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麟
在老家永安镇,乡亲们都喜欢在房前屋后栽种一两株玉兰树,每到春天,玉兰花含苞的骨朵就争先恐后地绽放开来,满村上下都沉浸在浓郁的玉兰香中。
1993年4月,那一年的玉兰花开得特别繁盛,缕缕的花香远远地就能闻到,她的挺拔、她的清雅、她的高洁、她的清香,让人回味悠长。就在那个温馨的春天,我从黄佛中学调到了双流电视台,成了一名电视人,开始了我的电视媒体人生涯。
那时的电视台,刚刚建成不久,高高的发射塔挺拔巍峨,进进出出扛着摄像机的记者,让我感受到一种紧张忙碌的气息。而偌大的电视台大院里也栽种了不少植物,葱兰、鸢尾、金叶女贞、紫叶小檗、南天竹,而这其中就有株玉兰,那时这株玉兰树刚栽下不久,枝叶稚嫩,惹人怜爱。
怀着一股敬畏之心,我如履薄冰似地踏上了新闻编辑这一岗位,开始了十年的编辑生涯。当过编辑,才知道新闻的流程中,编辑是最重要的一环,能化腐朽为神奇,能通过巧妙的组合达到最好的传播效果。更重要的是,编辑能从就事论事的思维中跳出来,站在一个更广阔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因此我庆幸拥有这十年的编辑生涯,它让我知道了新闻人该朝着什么方向努力。十年的编辑生涯,还让我有了一个重大收获,就是比过去更能看出什么是好文章。不管自己动笔还是看人动笔,都好像去了一层雾气般神清气爽,这种改变不知是从哪一天开始的,想必不会有一条清晰的界限吧!
十年的时光转瞬即逝,十年的编辑生涯令人永生难忘,也给了我出乎意料的收获:2003年7月,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揭晓,《双流新闻》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新闻奖和2002年度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节目编排二等奖,这一奖项是我台至今获得过的最高奖项,而且也是当年四川省获得的广播新闻编排类最高奖项。
“绰约新妆玉有辉,素娥千队雪成围。我知姑射真仙子,天遣霓裳试羽衣。”在这二十年里,电视台院里的那株玉兰花也是越开越繁盛。
2007年,在组织和同事们的信任下,我走上了新闻宣传的管理岗位,成了分管新闻宣传的副台长,与我的同事们开始了新的新闻征程,在这漫漫征程中,留下的是一个个难忘的瞬间……
每年两会期间是我们最忙碌的时候,编辑、记者们必须连轴转,许多记者是上午采访完,中午饭也顾不上吃就得赶紧写稿,下午还要继续采访……
为了做好一个小小的片花,制作人员煞费苦心,为了一个画面,加班加点不休息也毫无怨言……
我台的摄像“一哥”雷小鹏为了做好保税区建设片子,拍摄机场二跑道和大件路下穿飞机滑过的镜头,登上旁边铁塔,在36℃的高温下从下午四点一直等到六点终于有飞机滑过,才拍摄到上有飞机下有车流的画面,当他从铁塔下来时早已汗流浃背,由于在铁塔上待的时间太长还差一点跌落下来……
为了进一步拓宽在央视的上稿渠道,我们北上北京,到中央电视台请教专家给予指导,与他们沟通交流,让他们了解双流的发展现状。2011年3月,我台正式成为中央电视台的会员台,从而畅通了我县在最高级别电视台的宣传渠道,从2007年至今,我台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130余条。
……
一幕幕,令人难忘;一曲曲,是双流电视人谱写的壮歌;一步步,是双流电视台迈向新高度的铿锵步伐!
2008年,在“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双流电视台第一次实现了“及时采访、同步编辑、快速播报、滚动播出”。
2010年,双流电视台网络电视正式开播,并在当年的中国(成都)国际物联网峰会上首次完成全球网络直播。
2011年,双流电视台成为中央电视台协作网会员台,报送稿件数量和发稿数量居全国同级城市电视台前茅,在全省县级电视台中名列第一,被省广电局称赞为“双流广电外宣模式”。
2012年,双流电视台在全国、省、市评奖活动中获奖数刷新建台历史,获奖档次和获奖量为20年来之最。
……
花儿迎风开,疑是玉人来。每天,院里的那株白玉兰最先迎到朝霞,最后送别夕阳。如今的玉兰树已是枝叶繁茂,如云似霞。
日子如流水一般悄然而逝,一晃二十年过去了,双流县广播电视台在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在一天天地进步着,院里的那株玉兰花也开了一茬又一茬,她见证了一批又一批双流电视人的成长经历,更见证了双流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壮大!
(作者系双流县广播电视台党组成员、副台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