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佐政
巍峩的龙泉山蜿蜒起伏在川西平原的东部。它像巨龙一样腾挪跌宕,壮美多姿,见证着四川的兴衰与繁荣,“阅尽人间春色”,历尽时事沧桑,传承着诸多美好趣事。
山顶的金龙寺飞檐斗角,翘首凝视着川西大地。据说这里曾经是蜀汉后主刘禅求学、修禅的圣地。也曾传说那象征中华形象的龙,常出没于此,它吸天地之灵气,以自身特有的力量遨游腾跃,翻云覆雨,道法自然,给这里的人们带来了福祉。人们十分虔诚地尊崇这座山为金龙山。
改革开放,如春风吹拂大地,唤醒了沉睡的金龙山。川利集团看准这块风水宝地,到这里来投资开发。川利集团在这里利用山湾筑坝拦河建起湖泊,命名为“金龙湖”。金龙湖建成后,蓝天白云、青山翠柏倒映湖中,似天上的瑶池陨落人间。湖边修起了“樱花酒店”“山水人家”“生态园”等旅游设施,使金龙山、金龙湖发生巨变。
为增加这里的旅游景观,人们还颇有创意地依山就势,沿山脊蜿蜒而上修建起了一条宛如巨龙的仿长城,城墙和烽火台顺势逶迤而上长达数公里,直抵金龙寺,为金龙山增加了无比壮美的活力与神奇。在青山叠翠树木婆娑的掩映之下,这里好似“人间仙境”。
如画的风景吸引着游人蜂拥而至,给古老神奇的大山带来了活力与生机。别的不说,走近金龙长城的门楼,就见门楼上有四个醒目的金色大字——“金龙长城”。门楼建在金龙湖的大坝左侧,对着门楼的洞就可以进入樱花大道。这是围绕金龙湖修建的一条环形水泥大道,大道两侧是“生态园”“山水人家”和“樱花大酒店”,这是专供来观山、赏水的人们游乐的。
就在这风景如画的湖边,近年来传颂着一个彰显中华美德的动人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没有什么豪言壮语,没有惊天动地的伟大形象,有的是朴素的农民打扮,最纯朴的言语德行。他,就是陈礼根。
谁都知道中国人给儿孙取名都会表达祖宗对后代的殷切希望。根据“陈礼根”这个名字,我们就知道,他的父母希望他以“礼”为“根本”。《荀子·修身篇》说:“故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前人所谓:“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可见,“礼”应是一个人言行的道德规范。他的祖宗希望他做一个有道德的人。中国人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也就是不自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为他人谋利益。这就是中国人尊崇的道德准则。陈礼根正是遵循“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这个理念来做人的。
2013年4月4日,对于双流县中和新中街市民晋良民来说是不幸与幸运交织的一天。这天他和家人来到金龙长城旅游,骑马时,晋良民不小心把自己身上揣着的1840元弄丢了,在回家的路上才发现。他顿时着急了,什么时候弄丢的?能找回来吗?晋良民几乎没抱希望。
“但是,我们抱着一种试一试的心态,返回了金龙长城,到社区居委会挂失。没想到1840元现金已经被好心人送到了社区居委会。”晋良民惊喜地叙述着这一拾金不昧的动人故事。
晋良民说的好心人就是陈礼根。接着,他带着十分敬佩的神情说:“陈大哥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们看到了龙泉金龙山客家人的朴实和善良。”
晋良民一边翘起大拇指,一边不无感激地说:“这种拾金不昧的美德代表了龙泉人的精神品德,我要把他的事迹告诉我们身边所有的人,让人们学习他的优秀品质。”
2013年4月7日,同样是在金龙的长安社区。社区的工作人员接到了陈礼根送来的近3000元的现金,而这3000元是他四天中拾到的第二笔现金。
社区工作人员说:“已经过去10多天了,现在还没有失主回来认领,我们正设法联系游客,让失主尽快领回去。”
