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连
“老郭,经我们党委研究,想请你和你的《45写真》栏目组配合我们做新闻调查,解决部分群众对高林村干部的误解。也算为我们的工作解个套。”大约是1997年的夏秋时节,东升街道(当时为东升镇)党委副书记王树国找到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
据王书记介绍,高林村是在1996年区划调整时,由原双流县金花镇(现已划归武侯区)调整到东升镇的。一些群众到处举报村社干部有贪污问题。双流县纪委非常重视,请县公安局和县检察院分别派人到村里召开座谈会展开调查,听取意见,并组织专人对群众反映有问题的经费开支账目进行了核查,结果证明没有问题。
结果宣布以后,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在家族势力的影响下,拒绝承认事实,硬说公安局、检察院的同志与镇领导相互勾结,包庇坏人。包括法律机关在内的几个部门,都感到非常棘手。在东升镇的党委会上,有人提出,双流电视台《45写真》栏目的收视率高,在群众中很有影响力,何不请他们去做公开报道,消除群众的疑虑,把这场“火”熄灭下来?
作为双流电视台《45写真》栏目的责任编辑、编导,我对东升镇党委对我们电视台和对我们栏目的信任感到非常荣幸。于是,在向台党组领导做了汇报后,我们栏目组一行三人,就来到了东升镇高林村。我们不带观点和任何框框,首先深入到群众意见最大的三社的一家一户,听取他们的意见,然后请他们把自己认为最需要反映的意见归纳成一段话,由我们录制下来。三天以后,没有人再反映意见了。我们回到电视台,把录制下来的最有代表性的现场同期声整理成一期《45写真》节目,作为围绕这个主题的第一期节目,作了20分钟的公开报道。
在第二期节目中,我们重点走访了村社干部,请他们客观地介绍财务开支情况并展示账目细目。同时,对群众疑虑最大,开支数目也比较大的几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施工人员,进行了跟踪采访,表明这些项目工程的质量,是经得起检查的,而且也在生产和生活中发挥了作用。希望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这些开支是必需的,也是合理的,干部没有从中谋取私利。
第三期节目中,我们重点请县检察院和法院的同志介绍他们的调查经过和做出结论的依据。同时,请有关部门的同志,介绍当时基础建设的材料购置价格、工时费开支等的市场行情。同时,针对高林村的工作进行了剖析,证明当时村社与项目施工方的协议价格,处于市场低位,没有“从中吃钱”的条件。
在三期节目中,我们严格按照《45写真》栏目“生活纪实,热点追踪,社会透视,焦点访谈”的定位,大量采用现场调查和有关部门同志的同期声,通过财务账目叠加重要数据字幕等方式,客观、公正、集中地展示调查经过、结果。在每期节目中,我们始终坚持主持人开篇语只用平实的语言引出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节目中间的后配音只交代我们调查的顺序、事件与事件的连接关系和发展的趋势等,使三期节目既紧紧围绕主题,又环环相扣。节目最后点评,也完全建立在有关部门执法人员现场同期声的基础上,绝不带记者个人的观点。
为了让群众及时收看节目,了解调查情况,明辨是非。节目播出前,我们都通知当地群众(特别是剪入了有代表性观点的群众)注意收看。节目播出后,也及时与这些人进行电话沟通,了解他们对播出部分是否代表了他们的主要观点等的看法,并告诉他们重播的时间,请他们再看,有意见还可以告诉我们。
节目全部播出以后,东升镇党委副书记老王来到双流电视台,代表党委对我们表示感谢,说《45写真》不仅帮了高林村干部的忙,还了他们的清白,还帮了东升镇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执法人员的忙,还了他们的清白。
《45写真》栏目创办于1994年春天。当时,台党组刚刚把我从电视台专题部的《双流天地》栏目中抽出来,做“双流人民广播电台”的编辑工作。台党组希望通过新办一个栏目,探索提高收视率和影响力的途径。电视台领导找到我,要我牵头创办这个新栏目。
怎样才能完成台领导交给的任务呢?考虑了几天,我想到在“纪实”上做文章,通过大量现场同期声,增强现场感和真实感,改变以往电视新闻“说教”过多,观众不喜欢的窘态,以此打开局面。于是,我和台领导共同确定了“生活纪实,热点追踪,社会透视,焦点访谈”的栏目定位语。台领导非常满意,安排由制作部用这个定位语制成了比较新颖的电视片头。请朱勤贵专门选配了音乐。安排制作经验比较丰富的刘娟,担任《45写真》的后期编辑。还抽派电视屏幕形象好的丁红雨、郝明和钮俊等担任栏目主持人。谢民、张辉、朱勤贵、彭浩波等摄像比较好的同志,都曾经担任过这个栏目的摄像。
在担任《45写真》栏目责任编辑、编导的几年时间里,我把握的一个基准就是“帮忙不添乱”。
正因为我们始终坚持“纪实”和“帮忙不添乱”的原则,《45写真》栏目一直很受观众欢迎,很多观众因为喜欢这个栏目,也喜欢为这个栏目提供好的新闻线索。按照台党组的要求,我一周要提交三个候选题材给领导审查,由领导最终决定拍摄哪个题材。我要筛选题材,还要整理拍摄回来的素材,再写成稿件,配合播音和后期制作,经常加班到深夜,很少有闲暇时间待在台里。观众从栏目片尾字幕中,看到责任编辑叫“郭洪连”,却不知道是男是女。常常到电视台找“郭大姐”反映问题。当电视台的同志把他们带到当时负责人事工作的郭静面前时,才知道弄错了,由此产生了许多笑话。
从牵头创办《45写真》,到后来因病离开这个栏目组,我和栏目组的同志为这个栏目付出了多年心血。几年时间200多期节目,从太平《“喉包(哮喘)社”的变迁》,到大林镇的《县法院执行庭五台村强制执法》,从永兴镇《获奖的灵泉蜜柚》到《东北哈尔滨的草莓市场》,从双流国际机场的《共青团员空姐》到《西藏拉萨的种菜农民》……我们的足迹遍及县内外许多地方。由于我们始终把笔头、镜头和话筒对准基层,始终坚持服务群众,所以栏目一直很受欢迎,被观众称为“双流的焦点访谈”和我们身边的《今晚8:00》。《45写真》栏目还被台里推荐,获得了“五个一工程”优秀栏目奖,我们自己也得到了锻炼,我不仅获得了“双流县十佳记者”和“成都市优秀新闻工作者”称号,先后受到双流县委、县人民政府和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的表彰,还为后来通过新闻系列高级职称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在双流电视台建台20周年之际,回顾我们曾经经历的那一段历史,我既感到荣幸,也有几分自豪。办电视节目的过程,就是学习、思考和提高的过程。要办出观众喜欢的栏目和节目,我们就应该从我们的责任、时代的要求和观众的需求几个方面去思考:我们的责任是什么?时代需要我们做些什么?观众又有什么样的需求?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只有尽职尽责,紧扣时代,又密切关注观众的需求,才能办出好栏目,办出受观众喜欢的好节目。这样的节目,不仅不会给党委政府“添乱”,还能通过透视社会现象,传递群众的意愿,起到帮忙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