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繁荣,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而一般的本科院校新闻专业培养的新闻人才已不能满足各层次的岗位需求,于是,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在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基础上,开设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文化传播系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_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的不断繁荣,社会对新闻人才的需求量特别大,而一般的本科院校新闻专业培养的新闻人才已不能满足各层次的岗位需求,于是,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在广泛调研和反复论证基础上,开设了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该专业2003年经四川省教育厅批准建立,2004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

一、培养目标

该专业立足于国内新闻事业,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培养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从事现代新闻事业实际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国家新闻法规,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与创新精神,服务于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络及企事业单位宣传部等媒体新闻采编与制作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二、专业设置及师资队伍

学院成立了新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金星教授任主任,文化传播系系主任杜春海教授、遂宁日报集团副总编辑宁云峰博士、四川日报社遂宁分社社长陈岳海主任记者任系副主任。在新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组建了新闻教研室,由文化传播系系副主任唐元明副教授兼任新闻教研室主任。经过充分的行业调研,制定了该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需要逐年进行修订。新闻教研室现有专职教师12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3人。硕士研究生比例为50%。具有“双师”素质的教师5人。

附:新闻教研室教师名单

王金星(教授) 杜春海(教授) 唐元明(副教授) 彭晓春(副教授)

敬 萍(副教授)曾晓洪(讲师) 吴 静(讲师)  阎 婷(讲师)

李建强(讲师) 李凌云(助教) 衡 媛(助教)  袁小春(助教)

学院建立了一支相对稳定的外聘师资队伍。现有校外兼职教师10人,主要来自遂宁日报社、遂宁电视台、四川日报社遂宁分社等单位。他们理论功底扎实,思维活跃,并且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长期活跃在行业第一线,均为遂宁市各新闻媒体资深从业人员。

同时,学院非常重视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曾先后派遣多位教师到四川大学文新学院、四川师范大学影视学院、成都理工大学影视艺术学院进修。学院规定新进教师必须具备新闻专业硕士学位,并且必须到相关新闻媒体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锻炼。

三、招生情况

面向全国,招收高中、中职学校应届毕业生。各年级招生人数如下:

四、教学课程

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经过充分的行业调研和就业形势分析,进行课程设置,共开设了四个模块的课程,每门课程都设计了相应学分,具体情况如下。

公共基础课:思想品德、道德与法律、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形势政策、就业与创业教育、健康教育。

专业基础课:现代汉语、基础写作、中外文学作品导读、普通话、公关礼仪、实用口才学、美学基础、书法。

专业必修课:新闻学概论、新闻心理学、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广播电视学基础、大众传播学、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摄影与摄像、电视节目制作、电脑网络编排、新闻编辑、新闻评论。

专业选修课:广告策划学、办公自动化、影视艺术概论、中国文化概论。

主要理论及实训课程内容与基本要求如下。

1.理论课程

(1)现代汉语。

讲授现代汉语词汇、语法、修辞及现行汉字的基本理论,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掌握语法、修辞的基本规律,提高学生分析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

(2)基础写作。

通过写作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讲授和作文训练,掌握相关的写作知识和常用文体的特点及写作要求,培养和提高学生常用文体的写作能力。

(3)新闻学概论。

了解新闻学的发展概况,明确我国现行新闻工作的指导思想、任务、内容及规范要求,掌握新闻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新闻采编与制作奠定理论基础。

(4)新闻采访。

明确采访工作的重要性,学习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技巧,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能力。

(5)新闻写作。

主要讲授新闻的性质、特点及撰写要求等内容,结合各种不同的新闻文体的特点,掌握各类新闻文体的写法,尤其是培养学生对消息、通讯等基础新闻文体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闻写作能力。

(6)新闻编辑。

学习新闻编辑学的基本知识,掌握新闻编辑工作的基本技能,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编辑能力,为从事新闻编辑工作奠定必要的理论基础。

(7)新闻摄影与摄像。

课程明确摄影、摄像在新闻工作中的重要性,讲授一般的摄影、摄像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并结合摄影、摄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新闻摄影与摄像的能力。

(8)电视节目制作。

主要讲授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技巧,学习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制作电视节目的能力。

(9)公关礼仪。

着重讲授公共关系的性质、职能、工作程序,学会分析公关对象的特点,掌握公关活动的组织、策划方法,懂得社交场合应遵循的基本礼仪,提高公关素质,为公关实务奠定基础。

(10)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

介绍我国新闻工作的有关法规,使学生熟悉新闻工作各项纪律,树立遵纪守法的观念和作风,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与职业道德。

(11)实用口才。

进行交际口语训练,做到谈吐文雅、沟通流畅,在交际中善于表达,言辞恰当,具备进行询问、答复、交谈、采访、即兴演讲、主题演讲、播音、节目主持等方面的技能技巧。

2.实训课程

(1)新闻采访实训。

采用模拟情景方式,设计采访环境,学习优秀新闻工作者的采访技巧,掌握新闻采访的基本方法,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闻采访能力。

(2)新闻写作实训。

主要结合各种不同的新闻文体的特点,进行各类新闻文体的写作训练,尤其是培养学生对消息、通讯等基础新闻文体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并通过大量的写作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较强的新闻写作能力。

(3)新闻编辑实训。

主要进行纸质媒介的编排实训,以《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月刊)为实训平台,四川日报社遂宁分社选派资深记者进行业务指导,以学院新闻专业学生为主体实施采、写、编、发等综合实训,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全面培养学生基于工作过程的新闻业务技能。

(4)新闻摄影与摄像实训。

主要进行新闻摄影、摄像的实践训练,使学生具有新闻摄影与摄像的能力。

(5)电视节目制作实训。

主要学习电视节目制作的基本方法,通过实践训练,使学生具备制作电视节目的能力。

(6)电脑网络编排实训。

通过电脑平面设计与排版的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具备设计电脑平面与规范排版的能力。

