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灾区教师心理援助

灾区教师心理援助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灾后心理援助采用“辅导式培训”这一模式,是危机干预的一个全新探索,也是我国建立健全应对大灾难的具体措施的一个新的尝试。“辅导式培训”,在“5·12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效果。
灾区教师心理援助_四川地震灾区民众心理健康与心理援助的研究

灾后教师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直接为灾区学校提供心理援助;同时,他们又是受灾者,本身也需要心理疏导、心理支持。为此,2008年8月中旬,课题组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和国家自然基金委的资助下,与绵阳市教科所合作,开展了针对灾区骨干教师的心理辅导系列培训。这些“辅导式培训”包括大课讲座、小组讨论、小组分享和个体心理辅导,其基本理念是:培训教师作为“催化剂”,激发教师自身的资源,以应对自身面临的问题,并分享一些简单易行的技巧来帮助学生、家人和同事。

灾后心理援助采用“辅导式培训”这一模式,是危机干预的一个全新探索,也是我国建立健全应对大灾难的具体措施的一个新的尝试。“辅导式培训”,在“5·12地震”后心理援助工作中取得了一定效果。在灾区教育系统中,该种形式培训的开展也获得了业内人士的普遍关注,随后制定了三年长期计划,为进一步对校长、学校管理人员、学科教师、心理辅导专职教师、班主任等开展培训做好统筹安排,争取资金、技术等支持。本节我们将重点介绍“辅导式培训”的主要特色、培训目标、培训内容、相关理论与实施过程。

一、灾后教师“辅导式培训课程”的主要特色

(一)关注培训对象的创伤情绪

相比于以心理课程为主的培训,“辅导式培训”尊重灾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规律,积极关注受灾群体的创伤情绪,允许他们在安全环境下释放并进行整理。在环境安全的情况下梳理负性情绪本身就是一个良好的康复过程,这是不同于以往的一个开拓性尝试。

(二)调动小组内部的积极资源

积极调动组内的资源,安全的关系起治疗作用。组内关系的建立,不仅为进一步学习和交流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能够为组内成员的社会支持提供好的平台。小组内团体建设的过程,也是让小组成员学会寻求合理、有效社会支持的过程,能够真正调动资源,应对创伤。

(三)适时调整培训内容和方式

我国进行灾后心理辅导的经验不足,目前已有的经验多来自于海外,需要我们自己摸索建立起一套适合灾区实际的模式。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及时发现学员的真实需要、特殊情况,以及时、适当调整培训内容和培训形式。灵活、有效、实用是“辅导式培训”的特色。当然,这对培训师的要求很高,不仅需要有深厚的心理学功底、心理危机干预技巧的储备,而且有敏锐的观察力、判断力,对于课堂整体驾驭的能力。

(四)理论知识辅助于操作活动

“辅导式培训”本身建立在创伤心理学的基础上,但培训形式不应拘泥于理论的传播,而是要以操作活动为主,要以理论知识来辅导操作活动。寓教于“活动”,是比较适合成人学习特征的“体验式学习”。这样的培训方式能促进学员思考、判断,从而能够真正地获取正性体验,实现创伤辅导的目的。

(五)重视结束阶段的分离处理

“辅导式培训”往往需要组内成员之间建立良好关系,在这样的关系中实现资源的合理开发、有效支持。所以,一定要处理好结束阶段的分离,使小组成员发挥优势、更加有效地挖掘自身资源。

二、灾后教师“辅导式培训课程”的培养目标

通过对灾后最初干预性培训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而后从以下角度来设置“辅导式培训”的目标。

(一)疏导教师创伤情绪,面对创伤记忆

培训的过程就是处理创伤的过程。让所有参加培训的教师能从创伤中获得成长,从而处理好对创伤事件的认知、情感,从中寻找积极的意义。

这个目标有利于受灾教师“心理修复力”的提高,帮助教师更好地处理灾后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二)增强教师的专业技能,开展心理课程

在教师群体中开展心理学专业知识和专项技能的培训,帮助教师运用心理学方法开展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教学管理工作。对于专业心理学辅导教师来说,要能够独立驾驭课堂,设计课程,开展校本研究。

该目标的设置将为灾后心理重建培养专业人员,为建立长期有效的机制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传授心理创伤知识,识别创伤反应

针对灾后普遍出现的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需要在教师群体中开展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帮助教师识别、判断该症状的表现,能够及时发现学生中出现的这样的情况,并能够提供处理和转介。

