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介绍
传媒艺术学院是重庆邮电大学主动适应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信息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数字创意产业经济不断升温的时代要求,于2002年设立的艺术类专业教学科研单位。
学院在校学生2600余人,现开设了广播电视编导(影视艺术、影视节目制作、影视音乐方向)、动画(影视动画、应用动画、影视音乐方向)、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六个与现代传媒、数字创意产业紧密相关的本科专业。在广播电视和艺术设计两个大的领域招收电视编导与制作、动漫创作与制作、移动数字媒体艺术、视觉传达设计和网络艺术设计五个研究方向的艺术硕士(MFA)。具有推荐本科生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资格(包括本硕连读)。是重庆市高校招生考试影视编导类专业联考考点。
学院现有动漫创作研究中心泛动漫艺术创新团队、数字媒体艺术研究中心广播电视艺术与新媒体传播研究创新团队和现代传媒艺术研究所传媒艺术研究创新团队三个校级科研团队,以及影视音乐研究创新团队、艺术市场创新团队、公共艺术发展研究创新团队、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中心交互体验与设计研究创新团队四个院级科研团队。
学院是中国通信协会科普教育基地、重庆市公益广告创作基地、重庆市数字传媒艺术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重庆市高等学校传媒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央与地方共建实验室、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特色专业和“三特”行动专业建设点,具有重庆市高等学校市级教学团队。
学院是中国高教电视艺术委员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国高教影视教育艺术委员会理事单位,重庆市学校艺术教育协会副理事长、影视编导与传媒艺术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重庆市工业设计协会副理事长、数码媒体设计专业委员会主任单位,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高校美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单位,重庆市工商联(总商会)创意产业商会会员单位等。
学院是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加拿大Discreet公司授权的3ds max、Combustion和可视化设计培训认证中心,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授权的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影视行业)重庆培训考试中心。
学院拥有集教学、实验、实践、科研于一体的12498平方米的传媒艺术大楼。建有400平方米专业演播厅、录音棚、摄影棚、洗印工作室、线性编辑室、非线性编辑室、导播室、数字高清编辑室、运动捕捉实验室、定格动画实验室、手机动画实验室、虚拟现实实验室、空间艺术实验室、三维动画室、二维动画室、集群渲染实验室、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数字音频实验室、数码艺术设计室、平面输出实验室、雕塑室、苹果工作室、网络艺术室和模型室等专业实验室,拥有SONY蓝光广播级摄录编系统、数字高清编辑系统、DVCAM专业级摄录编系统、大洋高清非线性编辑系统、美国进口杰讯9.6米摇臂、三维动作捕捉系统、定格动画拍摄系统、数码彩扩系统、数字平面输出系统、动检仪、EPSON写真机、Emac、Imac、G4、G5苹果机和各种与之配套的实验仪器设备,设备总价值2000余万元。
创造条件、环境,激励艺术人才脱颖而出。重庆邮电大学影视创作中心,影视艺术、动画创作、数码艺术设计工作室,专业图书资料室,与传媒及文化创意产业相关企事业单位共建教学实习、实训基地,为学院教学、科研提供了有效的教学和艺术作品创作实践平台。
传媒艺术学院拥有一支理论水平高、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其中副教授以上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30%以上,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占专业教师的80%以上。学院十分注重现代艺术与高新技术的融合,十分注重信息产业与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的交叉融合,坚持走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密切关注数字媒体和创意产业发展;坚持质量兴院,积极推行本科导师小组制;坚持理论教师承担相应实验教学的任务,通过实践促进艺术专业教师真正成长为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同构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学院积极利用校外名师资源,充实师资力量。迄今为止,学校聘请了美籍华人周传基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黄会林教授、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彭吉象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同道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安华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马俊诚教授、巴黎Camondo设计学院Jeremy Edwards先生、中央电视台主任编辑李近朱、高级音乐编辑王文华、国家级播音指导王振堂等30人为兼职教授和客座教授。