(7)办公自动化实训。

熟练掌握现代办公设备的使用、保养及日常维修的基本知识与技术。

附:专业必修课学时、学分统计表

五、实训实习情况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校内实训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方式:

1.加强综合素质培养

学生进校后,由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出课外阅读参考书目,每学期学生必须完成5篇读书笔记和8篇课外作文(课程作业除外),由教研室指定专业教师进校评阅,选出优秀的读书笔记进行交流,并给予表彰。从读和写两方面锻炼学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

2.手抄报比赛

从第二学期开始,每个学生每期至少自办一张手抄报,先通过班级初评,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全系的手抄报比赛,组织专业教师进行评审,对优秀作品予以奖励。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新闻热点述评

利用每周四的技能训练时间进行新闻热点述评,同学们搜集本周国际、国内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进行分析,发表自己的观点,专业教师深入各班组织述评活动,每位同学都要发言,以此锻炼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口语表达能力。

4.创办校园报

由学院宣传部和四川日报社遂宁分社组织新闻班学生创办《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利用策划、组稿、编辑、发行等环节,让学生了解办报程序。四川日报社遂宁分社派专职记者进行技术指导,新闻教研室教师负责文字校审,学院宣传部把关,具体的操作全部由新闻班学生自己动手完成。通过锻炼增加实战经验,为将来从事纸质媒体的相关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附:技能训练安排表学院投入近200万元,用于购置新闻专业学生校内实训的相关设备。详情如下:

校外实训方面,学院与相关媒体签订了合作协议,共有6个校外实训基地:遂宁日报社、遂宁广播电视台、船山区电视台、四川日报社遂宁分社、四川经济日报社遂宁分社、四川新闻网。大二上下学期分别安排为期一个月的实训,到校外实训基地学习,由教研室的专业教师带队,各新闻媒体单位指派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实习结束的时候提交实习报告,指导教师写出评语,评定实习成绩。第六学期为统一实习时间,采用统一组织与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由实习单位对学生进行严格的考核。

六、科研情况

(一)王金星教授科研成果

《新闻特征谈》(载《社会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

《关于社会新闻的基本认识》(载《中华教育导刊》2004年第6期);

《关于社会新闻的写作》(载《中华教育导刊》2004年第8期);

《写作与文选(实用分册)》(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

《现代基础写作学·新闻报道》(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新编应用写作教程》(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新闻写作学》(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现当代应用写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现当代应用写作文鉴》(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

《新闻写作》(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

《当代实用写作》(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

《四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参编);

《遂宁文化概论》(学苑出版社,2014年,第一主编)。

(二)杜春海教授科研成果

《新闻写作》(重庆大学出版社,2010年,第二主编);

《现当代应用写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副主编);

《现当代应用写作文鉴》(四川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一副主编);

《当代实用写作》(湖南教育出版社,2010年,第一副主编);

《谈高职院校学报的生存与发展》(载《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12月增刊,独著);

《四川新闻传播教育发展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12年,参编);

《遂宁文化概论》(学苑出版社,2014年,第二主编)。

(三)其他教师

阎婷老师:

《浅谈电视节目制作中的“蒙太奇”》(载《青年文学家》,2010年第12期);

《任务驱动法在“电视节目制作”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载《教育科研》,2011年第11期);

《浅谈对电视新闻中声画关系的认识》(载《安徽文学》,2011年第3期);

《论摄像角度与电视画面造型》(载《大科技》,2011年第4期)。

七、专业特色

该专业以“重技能、懂管理、宽知识、能创业”为专业特色,构建“文厚、思敏、技湛”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专业构架的设计,以职业能力和创新意识为先导,培养适应企事业单位新闻工作的中、高级应用型人才;加强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和创业思想。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的结合,课堂上夯实理论基础,通过校内实训了解工作流程,然后到各新闻媒体见习、实习,进行实际操作。

人才培养以“三结合”为基本途径,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习、实训与行业标准和岗位需要的资格证考核相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用人单位相结合,为此学院与四川日报社遂宁分社联合主编《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每月一期,为新闻专业学生提供了工学结合的实训平台。按照培养目标,实施“学校企业社会教学空间一体化、课堂课外假期教学时间一体化、产学研教学过程一体化;低年级统一培养宽基础,高年级实施分流强技能,注重创新、创业能力造就”的教育教学模式,建立与职业技能培养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依托学院宣传部、学院广播站、遂宁日报社、遂宁电视台、四川日报社遂宁分社等实践教学基地,走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人才之路,以职业技能训练为中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创新性和应用性。

八、就业及社会认可度

目前,全省开办新闻专业的高职院校较少,学院采用了与本科院校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瞄准各地方新闻媒体这一巨大的市场,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操作训练,特别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2010年5月,在第4届全国“校园金话筒”大赛南充分赛区选拔赛上,学院2007级新闻班学生在与众多新闻本科专业选手角逐中顺利晋级四川赛区决赛,并荣获二等奖。学院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自开办以来,培养毕业生200余人,就业率达90%以上,其中有80%以上毕业生从事新闻专业工作,不乏优秀者。如2004级的杨俊会是河北省石家庄日报社记者,2005级的向晟是遂宁晚刊的首席摄影记者,2006级的罗毅是遂宁商业银行报主编,2007级的周婷是遂宁市广播电视台旅游栏目组的节目主持人,2008级的胡兵发是达州日报社记者。各用人单位均认为,该专业毕业的学生勤奋好学、操作能力强,已成为遂宁市及其他地方新闻媒体的一支重要的生力军。

(杜春海、唐元明 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