样通。不少科技工作者都把广泛的兴趣与中心兴趣相结合,使他们不仅在科学创造方面有着多方面的成绩,而且在某一领域的研究也有突出的贡献。
三、兴趣稳定性在创造中的作用
兴趣稳定性指的是兴趣持续的时间。科技工作者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兴趣的稳定性。兴趣变幻无常的人很难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科学创造做出重大贡献的创造者,共同的心理特征之一是他们对科学创造的兴趣的稳定性。
达尔文说:“我一生的主要乐趣和唯一职业就是科学工作。”居里夫人说“我的生活是不能离开实验室的。”从事科学创造的人,科学必须是他生活的核心,是他生活的主旋律,是他生活的灵魂。兴趣稳定,才能做出重要的创造贡献。
科学创造往往成为科学家的终生兴趣。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康、苏步青、陈景润,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钱三强、周培源,著名力学家钱学森,著名化学家杨石光、蒋明谦、王应睐,著名生物学家蔡翘、张锡均、张香桐,著名生物物理学家贝时璋,著名医学家林巧稚,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著名心理学家潘菽,科学创造成为他们终生的兴趣。因此,他们在晚年尽管疾病缠身,但仍然孜孜不倦地从事科学研究,并且取得了重要的科研成果,再创辉煌。例如,杨钟健在1976年曾经以《八十不老》为题写了“年近八旬尚丹心,欲与同辈共登攀”的诗来勉励自己、鞭策自己,说明他对科学创造的兴趣仍不减当年。他不顾年迈体弱,一直带病坚持工作,写出了有关新疆三叠纪爬行类化石和云南、四川新发现的原始哺乳类和鼠龙类化石方面的一系列的论著。直到生命的垂危时刻,他仍关心着我国古生物学的发展。
四、兴趣效能在创造中的作用
兴趣的效能指的是兴趣对人的实践活动的作用。推动科技工作者勇于探索、坚持不懈、为实现创造目标而奋斗,是兴趣效能的表现。
有的人的兴趣只停留在期望和等待状态,不做实际的探索,这种兴趣缺乏推动力量,对创造成功不起实际的作用。
兴趣广度、兴趣深度、兴趣稳定性对科学创造的实际效应与作用大小是最后通过兴趣效能体现出来的。科技工作者有意识地重视兴趣效能的发挥,就能提高他们创造的效应。
我国著名科学家高士其是发挥兴趣效能的典范。1928年,他因实验的意外,不幸身染脑炎。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不久,他的病情日趋恶化,说话、行动都十分困难,不能持笔写作,从此以后,写作都由他口述,别人代笔。在这样异常困难的条件下,由于他对科学的无限热爱很快就写出了《天的进行曲》等著作。1978年他还出版了《你们知道我是谁》的诗文选。在这个时期,仅仅几个月,他为全国报刊写了近40篇文章和很多诗歌。
创造者既要有广泛的兴趣,又要有中心兴趣,并能保持兴趣的稳定性和发挥兴趣的效能,这是创造者成功的良好的兴趣特点。
一切立志为国家科学技术现代化、为中华民族振兴而献身的科技工作者,都要努力培养良好的兴趣特点,为我国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腾飞做出应用的创造性贡献。
(《创造学及其应用》,1998年5月第1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