学院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和现代传媒艺术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将艺术人才培养模式与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效“嫁接”,坚持“以创意见长,拿作品说话”的成才途径,培养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媒介素养,能熟练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进行信息内容的策划、创作和传播的新型传媒艺术人才。
学院育人口号是“纵横传媒天地,完美艺术人生”,培养的人才主要服务于相关企事业单位(如信息产业领域网络营运公司,各种媒体——广播电视台、报社、广告公司、动画公司及学校等)进行信息内容的策划、制作、传播等。
学院院长:夏光富教授;党总支书记:邓银波副研究员。
二、传媒艺术学院与新闻传播教育有关院系的发展沿革
重庆邮电大学传媒艺术学院设在影视编导与传播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展新闻传播教育学科。2002年设立,先为传媒艺术教学部;2004年改为广播电视编导教学部;2010年发展为影视编导与传播系。专业负责人:2004年至2014年11月,为李建秋教授;2014年12月至今,为陈国钦副教授。
经过十年多的努力,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具有信息传播特色,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定位,较为完善的课程体系,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师资队伍建设已初步向结构合理、素质全面、高层次高学历方向综合发展,形成了良好的教学与学术发展梯队,毕业生社会和工作适应能力较强,用人单位反映较好,成为在重庆市高等教育界和传媒产业界具有一定影响的传媒专业。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重庆邮电大学重点建设的特色专业,2013年成为重庆市高校“三特行动计划”特色专业;2014年,获得数字媒体艺术和电视编导与制作艺术专业硕士点,同时正在立项建设戏剧影视学和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点。
三、教学情况及教育改革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设有影视艺术、影视节目制作、影视音乐三个专业培养方向,该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文学艺术、广播电视艺术学、新闻传播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课程,受到系统的广播电视新闻与采编、节目编导、策划、制作、主持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专业主干课程:中外文学史、电视艺术概论、新闻学概论、传播学、电视新闻采编播、电视节目制作技艺、摄影与摄像、视听语言、电视导演基础、影视作品分析、电视节目策划、纪录片创作、广播电视节目播音与主持、非线性编辑技术与应用、数字音视频技术、多媒体技术与应用、非线性编辑技术、广告创意与制作、计算机网络基础、数字音视频技术、影视数字合成技术等。
教育改革: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经过多年理论与实践教学的探索与改革。主要教学目的在“强化素质教育、完善专业教育、注重创新能力”这个核心内容上。在组织方式上,强化传媒艺术与数字技术结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既注重艺术素养、媒介素养和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又注重现代人文化创新观念的培养。主要做法是:第一,实行艺术与技术结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是应用与实践性强的专业,非常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第二,基础理论与技能实践结合教学,将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和课外创作等环节紧密衔接,“教学、创作、展演”三位一体,形成课程体系与项目紧密结合,工作室、实验室和课堂互为延伸,理论与实践、艺术与技术教学同步的教学组织形式。第三,创建学科交叉的课程体系。构筑“大平台”,在专业方向课程中,设置不同性质课程群在内的“多模块”,注重艺术类课程内容和技术类课程内容交叉配置,增强了课程体系设置上的合理性,做到了知识的系统性与多样性并重。第四,实行导师小组制。即让教师选择学生,学生也选择导师,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具体指导。第五,项目教学和工作室教学并重。让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的科研、创作项目。实现实验室与课堂、项目与工作室、社会实践与上岗训练密切配合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
近年来,该专业学生多次获得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挑战杯”重庆赛区特、一、二等奖,两次获得“挑战杯”全国决赛二等奖,以及“挑战杯”大学生全国创业竞赛金奖等。学生团队创作的数字电影《回家结婚》获“中国影视教育创作奖”优秀奖,并在各大视频网站持续热播;师生原创的动画系列片《可儿历险记》在中央电视台播映,并获得由国家广电与新闻出版总局评选的“优秀国产动画片奖”。在柏林国际电影节、日本奈良国际电影节、中国大学生微电影大赛、中国国际纪录片节、时报金犊奖、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北京电影学院动画学院奖、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中国西部国际电影节、中国国际大学生微电影盛典等赛事获得各类课外科技创新与竞赛活动奖近900余项,在各类公开刊物发表论文20多篇,显示了学生的学习深度、科研潜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办学特色: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以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为导向,主动适应现代传媒和文化艺术产业的迅速崛起,信息产业领域不断拓展,数字创意产业经济不断升温的时代要求,依托学校在信息学科方面的优势和特色,以信息技术与现代传媒艺术的交叉融合为突破口,将现代传媒艺术与广播电视数字技术高度融合起来,培养人文艺术素质厚、口径宽,具有较强专业理论基础,具有较高艺术素养和媒介素养,熟悉掌握广播电视技术制作,能从事广播电视和IT产业链终端信息内容的策划制作、新闻传播工作的新型传媒艺术人才,形成了鲜明的专业特色,即信息技术环境下适应传播多元化的数字影视编导艺术教育,包括以影视艺术与信息、新闻传播教育、数字技术相结合的课程特色,以教促研、以研哺教的教改特色,分层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
