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绘画艺术的发展
中国传统绘画称“中国画”或“国画”。中国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枝奇葩,是中华民族的国粹。它是以毛笔、墨、绢纸为主要工具、以点线结构为主要表现手段的造型艺术。从题材内容上分,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有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三大类。与西方绘画不同之处是中国绘画更注重主体精神的表现,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中国绘画的源头可以回溯到六千多年前的原始彩陶和公元前两千年的青铜纹饰,它们确立了中国绘画从整体着眼,以线为主,平面构图的基本原则。战国帛画反映出早期中国绘画水平。汉代画风兴盛,设有画官,帛画更为成熟,而壁画尤为发达,画像石、画像砖具有满、实、多、动的风神,画面丰实,线条飞扬,造型生动,色彩鲜明。三国鼎立时战乱频繁,但绘画艺术仍有若干的发展,如画家曹不兴,他是中国第一个佛像画家,对后世佛教画影响很大,只是他的画迹很少流传。
魏晋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流传,佛教艺术也大大兴盛起来,石窟壁画无论规模和成就,都超过以前,其中以敦煌莫高窟(千佛洞)最为著名。另外随着绘画艺术的发展,上层社会的士大夫阶层也开始进入美术创造队伍,出现了一批著名画家,如“以形写神”的人物画代表画家顾恺之,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如使人“澄怀味象”的山水画的代表画家宗炳、王微;同时,画史论著时有问世,齐梁之间的画家谢赫在所著《古画品录》中提出评价绘画的标准为“六法”,将表现人物精神状态的“气韵生动”列为首位,是对汉以来绘画创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为后世绘画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是中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隋代绘画的主流仍是宗教画和人物画,但其精细的程度已远远超过魏晋南北朝时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灿烂的时代,反映在绘画上同样如此,它超过了以前各代,并影响到东方各国。宗教画(主要仍为佛教画)的发达堪称“空前绝后”,其中尤以敦煌壁画成就巨大,其用线着色,十分有气势和意趣,佛像中既寄托了对现实生活的要求,更显示了画工们的艺术才智和创造力。人物画在唐代也臻于顶峰,“画圣”吴道子长于宗教画,“吴带当风”“吴装”“吴家样”都是誉其画作的。另一名画家阎立本留下的传世名作有《步辇图》和《历代帝王图》。山水画在隋唐继魏晋以后发展成为独立的画科,并在唐代得到进一步发展,代表人物有李思训等。
宋辽金时期,中国绘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宋在开国之初,就设立了翰林国画院,并用科举的办法将许多著名的画家罗致于画院内,形成了精细谨严、注重法度的院体画风,构成了宋代绘画的鲜明特色。同时宋代的人物、山水、花鸟画也随院体画一同前进,人物画发展了白描和减笔的表现形式,出现了李公麟、梁楷、米芾等著名画家。风俗画则高度反映社会生活之现状,北宋末年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风俗画之杰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在花鸟画方面,出现了以梅、兰、竹、菊为描写内容的“四君子画”,它标志着写意花鸟画的崛起,代表画家有苏轼、文同、赵孟坚、杨无咎等。
元代文人以画寄托情志成为风尚,给元代绘画带来了以文人画为主流的重要转折。元初以赵孟頫、高克恭(回族)等为代表的士大夫画家,主张以书法笔意入画,因此开出重气韵、轻格律,注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气。元代中晚期反映消极避世思想的隐逸山水和象征清高坚贞人格精神的梅、兰、竹、菊、松、石等题材,广为流行。文人山水画的典范风格至此形成。
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后期,文化虽然趋于保守,但绘画领域却出现许多富有特色的流派与个性强烈的画家,流派纷呈,各领风骚。明初崇尚宋代画风的画家遍于宫廷,明代中期文人画重新复兴于苏州,后期士大夫文人画更是向独抒性灵发展,以画为乐、以画为寄。由于商品经济的发达,明代的民间绘画有很大发展,尤其是传统的木刻版画艺术,发展很快。清代早期,“四王”画派占据画坛的主体地位,江南则有以“四僧”和“金陵八家”为代表的创新派;清代中期,宫廷绘画由于社会经济的繁盛和皇帝对于书画的爱好而得到很好的发展,但在扬州,却出现了以“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文人画派,力主创新;晚清时期,上海的海派和广州的岭南画派逐渐成为影响最大的画派,涌现出大批的画家和作品,影响了近现代的绘画创作。
(二)中国画的特点
1.有其独特的构图手法,根据内容和题材需要安排画面。一幅画的定局首先要有势,即总的趋势。其次,中国画运用散点透视的方法,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为“势”服务,可以集中四时花卉于同一画面,聚险峰、奇树于一体,根据画面需要安排布局。在穿插引破、疏密聚散和大与小、多与少、纵与横、长与短中造险破险,在和谐中求变化,变化中求统一。
2.有独特的表达思想内涵的方法,画家可以通过熟练驾驭笔墨的能力,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或喜、或怒、或歌颂、或宣泄,通过大胆地以意写形,大胆地夸张变形,在笔下得以自然的流露,直抒内心情感,而被描绘的客观实体却退归次要地位。如清初“四僧”画鸟画鱼,常画成白眼看天,借以体现其傲世不群的气质和隐喻地抒发其对清政府愤懑不平之气;历代文人喜画清瘦的梅、兰、竹、菊,寓意自己的清高、无为。
3.追求绘画的形式意味和个性表现。正所谓“书画同源”,中国画和中国书法从初始以来,一直是亲如联袂,密不可分。一幅好的中国画,无论从整体欣赏或从局部欣赏,每一个线条讲究意在笔先,意到笔不到,每一块墨迹甚至每一个苔点,它的抽象美都可以反映出一个画家的功力,都会给观者以无可言状的感染与享受。
4.追求诗的意境和空阔流动的意境。中国画不受真情实景的制约,不受光源、透视、投影的约束,讲究以线界形,散点透视,写其意而不重其形,以形写神,迁想妙得,“似与不似之间”达到一种诗的意境。敢于用浪漫的手法删繁就简,大胆提炼取舍,以小胜大,以少胜多,计白守黑,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产生“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的耐人寻味的艺术形象,达到一种空阔流动的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