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一)调查目的及意义
本研究的核心目标是让中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本研究从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开始,调查中学生的自尊水平、亲和动机、社交焦虑、主观幸福感等,探讨灾后中学生身心障碍个体的干预途径与调控策略,力图以此激发中学生的内心力量、提升其自我重建的能力,并为灾区中学生心理行为的援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建议。
(二)调查的内容材料
调查的内容材料主要包括:①安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②积极心理学在灾后中学生心理重建中的有效性研究;③“5.12地震”灾区中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
二、调查报告1 安县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报告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本课题组于2009年10月,采用MHT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测验问卷对四川绵阳市安县的1145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2.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该量表是由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周步成和其他心理学科研究人员,根据日本铃木清等人编制的“不安倾向诊断测验”进行修订,作为适应于我国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该测验对焦虑情绪所指向的对象和由焦虑情绪而产生的行为这两个方面进行测定。全量表包含100道题目,由8个内容量表构成,把这8个内容量表的结果综合起来,就可以知道一个中学生的一般焦虑的程度;而各内容量表的结果可诊断出个人的焦虑中哪个方面问题较大。这8个内容量表包括: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量表中包括效度量表项目。
3.数据处理
我们利用SPSS16.0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调查结果
1.中学生MHT调查
在中学生MHT调查中,按照初中和高中分段进行统计。在对学习焦虑、对人焦虑、孤独倾向、自责倾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冲动倾向等8个因子的统计分析发现:初中生的比例最低的学习焦虑性障碍为5.23%,比例最高的恐怖倾向性障碍为33.64%,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学学生比例为27.66%;高中生的比例最低的孤独倾向性障碍为8.83%,比例最高的同样是恐怖倾向性障碍为28.54%,通过总分筛选的具有心理障碍的中学学生比例为20.74%。其具体情况详见表2-15、2-16。
表2-15 初中生MHT的百分比(N=535)
表2-16 高中生MHT的百分比(N=487)
(三)结论
由上分析可以发现,中学生身心状况有以下值得注意的特点:
第一,至少2.8%的中学生具有严重的PTSD症状,并且生活已经收到严重干扰。
第二,由于缺乏社会支持系统,中学生在创伤中成长的差异性很大,在创伤中成长具有较大困难的中学生比例在14%以上。有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比例高于20%。
第三,58%以上的学生担心或恐惧死亡。因为冲击性事件等的影响,这些学生如果不接受持续、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将可能恶化为心理障碍或疾病。
三、调查报告2 灾区中学生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研究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样本选自“5.12地震”极重灾区北川县的两所初中学校(擂鼓八一中学和永昌中学),于2011年6月中旬对研究对象实施问卷调查,共计1665人,年龄跨度为11~17岁,平均年龄14.38±0.77岁。其中七年级(初一)729人(43.8%),八年级(初二)936人(56.2%);男生807人(48.5%),女生858人(51.5%);汉族696人(41.8%),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969人(58.2%);住校生1346人(80.8%),非住校生316人(19.2%);父母婚姻关系,原配1398人(85.2%),离异129人(7.9%),再婚114人(6.9%);父亲的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641人(38.5%),初中707人(42.5%),高中及以上222人(13.3%),不清楚95人(5.7%);母亲的文化程度,小学及以下822人(49.4%),初中573人(34.4%),高中及以上144人(8.6%),不清楚126人(7.5%)。
2.调查工具
(1)创伤后成长问卷(posttraumatic growth Inventory,创伤后成长)[19]
原量表由Tedeschi和Calhoun编制,测量个体在面对创伤应激源的一些积极改变[20],共21个条目,6点计分(0代表“完全没有”,5代表“非常大”),包含5个维度:新可能性、他人关系、个人力量、欣赏生活和灵性改变。由于“灵性改变”维度包含两个题项(对精神层面的事物有了更好的理解;更加信神或信佛),本研究考虑到中国人群尤其是儿童、青少年很少有宗教信仰,因此该内容没有纳入调查。另外,钱铭怡等人对经历汶川地震的初中生进行创伤后成长关系的调研后得出,精神改变维度条目与总分相关过低,予以删除[21]。因此,本研究中创伤后成长一共19个条目,得分范围为0~95分,分值越高,预示创伤后成长越多。新可能性、他人关系、个人力量、欣赏生活4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756、0.779、0.680、0.693,总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08。
(2)中学生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问卷[22]
该问卷源于Furman等人[23]编制,由赵霞等人进行修订,构成中学生主观感知的社会支持问卷。该问卷一共20个条目,包括情感支持、工具性支持、陪伴、肯定价值和亲密感5个维度,选取重要他人母亲、父亲、同学和教师作为社会支持的来源。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69。
