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烈的地震在给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巨大破坏的同时,也给人们的心理世界造成极大损伤。灾后个体应激的心理反应可能涉及心理和行为的各个方面,但与健康和疾病关系最直接的是应激的情绪反应。
据调查、分析,地震后伤员的应激情绪反应过程一般为:在感到地震的初期,表现为明显的焦虑和恐惧,继而以全部的精力找寻生机;被困后表现为希望渺茫甚至绝望,对现实的否认感;当被救援人员从掩埋的废墟中救出时为意识到自己的幸存而感到欢欣雀跃,情绪极度高涨,之后冷静下来发现自己的伤痛,则表现为挫折感,并产生恐惧、悲痛和焦虑等负性情绪,包括对死亡危险的恐惧和焦虑、目睹亲友和同事的遇难及惨烈的灾害场面等负性情绪。
一、震时个人的情绪变异
常见的创伤后应激情绪反应包括以下几种。
(一)焦虑
焦虑是一种典型而普遍的灾后应激情绪。这种不良情绪会在人群中蔓延。这种情绪使得个体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头晕、头痛、消化不良、睡眠失调、免疫机能下降,以及思想不集中、记忆减退等症状,并且,这种大灾后的焦虑情绪很难在短期内消除,有可能会影响个体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二)惊恐
灾区的灾民在应激状态中,普遍都会表现出惊恐的情绪。他们害怕可怕的经历再次发生,害怕自己无法控制自己而崩溃,害怕失去亲人或者亲人受到伤害,害怕孤独变得无依无靠。在这种状态下,他们不敢独自在家,严重失眠,满脑子都是对地震的恐惧而无法思考,过度警戒而对些许风吹草动做出过度的反应,肌肉紧绷,心悸,呼吸不顺。这种恐惧的情绪不仅会在灾民中产生,也会产生在其他关注灾区情况或者阅读有关灾区情况的民众中,影响身体健康。
(三)担忧
应激反应中,担忧是经常产生的情绪。而在灾难性应激事件发生之后,那些处于应激状态下的个体的这种情绪表现得更加明显。他们会担心自己的未来,会担心自己的亲人朋友,会担心自己的家园。
(四)无助感
在灾难面前,人们感到了自己的渺小,在灾难面前,只能承受而无法改变现状;更有人会感到已经到了世界末日,自己的前途茫茫,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自己一时又无法承受这种变化。因此,在应激状态发生时,无助感也是比较普遍的一种情绪。
(五)悲伤
悲伤是在灾难性应激事件之后最容易产生的一种情绪。这种悲伤的情绪往往会在惊恐感和担忧感慢慢地消去之后产生。当一切已经恢复平静,自己的安全也有所保障时,悲伤的情绪将慢慢浮现出来,主要是为自己死去的亲人、朋友感到难过。这种情绪的表达方式因人而异,有些人会选择用号啕大哭的方式宣泄自己的情绪,而也有些人则会表现得很麻木、冷漠,来抑制自己的情绪。
(六)愤怒
这种情绪的产生多是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对应激事件为什么发生在自己身上而思索的情绪反应。他把灾难或者应激对象的产生归于上天或者是他人。他认为上天是不公平的,认为他人做得不够好,不能理解自己的痛苦,他人不能帮助他改变现状。总之,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试图找到一个可以宣泄情绪的对象。
(七)愧疚
这种情绪的产生是因为应激状态下的个体将应激事件造成的后果多归于自己。他们会认为后果之所以这么严重是因为自己的行动不够迅速,自己的能力不足,自己没办法救自己的亲人、朋友,自己只能眼看着灾难的发生却无能为力,他们甚至觉得自己生存下来就是一种错误,希望在灾难中失去生命的是自己而不是别人。长期带着这种情绪生活,会使人对生活失去信心,觉得自己对任何事情都无能为力,这样的状态,对健康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调查表明,是否有亲人伤亡对人们震后情绪反应的表现类型有影响。有亲人死亡的人其情绪反应以悲伤最为突出,无亲人伤亡者主要的情绪表现为恐惧,而家中有人受伤的人,其情绪表现介于二者之间。
二、震时个人情绪反应的调节
对地震后人们表现的各种消极情绪的调节,总的来说可分为社会调节和个人调节两类。就前者来说,它属于精神和心理重建的范畴。从汶川地震后的实际情况来看,虽也做了大量这方面的工作,但基本上没有形成系统的、规范性的对策和措施(同物质救灾相比),许多工作是在不自觉的状况下进行的。就后者说,这是震后人们的心理情绪遭受严重伤害后自我恢复的过程,其表现形式显得更为复杂。
根据震后人们消极情绪的主要表现,即地震中的痛苦感受和各种变异情绪,将消极情绪的调节方式分为两类、4种形式:一类为消除情绪痛苦的方式,包括自我调节和人际调节;另一类为调节情绪的方式,亦包括心理调节和行为调节。
对地震中经历的最大痛苦,人们既可通过自我调节的方式予以缓解,也可通过人际沟通的方式予以消除。任何人都无法长期在负荷巨大痛苦的心境中生存下去。所以,地震后人们应对自己的心理痛苦进行缓解、排除,使自己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振奋精神,投入到抗震救灾中。
对地震中各种消极情绪的调节,无论是心理方式还是行为方式,都存在着消极和积极的区别,而且其发挥作用的效果,同时间的延续亦有联系。比如,采用心理调节的方式,人们既可以控制自己不想地震中的伤心事,激励自己努力生活下去,重新追求原来的生活目标,从而使个人心理活动获得积极的平衡,以振奋精神;也可以采取过一天算一天的态度,甚至想一死了之。后一种态度虽然也能使人们的悲伤、恐惧、忧愁等情绪得以缓解,使波动的心理获得某种“平衡”,但最终结果却会使人的精神更加消极,在深层心理上形成更大障碍。采取行动调节方式同样也可以有积极和消极的双向结果:如埋头工作,在抗灾斗争中排解自己的消极情绪;从事有益的文娱活动,如听音乐、下棋、钓鱼等等,在积极、健康的业余生活中,使自己的消极情绪平复下来,从而获得积极的心理动力,投入抗震救灾、重建家园的活动之中;也可以采取喝酒、吸烟、串门、闲聊等活动方式,消极地打发时光,在浑浑噩噩中缓解被震灾激荡的心理情绪。显然,这两种情绪调节的行为方式,其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