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专业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专业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4年11月,西南科技大学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2013年,绵阳市委党校和西南科技大学成立绵阳市地方舆情研究中心。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传播专业_川渝新闻传播教育35年

一、发展沿革

2003年,西南科技大学设立的汉语言专业开设新闻研究方向。

2004年11月,西南科技大学设立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

2006年秋季,广播电视新闻学本科专业开始招生。

2011年,设立媒体管理二级学科硕士专业。

2013年,绵阳市委党校和西南科技大学成立绵阳市地方舆情研究中心。

2013年秋季,媒体管理硕士专业开始招生。

2013年秋季,根据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调整要求,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改名为广播电视学专业。

开设专业至今,专业负责人为刘海明。

二、教学情况及教学改革

西南科技大学新闻专业主要课程:新闻学概论、新闻写作学、新闻采访学、新闻摄影、中外新闻事业史、广播电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概论、播音学概论、网络传播、传播学概论、广告学、计算机文化基础等。

专业授课教师采取多媒体授课等现代教学手段,理论课程借助多媒体手段变得更加形象直观,平面新闻媒介课程能做到文字与画面结合,广播新闻媒介课程能做到文字与声音融合,电视新闻媒介和新媒介新闻课程更是能静态与动态交汇,视觉与听觉融汇。

部分实践操作性强的课程,比如节目主持、电视新闻后期制作等,更为紧密地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师生互动,收益丰厚。

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创新,尝试“换位教学”,教师在课程学习的中间阶段,适当地找到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和多方帮助比较能够胜任讲授的章节,提前布置、互换角色,教师听讲、学生开讲,学生互评、建议;活学活用,延伸教学空间。鉴于广播电视新闻专业的特殊性,仅仅将教学过程固定在多媒体教室,难以实现“学以致用”的教学目的,所以教师抓住学术热点,采用具有多样性的探讨交流方式:其一,每间周一的专业集中学习,为师生提供各抒己见的平台;其二,借助《龙新时报》《龙新之声》《龙新播报》等载体,“针锋相对”,辩论式交流;其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教师同事之间在课后进一步深入交谈。

广播电视新闻学近年来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教学资源。构建了具有新闻专业特点的“主干课程模块+主要专业模块+媒介素养实践模块”的课程体系,搭建学科基础课平台,并加大新闻传播理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以及新闻采写编评等基础课的比重,为学生成才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为增强学生的基本文学修养,该专业率先开设经典诵读教学环节,古代文学经典诵记开设学期为第1~6学期,每学期背诵一篇指定文章,如《大学》《道德经》《易经·系辞》等文学经典,背诵课与必修课成绩挂钩。

该专业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专业下设学生媒体实习机构龙新通讯社,并开设《龙新时报》《龙新周刊》《龙新播报》《龙新之声》四个实习平台,与教学紧密连接,帮助学生积累相关媒体经验和锻炼其实践能力。并开设了西南科技大学最具影响力的校园新媒体平台“西科青梅”——一款属西南科技大学学子的校园资讯客户端。实习成果按比例折合成其必修课结课成绩;把培养学生良好的新闻媒介素养的理念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中,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品行教育;聘请杰出业界精英来校举办讲座,加强校内外媒体实践基地建设等措施,与长虹集团、21世纪经济报等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和就业推荐。2014年9月,龙新通讯社开始面向全校招生,让热爱新闻的同学都参与到专业的培训中来。

三、师资力量及招生、学生就业状况

院系共有12位新闻传播专业教师,其中博士毕业生5人、在读博士3人、硕士毕业生3人、学士1人。

其中,乔闻钟、刘海明、龙伟被评为教授,尹兴、陈云萍、王欢妮被评为副教授,岳改玲等7位教师被评为讲师。

本科专业每年招生70人左右,硕士专业在校生6人。学生毕业后就职于广播电视及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网络媒体、中介机构的新闻宣传部门等。

四、科研情况

(一)学术论文

刘海明:

