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时期国家经济繁荣,为佛教和佛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而王朝政权的大力支持,又为佛教和佛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曾说,佛教教义讲“慈悲为主”,这有利于“膏润群生”;讲“因果报应”,可以教人“积善”。因此,他在执政期间,对佛教给予大力支持。女皇武则天为了篡权,曾授意沙门怀义、法明编造了一部《大云经》,经中有两句偈语:“佛授月光天子常寿女,说当于支那国作女主。”武则天心领神会,并对佛教大加褒奖。后来的唐玄宗、唐肃宗、唐代宗甚至在宫廷内设“道场”,纷纷拜倒在佛门脚下。这一切都为佛教的迅速传播、佛学研究的空前繁荣提供了有利条件。
佛学讲求心、性、虚、空、苦、集、灭、谛,其中充斥了大量关于人的德性、品行、境界等方面的哲理思想,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哲学的宝库。例如:
1.惠能的内心修炼论。修齐治平、内圣外王,是中国传统哲学追求的最高道德境界,也是历代文人的最高政治诉求,它主张通过道德教化来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就个人而言,传统哲学主张心志安定,潜心研习,不要为外在的引诱和利害所迷惑。史载,惠能至广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师讲解《涅槃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2.惠能的众生平等论。惠能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能成佛,在佛面前人人平等。他在第一次见禅宗五祖弘忍时,就提出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的佛性平等思想。他认为,虽然人的长相不同,但佛性一样,在佛面前人人平等。为了进一步说明这种佛性平等思想,惠能打了这样一个比方,佛性对于众生就像雨水滋润万物一样,一无遗漏,机遇均等。所谓“愚人智人,佛性本无差别”。
3.因果报应、六道轮回论。佛教主张,行善则得善报,行恶则得恶报。而得到了善恶果报的众生,又会在新的生命活动中造作新的身、语、意业,招致新的果报,故使凡未解脱的一切众生,都会在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道、饿鬼道、地狱道中循环往复,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六道轮回。佛教主张的六道轮回论,非常重视事物因与果的联系,强调事物凡因必有果,凡果必有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