(3)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
自编背景资料调查中,所有被试都填写一份个人基本资料,具体包括人口学变量和家庭基本情况,如年龄、年级、性别、民族、是否住校、地震中是否丧亲、父母婚姻状况、父母文化程度等。
3.数据处理
我们用SPSS17.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创伤后成长得分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检验
如表2-17所示,不同性别学生在创伤后成长总分上差异不显著,只有在他人关系维度上得分差异显著,女生得分(3.52)高于男生(3.05);少数民族和汉族学生创伤后成长总分差异显著,除新可能性维度之外,其他子维度得分差异也显著,均表现为少数民族学生创伤后成长得分(3.62)高于汉族学生(3.16);住校生和非住校生的创伤后成长总分和各子维度得分均差异显著,住校生(3.65)高于非住校生(3.01);不同年级学生在创伤后成长总分上差异不显著,但在新可能性、个人力量、欣赏生活子维度上表现差异,年级越高其得分越高;父母亲的文化程度不同,其孩子的创伤后成长得分差异显著,父母亲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孩子的创伤后成长越明显。父母不同的婚姻状况,其孩子的创伤后成长得分差异不显著(该项数值没有列入表中)。
2.创伤后成长得分与社会支持得分的相关分析
将社会支持总分与创伤后成长及其子维度做线性相关分析,所得结果详见表2-18。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以及它的各个子维度正相关。
表2-18 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的相关系数
3.社会支持对创伤后成长的线性回归分析
将创伤后成长及其4个子维度(他人关系、新可能性、个人力量、欣赏生活)的得分分别作为因变量,将年龄、是否女性、是否少数民族、是否住校、父母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分别转换为2个虚拟变量)等人口学特征变量作为第一层回归变量,进行强迫回归;以社会支持得分作为第二层回归变量,进行强迫回归。结果,社会支持在回归方程模型中显著,如表2-19所示。社会支持主要是影响创伤后成长的他人关系维度和欣赏生活维度。
表2-19 社会支持的回归分析
注:不显著的变量没有列入回归方程中。
(三)讨论
1.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得分的性别差异
本研究中,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初中生体验到的创伤后成长存在差异。在他人关系维度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前人研究也得出女性体验到的创伤后成长高于男性[24],可能的原因是女性对于情感的知觉比男性敏感,与他人的情感关系也比较密切,更倾向于寻求帮助,感知到更多的社会支持,从而创伤后成长也更为明显、更快[25]。
2.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得分的民族差异
本研究中,少数民族(主要是羌族)相比汉族学生具有更高的创伤后成长。有研究指出,少数民族身份是唯一可以预测成长中新的可能性的因素[26]。有文献表明,文化对创伤后成长的产生有影响[27]。北川是羌族自治县,有着独特的羌族文化,羌族讲求坚毅、互助,整个民族豪放洒脱。较汉族学生,羌族学生更加倾向于向父母、同伴与教师表露心声,寻求社会支持。这种文化背景下,从小培养羌族学生坚韧不拔、与人沟通了解的人格品质。因此,遭遇创伤事件之后,相比汉族学生,羌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创伤后成长。
3.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得分的社会支持水平差异
本研究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水平高的个体比社会支持水平低的个体有更多的创伤后成长,特别是会有更多的个人能力成长,体验到较多的与他人关系的改善。社会支持的高水平可以带来更多的创伤后成长,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28],说明社会支持能够帮助儿童、青少年更好地应对创伤事件,寻求积极意义。一项对6岁儿童的研究指出,在创伤事件之后,孩子环境中提供的支持越多,儿童体验到的成长越多[29]。以往很多研究已经证实社会支持是创伤后症状(如PTSD、抑郁、焦虑等)发生的保护因素[30],本研究进一步说明社会支持对创伤事件产生积极效应,也有促进作用。对于中国人来说,最主要的社会支持系统是家庭系统与社会关系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增加个体来自社会的关心帮助,能帮助其解忧解困,更好地渡过难关,增强心理承受与康复的能力。学校和家庭是儿童、青少年社会支持的主要来源,因此,家长、老师与同伴是灾区初中学生主要的社会支持来源。
4.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得分的是否住校差异
住校生的创伤后成长显著高于走读生,可能是学校的集体生活环境有助于同伴之间的情感联系,有更多时间的建立同伴间的社会支持,能够使学生感受到更多的同伴支持,从而更好地处理创伤后情绪体验,有助于创伤后成长。
5.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得分的成人支持差异
新的生活哲学与老师支持有相对较高的相关,个人能力与家人支持有较高的相关,与他人关系的成长与朋友支持这个维度有较高相关。成人对于青少年社会行为以及面对创伤的引导示范作用能让青少年更好地理解事件本身,以及正常地应对创伤。对于青少年来说,情感上的安全感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朋友的关心,能与他人建立良好的情感联系,给自己带来安全感,在创伤事件后更好地适应生活,处理创伤带来的痛苦及学习未来的相关技能。
6.社会支持与创伤后成长得分的父母婚姻状况、文化水平差异
父母的婚姻关系对儿童创伤后成长没有影响,但是,父母文化程度不同,使儿童创伤后成长存在差异,总体表现为父母文化程度越高,儿童创伤后成长越明显。这可能是父母文化程度越高,越能够对孩子关于创伤事件的认知进行科学解释,更为积极地引导,并且教授相关的应对技巧与解决的思路。
(四)结论
第一,灾区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处于中等水平,大部分青少年对生活是基本满意的;但明显低于国家基准参考水平,其中以朋友满意度水平最低。
第二,灾区青少年的一般生活满意度和不同领域的生活满意度在性别、年级、家庭受损程度和创伤暴露程度方面存显著性差异。