四、师资力量及招生就业
师资力量: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基础和专业方向教师34人(不含公共课教师),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1人,讲师14人,助教3人;博士10人,在读博士1人,硕士17人。重庆市社会科学专家库专家2人,重庆市社会科普专家库专家1人,学术带头人2人。师资队伍建设结构合理、素质全面,正向高层次、高学历方向综合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专业教学与学术科研的发展梯队。该专业还全力利用校外的名师资源来加强教师工作,提高教学水平。该专业教师主要毕业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四川音乐学院、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师范大学和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英国斯特林大学、卡迪夫大学、法国布雷斯特高等美术学院、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等。
招生与就业:2002年9月,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当年招收学生60名(含电视节目制作、电视动画两个专业方向)。经过多年的发展,教育和科研条件日臻完善,目前设有影视艺术、影视节目制作、影视音乐三个专业培养方向。专业每年平均招生数为250人左右,现有在校学生四个年级共1000余人。第一志愿报考率、入学率均为100%。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已经有9届毕业生。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一次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2%以上,就业去向包括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新闻传播单位、其他文化宣传部门、软件开发公司、网络营运公司及各类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受到各级各类用人单位的充分肯定和一致好评。
近几年来,该专业的应届毕业生考研率不断提高,显示出较强的发展后劲,考到国家“985”“211”等院校就读硕士学位研究生的毕业生与日俱增,且以其扎实的知识积累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在所就读的学校深受指导老师的好评。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现主要在重庆、四川、湖北、湖南、河南、河北、山东、山西、贵州、云南、新疆、安徽、福建、广西、江西、甘肃等省、市、自治区招生。
五、科研与获奖情况
近年来,学院教师取得了突出成绩:在《新华文摘》《北京电影学院学报》《文艺研究》《现代传播》《电视研究》《中国广播电视学刊》《装饰》《当代传播》《编辑之友》《新闻界》等专业刊物上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0余篇,CSSCI期刊近100篇;主持、承担、参与包括国家社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国家广电总局、工业与信息化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重庆市教育委员会、重庆市哲学社会科学等省部级及以上项目156项;正式出版《数字化媒介语境下的传媒审美文化》《现代传媒美学》《血难之身》《新媒体传播导论》《手机文化》《影视编辑技艺》《影视动画非线性编辑与合成》《数码摄影入门与进阶教程》等专著和教材51部。
获得奖项包括: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重庆市科技进步二等奖,重庆市发展研究奖二等奖、三等奖,重庆市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三等奖,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决赛二等奖等省部级及以上学术研究和教学成果奖项50余项。
六、今后发展方向
新闻传播学科今后的发展方向重点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关注学术品质和学理基础的建设,进行学科教育的结构调整,加强理论素养与实践技能并重的建设。同时,注重新闻传播学科本身具有跨学科性质,加强对新媒体传播的教学和研究。发展多元化的新闻与传播学教育,培养复合型人才,把新闻传播理论与业界采编人员需要实际技能联系紧密,既注重提高相关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提高学科水平,又很好地满足新闻传播实践工作的需要。同时,以重庆市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网络社会发展问题研究中心与五个创新团队和研究所为基地,围绕这些研究基地形成几个鲜明的学科群。学科群以广播电视艺术和技术、新媒体研究为学术研究核心,重点在数字媒体艺术、新闻与传播、电视与社会发展、影视戏剧文学、新媒体传播、电视技艺等研究方向上加大研究力度,形成学术研究团队和学科群,同时拓展新兴交叉学科的研究空间,产生学术研究的集群效应。
(李建秋 撰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