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由双流县乡镇企业厂长经理协会主办的《双流乡镇企业报》正式创刊,这便是《双流报》的前身。由于没有财政支持,仅靠企业缴纳有限的会费勉强维系着这张小报的印刷费、稿费等开支。1996年,《双流乡镇企业报》被县委收编,确定为县委机关报,并正式更名为《双流报》,由县财政每年补贴5万元办报经费。这时的报社,仅仅算是“揭得开锅了”,但要想发展产业,还只是一个梦想。一说起机关部门发奖金,几个办报人都躲得远远的,当时我们所能开展的产业经营,也不过是靠县内的大型活动拉点赞助,勉强解决大家的温饱问题。
十几年在县级媒体的摸爬滚打,我体味的是创业的辛酸,收获的却是对传媒产业发展的强烈渴望。让我对传媒产业有了真正认识的,是一本名为《魏文彬和他的电视湘军》的纪实书籍,这本书讲述的电视人激情创业、创新经营的故事,引发了我深深的思考。
1998年,湖南遭遇特大洪灾,魏文彬把一辆“悬乎乎”的转播车拉到现场进行直播,直观而震撼的现场画面,看得观众心惊肉跳,也使得该台一炮打响。这也说明,媒体产品的推出,一样需要精准的策划,借势而上,一击中的,这就跟当年省经济电台对两伊战争直播而一举扬名一样。
魏文彬上任3个月,把自己关在办公室,不开职工大会,也不提施政目标,一时间职工议论四起。
谋定而后动,魏文彬的第一把火很快就来了。实施职业化的绩效考评,并在考评中发现人才,发现“千里马”,如欧阳常林这样的一大批精英被启用,台里出现了明显变化:日常业务工作按制度和程序框入有序轨道,领导班子腾出绝大部分精力谋发展。魏文彬和他的团队,就如当年的楚庄王,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在魏文彬的积极谋划、努力争取下,湖南卫视金鹰影视基地成为全国电视金鹰奖永久颁奖会场,利用这一金字招牌,湖南卫视积极立项圈地、招商,并且形成了综合项目上市运作。为此,时任湖南省委书记杨正午亲自去北京汇报,将报告直接送到时任国务院常务副总理朱镕基的案头。
有了强大的产业支撑,才能有足够的实力来打造节目、树立品牌。自此,湖南卫视创下了多个省级电视台第一:第一个自拍言情剧,第一个引进韩剧,第一个举办“超级女声”选拔赛,引爆全国。从此,媒体发展高不过当地经济现状的新闻业发展规律被打破,湖南卫视一举跻身省级卫视第一方阵,且长盛不衰。
魏文彬和电视湘军的成功,缔造了一个产业神话,也使地方传媒产业发展有了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基于此,让我对县级媒体产业潜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产业发展方向有了更明确的判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