第三,灾区青少年生活事件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第四,灾区青少年应对效能中胜任力因子对生活满意度有显著预测作用。
四、调查报告3 积极心理学在灾后中学生心理重建中的有效性研究
(一)调查方法
1.调查对象
2010年3月,笔者随机抽取四川安县中学、北川西苑中学、安县桑枣中学、四川北川中学、绵阳东辰国际学校这5所地震灾区的学校共928名学生(具体的学生构成详见表2-20),并依据可操作性原则,选取其中来自北川中学和绵阳东辰国际学校的470人作为实验组——因这两所中学比较有代表性,东辰国际学校的学生来自全省各个灾区,而北川中学是受灾极严重的学校,故调查的对象具有典型性。其余来自安县中学、北川西苑中学、安县桑枣中学的458人为控制组。
表2-20 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续表2-20
注:安县中学只有高中,北川西苑中学、安县桑枣中学只有初中。
实验组前测问卷470份,有效问卷465份,有效率为98.94%;实验组后测问卷470份,有效问卷462份,有效率为98.30%;控制组前测问卷458份,有效问卷451份,有效率为98.47%。控制组后测问卷456份,有效问卷448份,有效率为98.25%。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查阅、学习、运用现今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了解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外延;国内外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对象和应用范畴,了解在教育领域对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了哪些活动;了解国内在地震灾区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开展心理援助工作的实践,即已有的一些阶段性成果和不足。通过文献资料的查新,为课题研究提供充实、可靠的理论依据,汲取先进合理的、适合灾区学生的理论和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研究的方向性和前瞻性。
2.问卷调查法
采用我国学者王极盛自主研发的《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31]对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总体状况进行调查,由被试者就自己近来心理状态的真实情况进行自评。一次评定约需20分钟。该量表是国内自主研发的使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中学生心理健康测量问卷,已在多项研究中使用,其应用范围包括了心理健康的直接测量、相关因素研究和干预性研究,能比较准确地测查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和症状。通过该问卷调查的数据,以及结合中央教科所关于地震灾区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调查结果,本研究有针对性地开展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同时,检验积极心理学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干预的效果。
3.实验研究法
我们采用心理咨询中的团体心理咨询技术。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在人成长的不同阶段,都需要团体的支持和帮助。美国的心理咨询教育家盖纳丁(Glading)曾说过:“在帮助那些有着类似困扰和问题的人时,团体心理咨询是一种经济而有效的方法”。尤其是当人感到困惑、彷徨、无助的时候,团体可以扮演支持的角色、发挥助人的功能。以下介绍有关团体心理咨询的方法。
(1)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
所谓团体心理咨询与治疗,是指在团体情境中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心理咨询、治疗的形式。它是通过团体内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通过观察、学习、体验,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以发展良好的生活适应能力。
(2)团体心理咨询的服务形式
一般而言,团体咨询是由一到两名指导者或称为团体的领导者来主持,根据求询者的问题的相似性来组成小组,通过成员的共同商讨、引导、训练来解决成员共有的发展课题或心理困扰。
(3)团体的规模
一般根据参加者的问题的性质或团体的目标而确定,少则三五人,多则十几人,也可以有几十人。通过几次或十几次的团体活动,成员之间进行探讨、互相启发、支持、鼓励,然后改善关系,认识自己、认识他人,来促进个人的发展和完善。
(4)团体心理咨询的功能和作用
团体咨询为参加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社会活动的场所,创造了一种信任的、温暖的、尊重的、接纳的团体氛围,使成员能够在其中有一种充分的安全感,真实地去认识自我,以他人为镜,深化对他人、对自我的认识,同时也可以成为帮助他人的支持力量。
积极心理学取向的团体辅导模式主要包括以下活动:发现和运用自身优点、寻找生活中的高兴事件、培养感恩的想法和行动等。塞里格曼曾利用积极心理学进行团体辅导实践研究,发现可以缓解个体的抑郁情绪症状,提高其生活满意度。我们也从这几个方面出发,根据灾区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团体心理咨询活动,具体包括“天生我才”“快乐中潜发自我”“谁伴我成长”“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四个活动方案。
4.访谈法
通过我们和受访学生面对面地交谈来了解他(她)对积极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的感受。例如,笔者在每次团体心理咨询活动结束后,都设计了3个开放式问题对团体中的成员进行访谈。这三个问题分别是:“在这次团体活动中,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你想对我们(带领你们做活动的人)说什么?”“你目前最大的烦恼是什么?准备怎么解决?”在这些访谈过程中,我们能够了解到问卷所不能反映出的受访学生的心理状态,以及他们的情绪和态度变化,便于我们对积极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做质性分析。
5.研究设计思想