《论新闻报道引发的媒体舆情及其预警》,《中州学刊》,2014年第8期,CSSCI;

《记者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伦理反思》,《编辑之友》,2014年第8期,CSSCI;

《途中道德:灾难报道的时间伦理》,《新闻记者》,2013年第8期,CSSCI;

《媒体版权纠纷中的和解现象及其批判》,《国际新闻界》,2013年第4期,CSSCI;

《“两会”采访的伦理问题》,《新闻记者》,2012年第5期,CSSCI;

《论窃听丑闻的伦理问题》,《新闻记者》,2011年第9期,CSSCI;

《新媒体灾难报道把关的德和服务的德》,《中州学刊》,2010年第4期,CSSCI;

《新媒体灾难报道角色的伦理问题》,《现代传播》,2010年第5期,CSSCI;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原则与制度框架构建》,《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5期,CSSCI;

《报纸的传播权与公众的收阅权》,《新闻记者》,2009年第7期,CSSCI;

《此处无声胜有声:小议汶川特大地震采访的一些败笔》,《新闻记者》,2008年第7期,CSSCI;

《焕然一新的面貌——喜读〈人民日报〉十七大特刊》,《新闻记者》,2007年第12期,第一作者,CSSCI;

《新闻采访权是否记者证持有者的专利》,《新闻记者》,2007年第5期,CSSCI。

龙伟:

Book Review:The Cross under the Red Flag:The Policy Changes of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owards Protestantism and Catholicism and Its Impacts in the Early PRC(1949—1955),Sino-Christian Studies,Vol.16,Dec,2013.A&HCI;

《民国医学精英“再造病人”的思想脉络与医疗实践》,《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第6期,CSSCI;

《民国司法检验的制度转型及其司法实践》,《社会科学研究》,2013年第4期,CSSCI;

《新的“明星”:民国广播播音员的职业生态与社会生活》,《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年第4期,CSSCI;

《堕胎非法:民国的“堕胎罪”及其司法实践》,《近代史研究》,2012年第1期,CSSCI;

《基督教与西南边疆研究的近代转型》,《中国史研究》(韩国),总第71辑,2011年4月30日;

《民国广告的自律与他律:以医药广告为中心的观察(1927—1949)》,《新闻与传播研究》,2010年第5期,CSSCI;

《保障医权:民国医师的职业忧虑与业务保障》,《社会科学研究》,2010年第10期,CSSCI;

《教会大学与“地方认知”:基于华西协合大学立案的分析》,《宗教学研究》,2009年第1期,CSSCI;

《论民国时期对外籍医师的监管》,《历史教学》(高教版),2008年第12期,CSSCI;

《兄弟阋于墙:中国基督教本色化的困境——基于〈文社月刊〉和〈野声〉停刊之考察》,《中国史研究》(韩国),2008年10月;

Book Review:Christianity and Chinese intellectuals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research on the Anti-Christianity Movement in China,1922—1927,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Vol.1,No.1,August 2007,(Publisher:Taylor &Francis),独著;

《华西圣教书会的文字事工及其影响(1899─1919)》,《宗教学研究》,2006年第2期,CSSCI。

王欢妮:

《从〈The Daily〉关闭看报业数字化发展中的问题》,《中国出版》,2013年第7期,CSSCI;

《数字出版的版权保护和利益平衡问题研究》,《科技与出版》,2013年第1期,CSSCI;

《文档分享平台的利益协调及发展》,《现代出版》,2014年第2期,CSSCI;

《论数字出版的责任伦理》,《出版发行研究》,2014年第6期,CSSCI;

《论数字出版产业的关系构建》,《现代出版》,2014年第5期,CSSCI。

岳改玲:

《机遇与挑战:试论社会化媒体在食品风险沟通中的应用》,《食品工业科技》,2013年第15期,CSCD;

《互联网上的社会支持:中西方研究现状与前瞻》,《江淮论坛》,2010年第3期,CSSCI;