该目标的设置有利于建立及时、准确的观察体制,防止延误病情、耽搁治疗的现象出现。

三、灾后教师“辅导式培训课程”的培训内容

参加培训的教师所从事的工作是中小学生的日常教育教学、中小学教师的教务教学管理和整个学校的德育、组织等各项常规工作。他们基本上可以分为教育管理人员、一线教师、班主任、心理辅导员这4类人员,同时还有一类特殊人员:特岗教师。

(一)校长、教育管理人员培训

对于学校校长、党(团)委书记、教务主任、德育主任以及教育局的相关管理干部,我们采用了个体访谈、座谈等形式开展培训。

1.目的

学校校长是所在学校的核心领导,在这次地震中许多学校校长也都遭受了严重的心理应激。地震后,他们要面临死难学生、死难教师的善后工作,还要面临按期复课的压力,同时还要承担起重建学校的责任。因此,学校校长的压力非常大,而且无法正常宣泄,需要给予支持、疏导。通过培训,增强他们对心理创伤的了解,以便更加重视心理创伤带给学生和教师的影响,积极配合、推动实现学生帮助计划。

2.内容

通过培训了解心理创伤的表现,学会心理疏导方法,掌握压力管理技术,熟悉学生帮助计划。

3.形式

培训形式为:讲座+小组讨论+群体分享+个体辅导。

4.时间

培训时间为2天(一个周末),每天6小时,共12小时。

5.对象

培训对象为43所学校校长。

培训内容因各学校具体情况不同和各个教育岗位的职责不同略有差异,主要内容涉及创伤心理学基础理论、心理治疗基本理论等,帮助受训教育管理人员从心理学的视角看待灾后心理援助和学校心理健康建设,为促进下一步工作的开展打下良好基础。培训采用的形式比较自由,和学校管理工作协调。

(二)学科教师培训

培训内容根据对教师的事先调查结果而确定,涉及团体辅导技术、灾后心理创伤反应的识别和处置、创伤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与技巧、心理创伤的自我心理防护、心理压力和应对等。培训的目的在于一方面帮助教师处理自身存在的创伤,另一方面对灾后心理援助产生感性的认知,在平时的工作中能够支持心理辅导员工作,把心理学的观点和方法与常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

学科教师的培训纳入灾区当地教育局师资培训中心常规工作,以保证其长期有效地开展下去,并探索出教师培训和灾后心理援助的新模式,建立长效机制。

(三)班主任培训

1.目的

学习了解心理学知识,把心理学融会到班级管理和常规工作中去,以更好地疏导学生情绪。

2.内容

了解心理创伤表现,识别心理问题,学会疏导学生情绪,掌握有效沟通技术。

3.形式

培训形式为:讲座+小组讨论+小组活动+群体分享+个体辅导+督导+热线实践。

4.时间

培训时间为3天(3个周末),每天6小时,共18小时。

5.对象

培训对象为每所学校的班主任。

(四)心理辅导员培训

心理辅导员是各个学校精心选拔出的优秀教师,具有一定的心理学基础,能够在有效的指导下独立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在灾后教师资源比较紧张的情况下,他们不仅承担着各个学校的学生心理辅导工作,而且也承担着学校的心理健康课程的设计和教学任务。

他们是培训工作的重中之重,是今后灾区心理重建的储备力量,也是我们致力于打造的心理学队伍。关于他们的培训设计,主要提升业务素质,而且要进行个人心理品质的培养,帮助他们在个人成长和专业提升上都有一定的收获。

培训的内容设计主要包括这些内容:学校心理辅导机制建设、团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个体心理辅导理论与实践、学校心理辅导员个人成长、心理学与教育教学工作的结合、心理辅导的校本研究设计、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教师心理健康等。

培训的方式主要是将讲座、团体辅导、个体辅导、案例督导、教研观摩等形式有机结合,纳入教育局师资培训中心工作,制定连续一个学年的培训计划,连续开展。

(五)“特岗”教师培训

“特岗”教师指的是特殊岗位的教师,就是地震后补充到各个学校承担遇难教师生前工作的教师,选拔自师范大学毕业生。他们具备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础理论,能够独立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关于他们的培训,主要目的在于帮助他们顺利转换角色,进入工作状态;帮助他们观察、识别出需要进行心理援助的学生,并能够妥善处理、安排。

培训内容包括:教师职业生涯设计和自我成长、灾后中小学生的心理创伤反应和应对、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和技术等。培训的形式为辅导式培训,让受训教师体验团体心理辅导。