本研究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运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技术与方法[32],对灾区的中学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
每个自然班级团体辅导总共包括4次活动,每次活动1.5小时,分两个月进行。根据每个自然班级团体成员的可用时间将其分为5个小组,每组10人左右。在团体心理辅导开始前1周和全部活动结束后对干预组实施前测与后测。对照组未实施任何干预,并在同样的时间进行前测和后测。
本研究采用准实验研究中的“不相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33]。之所以采用这一准实验研究的方法,是因为在心理学研究中,我们往往无法随机地分配研究对象,比如在学校中进行研究,一般不能改变原有的教学单位。而现有的教学单位可能并不相等,且可能存在系统偏差。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不相等控制组前测后测设计。要解决实验组和控制组之间可能存在选择偏差的问题,只能通过前测来保证在因变量上两组之间相等。如果两组相等,则可以开始实验;如果不相等,则必须寻找另外的设计。其具体的研究流程如图2-1所示。
图2-1 研究流程
从图2-1中可以看出,先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前测,在确定两组无统计上的显著差异后,让实验组接受为期3个月的积极团体心理咨询干预,控制组在这3个月内不接受任何干预。3个月之后,再次对实验组和控制组进行相同的问卷调查作为后测,比较其有无差异性,以检验积极团体心理咨询的效果。
6.研究过程
本研究人员在选定的各所中学中发放问卷,以各班级教室为施测地点,由受过专业训练的主试负责发放问卷和给出指导语。每位学生要填写《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SSMHS)。要求学生们如实填写,按照问卷要求进行作答。
施测过程约20分钟,问卷回收。
7.数据处理
将测量的所有有效数据导入计算机,利用SPSS17.0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对数据的处理主要采用描述性统计、平均数差异的t检验、方差分析等方法。
(三)结果与分析
在研究中,我们采用量化数据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回收的问卷进行数据分析,得出量化的结果,具体的方法有变量的操作、数据排序、进行t检验、计算百分比等;另一方面,从学生、老师、家长、实施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的课题参与人员这四个方面收集质性的结论并进行分析。
1.调查结果
(1)量化结果
①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数据的对比。从图2-2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的大部分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少数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2-2 前测数据中实验组与控制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图2-3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数据的各因子对比
从图2-3可以看出,在前测数据中,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各个量表因子上的表现都相似,如强迫、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人际敏感都是他们面对的比较突出的问题。
表2-21 实验组与控制组前测数据的差异比较
从表2-21可以看出,在前测数据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没有显著性差异。
②实验组前测、后测数据的对比。从图2-4可以看出,实验组在接受了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干预之后,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比前测下降了。
图2-4 实验组前测、后测数据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从图2-5中可以看出,前测、后测的数据对比中,实验组在量表各个因子上的人数比例都有所降低,说明实验干预对实验组是有效果的。
图2-5 实验组前测、后测数据的各因子对比
从表2-22可以看出,实验组经过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表2-22 实验组前测、后测数据的差异比较
③控制组前测、后测数据的对比。从图2-6中可以看出,在前测、后测的数据对比中,控制组在没有接受任何实验干预的情况下,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几乎没有变化。
图2-6 控制组前测、后测数据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从图2-7中可以看出,在前测、后测的数据对比中,控制组在没有接受任何实验干预的情况下,量表各个因子上的人数比例几乎没有变化。
图2-7 控制组前测、后测数据的各因子对比
从表2-23可以看出,控制组在没有接受任何实验干预的情况下,心理健康状况没有发生显著的变化。
表2-23 控制组前测、后测数据的差异比较
④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数据的对比。从图2-8中可以看出,在后测数据的对比中,实验组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与控制组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心理基本健康的人数比例上升了,而有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人数比例下降了。
图2-8 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数据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从图2-9中可以看出,在后测数据中,实验组与控制组在量表各个因子上的表现有显著的差异,例如,在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人际敏感等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上,实验组的人数百分比显著下降,而控制组的人数百分比则仍然较高;但在强迫症状的因子表现上,实验组的人数百分比要高于控制组。
