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中国,“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源远流长,弥漫于全社会。在中国古代思想家看来,天与人、天道与人道、天性与人性是相类相通的,因而可以达到统一。这种思想观念熔铸了中国文化中的艺术精神。西方文学以戏曲和小说为主,侧重于人生的具体描写,无论是浪漫派、写实派都一样。而中国古代文学则以诗歌和散文为中心,不喜做人生的具体描写,他们只是些轻灵的抒情小品,平澹宁静。中国古代文学中,发展得最为成熟的样式是“抒情言志”的诗歌,而叙事文学则相应地不发达。这一事实正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主要的性质是抒情。抒情性质使中国古代文学总体上出诗的光辉,即使是叙事文学也不例外。例如《史记》就因洋溢着司马迁的悲愤情感而被鲁迅誉为“无韵之《离骚》”。
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性使之在写作手法上不重写实而重写意。所谓写意,是国画中的一种创作方法,即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它所追求的艺术境界不是真实而是空灵,不是形似而是神似。中国古代文论所讲的“神韵”、“意境”,正与中国书画艺术中的“传神”、“写意”相通。古典诗词中情景交融的境界正是传神写意在诗歌领域的表现。成功的古典诗词,圆融浑成,无始无终,无涯无际,超乎时空的存在。由于不拘人称且省略主语,任何读者都恍然有置身其间,躬逢其事之感。正因如此,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是普遍而又永恒的。传神写意的手法也同样应用于古典小说的创作中。中国的古典小说有白描的传统,即用最简约的笔墨,不加任何烘托,勾画出人物栩栩如生的情貌来。这种传神写意的笔法与西方小说中常作细致的环境、肖像描写和人物心理分析有极大的不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