四、灾后教师“辅导式培训课程”的相关理论与操作过程

(一)稳定化

所谓稳定化,是指“辅导式培训”过程中,处理参训教师灾后心理创伤的技术。这需要在团体内部建立起一种安全的关系,创造出适合开展工作的氛围,以适应情感的宣泄和表达。所谓“稳定”,一方面是指组织团体的稳定性,另一方面是指参训者情绪、情感的稳定化处理。本着这样的原则,我们在培训中关注教师群体出现的各种情绪情感问题,尽可能地在安全的环境氛围内,让教师的表达能够得以顺畅进行。

(二)团队建设

把参训教师分为若干小组,选出组长,如果心理援助者数量足够,则可以作为成员之一加入到每个小组。在组内相互认识、熟悉,做简单的交流和了解,建立起信任关系。制定团体小组的规则,宣读保密原则,通过团体资讯技术设置必要、有效的活动,增进情感,为下一步培训活动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情感表达

可以选择一个具有共性的话题,一起来讨论感受,允许每一个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觉。比如:现在最担忧的问题是什么?在一个成员表达时,其他成员要认真地倾听,并给予关注、接纳。要允许成员表达负性情绪,允许非理性情绪表达。组织者能够有效控制局面,保证每一个成员的情感表达是安全的。

在团队建设中,开展一些活动,让培训教师之间建立彼此信任、彼此支持的关系,这样的思路要运用于灾后这么一段时间内的创伤辅导,也力图通过这样的方式建立一种模式,有利于心理辅导长效机制在教育系统的建立和运营。灾后心理辅导的最终落脚点在于教师队伍的成长,所以,对于教师群体的内部建设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对于整个心理援助的体制建设来讲,我们最需要的是建立、培养一支心理素质和业务素质都相对成熟、有战斗力的队伍。任何一次危机事件发生之后,都有一个反应的过程,而此时当地力量要比外援力量更能够迅速地投入危机处置。对于长时间、大面积的心理援助工作来讲,当地力量的优势更是显而易见的:持久,稳定,熟悉风土人情,便于开展工作,等等。引导外援力量帮助当地力量进行合理的整合、规划,培养一批骨干教师,是燃眉之急,也是最经济、最合理的措施。因此,在整个心理援助的过程中,培训环节,尤其是针对未来骨干教师的培训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四)“中和滴定”

心理能量的释放,以积极的、正向的情感体验中和消极的负性情感体验,这是创伤自我防护中很重要的内容。激发负性情绪,并进行正性情绪的不断转化、整合,类似化学实验中酸碱的不断调和,所以把这样的方式称之为“中和滴定”。任何“辅导式培训”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真正关注负性情绪,而是为了在关注之后,能够启发、引导参训者激发自身资源,转化为正性的心理能量,重新定位自己的人生目标,建立新的生活方式。

对于情绪的关注,目标就是为了理性处理情绪背后的问题,挖掘和运用自身的积极力量。我们采用的方式是冥想、呼吸等技术,引导参训者在联想过程中把负性的情绪和力量“打包”、封存、移除,给自己注入正性的、温暖的力量。

培训中运用起来比较有效的方法还有“快速眼动脱敏疗法”(EMDR),这是比较适用于PTSD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在灾后半年症状高发的时候,适合推广使用的一种创伤治疗技术。在我们现有的资源中,对于这项技术的掌握是有优势的。因此,我们在培训过程中以选拔骨干教师的方式缩小范围,进行深入的培训,力求让更多的人员掌握这项技术,并在后期的临床实践中大量使用。

(五)积极赋义

大的灾难发生时,所有的人都注意到它破坏性的一面;创伤来临时,很多人都注意到了它不愿被人接受的一面。而创伤治疗的意义之一就是帮助人们在创伤中最终获得成长,而且这样的成长能够超越创伤本来的意义。心理学上把这种应对创伤,并获得更强应对能力的品质叫作“心理复原力”。

一个人的心理复原力决定他的成长和成熟,决定他在今后其他挫折中的应对能力;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心理复原力决定了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在历史发展的场合中生生不息的坚韧力量。所谓“多难兴邦”,正是对于心理复原力最好的诠释。

在培训中,我们着重培养参训教师的心理复原力,帮助教师挖掘在创痛中的积极意义,重建教师对于本职工作的信心,积极应对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灾后的物质重建需要3~5年,心理重建却可能需要20年,一代人的时间。期间,国家需要大批人员来从事心理学工作,从中形成骨干力量。因此,灾后初期的艰难时期,成为蕴含着巨大机遇的时期。参与心理培训的教师其自身的知识储备、态度决定了他们日后的发展。我们将类似的理念贯穿整个培训过程,赢得了参训教师的认同。