图2-9 实验组与控制组后测数据的各因子对比
从表2-24可以看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后测数据中表现出总体心理健康状况的显著差异。
表2-24 实验组控制组后测数据的差异比较
⑤实验组前测的性别差异。从图2-10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前测数据中男、女生中的大部分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少数学生有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图2-10 实验组前测数据中男、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从图2-11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前测数据中男、女生在各个量表因子上的表现都相似,如强迫、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人际敏感、适应不良等都是比较突出的心理问题。
图2-11 实验组前测数据中男、女生的各因子对比
从表2-25可以看出,实验组的前测数据中,男生和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
表2-25 实验组前测数据的性别差异比较
⑥实验组后测数据的性别差异。从图2-12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组的后测数据中,男、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大。
图2-12 实验组后测数据中男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从图2-13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组后测数据中,男、女生在量表的各个因子上的表现差异不大。
图2-13 实验组后测数据中男女生的各因子对比
从表2-26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组的后测数据中,男、女生的实验效果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2-26 实验组后测数据的性别差异比较
⑦实验组前测的年级差异。从图2-14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组的前测数据中,初、高中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大。
图2-14 实验组前测数据中初、高中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从图2-15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组前测数据中,初、高中生在量表的各个因子上的表现差异不大。
图2-15 实验组前测数据中初高中的各因子对比
从表2-27可以看出,在实验组的前测年级数据中,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是没有显著性差异的。
表2-27 实验组前测数据的年级差异比较
⑧实验组后测数据的年级差异。从图2-16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组的后测数据中,初、高中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有差异。
图2-16 实验组后测数据中初、高中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对比
从图2-17中可以看出,在实验组的后测数据中,初中与高中学生在量表各个因子上的表现有显著的差异,例如,在强迫、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人际敏感、适应不良等较为突出的心理问题上,高中的人数百分比显著下降,而初中的人数百分比则仍然较高。
图2-17 实验组后测数据中初、高中的各因子对比
从表2-28可以看出,在实验组的后测数据中,初中与高中学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有显著的差异,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改善程度更高。
表2-28 实验组后测数据的年级差异比较
(2)质性分析
从质性研究角度来分析,这次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效果良好,这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参与活动的学生普遍反映收益颇多。从团体活动的现场录像及参加者的留言来看,同学们在活动中的眼神、表情、动作、身体姿势以及语言都表现出了他们高涨的热情和积极的心态。大家敞开心扉,尽情投入到活动中来,不仅激发出个人的潜能,还能收获助人的快乐。例如,同学们的反馈意见说:“这个活动(注:指‘谁伴我成长’的主题活动)给我的触动很大,其实它也让我深刻地明白了朋友、老师在生命中的重要性,让我认识到我其实并不渺小。”“在整个活动中(注:指‘快乐中潜发自我’的主题活动)充满了感动,很温馨,我能感受到班集体的团结。平时,大家很少有机会在一起说说心里话,而借此机会,同学们都把自己内心的东西说给其他同学听,让所有的人都帮忙解决问题。”
图2-18 北川中学的学生感言
图2-19 绵阳东辰国际学校学生感言
第二,协助活动的老师普遍给出肯定意见。在这次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两所中学的老师积极协助笔者,因此,他们的意见有助于分析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他们认为,积极团体心理咨询活动能够有效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舒缓不良的情绪,降低心理异常的发生率。例如,东辰国际学校的协助老师给出了这样的反馈意见:“从学生们的表情可以看出,个个都很激动,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优点,脸上洋溢着感动与自豪……”“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同学们积极地参与,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没想到以前我焦头烂额无法解决的问题(注:指学生由于学习压力大所造成的人际关系问题),通过这次活动却很好地解决了。”
图2-20 老师的反馈意见