《数字时代的参与式文化:以互联网上围绕〈星球大战〉的受众创作为例》,《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年,CSSCI;

《传播新技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挑战与对策》,《中国媒体发展研究报告》,2008年,CSSCI。

尹兴:

《批评话语的不断构建:20世纪黑色电影研究》,《文艺争鸣》,2010年第12期,CSSCI;

《“写实与写意并存的美学风格”:〈美国探索频道之探索〉》,《国际新闻界》,2011年第2期,CSSCI;

《编辑工作中“隐私侵权”现象探析》,《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第2期,CSSCI。

刘丽:

《符号学视阈下纪录片“纪实”特性的重新考察》,《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8期,CSSCI;

《“标签新闻”的符号学分析》,《编辑之友》,2014年第6期,CSSCI;

《认知符号学打开的可能性》,《兰州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CSSCI。

车佳桓:

《公众舆论“断层”及其应对》,《编辑之友》,2014年第3期,CSSCI;

《媒介生态视角下微博广告及问题思考》,《中国出版》,2013年第16期,CSSCI;

《论视频网站的媒体化转型》,《当代传播》,2010年第2期,CSSCI。

陈云萍:

《文化与科技融合视角下成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4年第7期,CSSCI;

《解读“幸福剧”荧屏热播现象——以〈幸福来敲门〉、〈幸福密码〉为例》,《当代文坛》,2014年第4期,CSSCI。

(二)学术专著

刘海明:

《报纸版权问题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

《灾难报道伦理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和王欢妮合著);

《新媒体形态论》,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龙伟:

《民国新闻教育史料选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主编);

《民国医事纠纷研究:1927—1949》,人民出版社,2011年(主编)。

尹兴:

《影视叙事学研究》,四川大学出版社,2011年。

陈云萍:

《民国报纸视野下的圣人之死:〈申报〉甘地遇刺后一周报道研究》,四川民族出版社,2014年。

(三)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汶川大地震语境下我国灾难报道伦理的规范化研究”,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刘海明;

“民国医患关系的演进与医疗行政体制的转型——以医事纠纷为中心的讨论”,200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主持人:龙伟;

“微博时代媒体问题应急管理研究”,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刘海明;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上海报业治理整顿的历史经验研究”,2013年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主持人:龙伟;

“新媒介语境下争议性科技的风险沟通研究”,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主持人:岳改玲;

“新时期国家族群认同与边疆少数民族影像传播研究”,201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主持人:尹兴。

(四)省级科研项目

“灾难性新闻采访的伦理规范与构建研究”,2008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人:刘海明;

“伦理视阈下舆情预警问题研究”,2011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人:刘海明;

“媒介融合环境下新一代互联网对科普产业发展的影响”,2012年度中国科普研究所项目,主持人:赵莉;

“绵阳文化产业发展战略研究”,2012年度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主持人:陈云萍。

五、获奖情况

龙伟: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省政府奖);

绵阳市哲学社会科学一等奖(市政府奖)。

刘海明:

2011年西南科技大学第四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第十届四川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科研成果三等奖(教育厅奖);

绵阳市第十二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市政府奖);

第二届中国新闻法治优秀论文一等奖(学会奖)。

赵莉:

获2013国际人文社科与历史会议(2013ICSHH)“最佳论文奖”。

六、今后发展方向

在培养学生方面,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不断更新办学理念、调整专业结构,逐渐确立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教学资源配置,重点夯实学生的人文、科学素养,训练学生的媒体实践技能,塑造其较高的职业道德精神,以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在学科建设方面,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以本科专业建设为基础,积极兴办研究生教育,以逐步完善学科结构,缩小与兄弟院校的差距。

在专业教学方面,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坚持自主探索为主,借鉴而不模仿,探索而不猎奇,务实而不浮躁,均衡而不畸形的原则,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新闻专业。

在科学研究方面,西南科技大学新闻系追求高水准的科学研究课题,追求站在科学前沿进行探索,减少低水准的学术成果。

(杨雨奇 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