五、对今后工作的建议、对策

(一)总结前期经验教训

通过灾后教师干预性培训的效果,我们总结出一些经验和教训,为之后灾后心理危机干预提供有价值的指导意见。

从形式上来讲,灾后最初常采用的是两种形式的培训:集中讲座和团体活动。这两种形式的培训收效都比较有限,究其原因主要为:

第一,集中讲座的形式若以讲授知识技能为主,对于没有心理学基础的教师的接受来说有一定困难,而且这样的培训没有关注和处理受灾教师的创伤问题,不能满足他们参加培训的真正需要,必然令他们产生失望情绪,所以会出现退出培训的现象。

第二,集中讲座如果处理受灾教师的创伤反应,会出现失控局面,课程无法继续进行,甚至制造出二次创伤。教师多数表现为回避反应,有着很强的防御机制,将使课程失败。

第三,团体活动重在处理参加者的创伤反应,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来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但效果一般不好。其原因是缺乏安全的环境,情绪的宣泄不能得到较好处理,容易造成二次创伤以及创伤的重新体验。同时,因为灾后心理援助的自发性,组织团体活动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多为临时性的团体辅导,往往不能持续、深入地在灾区呆下去,团体活动不具有持续性。

(二)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灾难给人造成的心理创伤来自两方面,一是破坏个人对生命的驾驭感,二是破坏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关系。在总结教师心理援助工作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高效率的灾后心理康复应该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增加个人对生命的驾驭感,二是增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目前,降低教师工作压力、缩短教师工作时间,对于极重灾区校园重建和心理疾病预防至关重要。因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重构多样化的灾后校园重建衡量标准,比如用全校师生“心理康复率”“心灵成长”和“校园文化重建”等指标取代“升学率”。

第二,缩短灾区学校教师工作时间和学生课业学习时间,上课时间最好改在早8:00到下午3:00,取消强制性的晚自习,保证双休日不上课,节假日不补课。

第三,在增加灾区学校教师个人可自由支配时间的前提下,同时增加有助于心理康复的,探寻生命意义、弘扬生命价值、促进团队建设的多样化校园活动时间,增加促进心理康复的活动时间。比如,每天下午3:00至5:00开展此项活动,寄宿学校晚上部分时间也可以用于此项活动。

第四,增加老师与家人在一起的时间、机会。

第五,地方教育主管部门设立专项资金项目,支持探索并开展有助于灾区校园心灵重建、精神重建和校园文化重建的多样化活动。

【注释】

[1]朱从书,申继亮,刘加霞.中小学教师职业压力源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3):50-54.

[2]Schwarzer R,Aristi B(1997).Optimistic self-beliefs:Assessment of general perceived self-efficacy in Thirteen cultures.[J]Word Psychology,1997,3(1-2),177-190.

[3]王登峰.自我和谐量表的编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9(12):280-283.

[4]陈德云.我国中小学教师压力来源分析与压力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3):45-48.

[5]闫祯.高师中青年教师工作压力状况研究[J].理工高教研究,2006(8):57-59.

[6]陈德云.我国中小学教师压力来源分析与压力应对策略[J].江西教育科研,2007(3):45-48.

[7]王书.农村中学教师自我和谐的调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30-32.

[8]王书.农村中学教师自我和谐的调查[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30-32.

[9]李志鸿.教学效能感与教师工作压力及工作倦怠的关系[J].心理科学,2008(1):218-221.

[10]毛晋平.中学教师工作压力与教学效能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3):458-459.

[11]Maslach C,Schaufeli W B,Leiter M P.Job burnout[J].Annual Review of psychology,2001(52):397~422.

[12]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J].中国心理卫生,1999(12).

[13]毕恩明.济南市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14]张国庆.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状况的调查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7(24):69-72.

[15]葛丽.中小学教师职业倦怠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安徽省C市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

[16]秦波,胡姗姗,李娜,吴明霞.重庆市中学教师社会支持的现状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3):120-122.

[17]杨昌辉.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与社会支持的相关性[J].中国临床康复,2006(38):35-38.

[18]邵来成.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现状及其与社会支持的关[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4.

[19]阴山燕,孙红梅,赵慧.小学教师职业倦怠与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J].医学与社会,2011(2)100-104.

[20]王莉,王俊刚.中小学教师的职业倦怠与其社会支持的关系[J].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07(4):103-10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