第三,被试学生的家长反映良好。经过这次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笔者深刻体会到学校和家庭是一个相互关联的整体。同学们在地震中所受的心灵创伤也影响到了他们的家庭生活,部分心理出现异常的同学甚至与父母出现了种种矛盾,如与父母关系疏远、沟通不足。而参加积极团体心理咨询活动之后,他们内心的消极情绪得到了发泄,亲子之间的沟通更加顺畅了,在父母眼中他们更懂事、更健康了。例如,一位家长的反馈意见是:“我的孩子原来从不跟我和她妈妈主动交流和沟通,但这次她回家以后却主动跟我们提起在班级里参加的‘谁伴我成长’的主题班会,而且还把我和她妈妈赞美了一番,令我们非常惊喜。我觉得孩子变了,更加懂事了。我也希望她今后能够多参加这样的活动。”
图2-21 学生家长的反馈意见
第四,研究者本人对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效果的总结。对于这4次活动方案,笔者认为:A.活动方案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活动内容较为通俗易懂,并与灾区学生的心理问题紧密结合;B.学生们对于活动的整体效果是满意的,但对于不同方面的评价效果不一样。比如,他们对于以提升积极人格品质为目标的活动内容感悟更为深刻,认为对他们的帮助更多;C.研究者的带组技术基本达到了团体心理辅导的素质要求,能较好地组织和调动研究对象参与到活动中来;D.通过在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中对不同研究方式的结合运用,不仅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个体的主动性,而且,在学生个体身上产生的效应带动了整个团体的积极氛围,从而实现了“以点带面”的目标。
(四)讨论
1.灾区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少数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地震使得灾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灾区的很多学生失去对生活的追求,导致一系列问题的出现。许多同学至今仍存在一些地震的心理阴影,导致他们学习动力下降、人际关系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失眠等。少数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危机问题,值得我们重视。
2.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本研究运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做指导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之后,参加活动的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从总体上来看,存在不同程度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在减少、心理基本健康的学生人数在增加;从具体层面上来看,包括学习压力、焦虑、情绪不稳、人际敏感等突出心理问题在内的各种不良心理现象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尤其是培养了灾区中学生积极向上的成长品格、增进了自我幸福感、优化了其积极的情绪体验、健全了其和谐的人际关系、改变了其学习态度。
3.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灾后心理重建的援助方式
从目前来看,开展灾后心理重建工作有多种途径,但大多数是以消极心理学为指导。而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能够有效地帮助灾后学生克服负面的心理问题,增强其积极的心理品质。另外,开展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还有助于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
5.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实验效果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从量化结果来看,男、女生在实验效果上不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性。在实验组的后测数据中,男、女生的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差异不大;但在严格比较之下,可以看出女生的总体健康程度比男生差一些。这就需要我们做更进一步的相关研究。同时,从质性结果的收集情况看,男、女生对于活动效果的感受相似。
5.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实验效果上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
从量化结果来看,初中年级(包括初一到初三)与高中年级(包括高一到高三)在实验效果上具有显著的统计差异性;同时,从质性结果的收集情况看,初中年级学生与高中年级学生对同种活动方案的感受不同,高中学生的体悟更加深刻、更加体现了积极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对其情绪和人格以及团体氛围的影响。
(五)结论
第一,灾区52.84%的中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0.43%的学生存在较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第二,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可以有效地改善灾区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第三,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灾后心理重建的援助方式。
第四,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实验效果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
第五,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指导的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在实验效果上具有显著的年级差异。
第六,灾后心理重建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进行,希望在将来的研究中将目前的不足之处加以改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