社区工作人员还说:“陈礼根交拾得的现金时,还特别要求社区工作人员要尽快设法找到失主,要理解丢钱的人心里有多着急!”停了停又补充说:“陈礼根还特别强调,若失主得不到信息,无法前来认领,就交敬老院或帮助失学儿童上学用吧。”可见他心里想到的是失主和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儿童。他的思想里闪耀的仍是中国传统美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光芒。
拾得现金交社区居委会,陈礼根已记不清有多少回了。据社区介绍,6年来陈礼根来社区交拾得的现金共有20多次。见到陈礼根后,他告诉笔者昨天见到有人的包里掉钱了,他就忙叫失者将钱拾起来揣好。前几天,见有人掉了银行卡和票据,就拾起来交给了失主。像这样的事他也说不清有多少次了。来景区游玩的人专注游乐却常将钱掉出包外,也不觉察。他常提醒游人“先把钱物揣好,以免丢失”。
不为金钱所动,拾金不昧为他人着想的陈礼根的人品思想是怎样形成的呢?人们在传颂他的事迹的同时,也思索着这个问题。
初次见到的陈礼根有着身体瘦长,个儿不高,面色黝黑的农民形象。今年42岁的他留着胡须,穿着打扮十分朴素,他不善言辞,也讲不出什么大道理。常说的话是:“做人要有良心,是自己劳动得来的才是自己的,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由此,我们就可知道他是一位朴实、善良、地道的中国农民。
他1971年出生在金龙山脚下,听说他祖辈是湖广填四川时在此安家落户的客家人。他们遵照先辈的遗训:勤劳、朴实、善良、本分、踏实做人。
从小陈礼根的父亲就去世了,他和母亲撑起了这个家,走自强的路。他没有读多少书,小时候就在家里种蔬菜、水果,操持家务。20世纪80年代末,他就骑着自行车,满载着蔬菜、水果到20公里外的成都市区内去卖。常常是凌晨四点钟就起床,晚上九点钟才回到家里。
卖菜时,他总是憨厚待人,秤称得旺旺的,遇到老人挑选菜时,他在称足菜后,总要另添一点送人,嘴里还说:“自家种的没关系。”买菜的顾客也觉得他待人厚道,常光顾他的菜摊,他的东西很快就卖完了。
自从金龙山被开发后,来金龙湖游玩、登长城上金龙寺的人逐渐增多,为适应旅游开发带来的商机,他选择了发展旅游的项目。先去简阳花了3000元买了一匹马,供游人骑玩。经营一年后,收益不错,让他尝到了甜头。以后又增加投入,继续增添马匹,满足不断增多的游客的需要。他的收入逐年增加,他也感觉特别充实,用他自己的话说:“是自己辛勤劳动挣来的,总是充实的。”充分展现出他自尊自强的个性。
许多来这里游山玩水的人,对在独特的环境中骑马特别有兴趣。在这青山叠翠的山里,骑马环游映着蓝天白云的金龙湖,湖里倒映着骑着骏马游玩的人的境况是别有一番情韵的。特别是青年男女来这里追求浪漫的情趣,骑马就是不二的选择。他们骑上马背,忘情地欢乐,揣在包里的钱,随着马行走时的起伏抖动,常滑溜出来。因此,陈礼根拾到钱是常有的事。
陈礼根在牵马时拾到钱,总是将钱交还给失主。有同样牵马的人说:“别开腔,捡起来,我俩分!”他回答说:“是别人的东西,再好也是别人的,自己得了,是不义之财,心里亏啊!”这朴实的语言正是中国人民最纯朴的道德的自白。
有人说他是傻瓜,他却回答说:“那些专得不义之财的人,看起来精灵,不仅昧了良心,总会遭报应,才是真的傻子。”一句话道出了高尚的人生哲理。
他还记得父亲赶场天,总是帮土门那边的一家老板杀猪、卖肉。卖肉时从不做缺斤少两的事。老板为追求利润明显不满意父亲的做法。父亲回答说:“我绝不做丧失天理良心的事,缺斤少两是缺德的,是伤天害理的。”这种中国农民最朴实的道德观念也传给了他,他发誓:“一辈子也不做丧失良心的事,待人接物更不能做伤天害理的事。”
家是人生活的港湾。家风,对于传承中华文化,弘扬民族的道德风尚,有着重要的作用。陈礼根记得幼年时,父亲教他怎样做人,要他一辈子记住“天理、良心”,做事要符合“天理”,按常理处事。对人要讲“良心”,要照人们的道德准则待人。父亲年老时,常对陈礼根说:“我给你取名为‘礼根’,就是要讲‘礼法’,符合道德,并以此立身、处事,作为做人的根本。”他们家里有一规矩:男人在外面挣钱,女人在家里管钱,父亲在外面挣钱,拿回来由奶奶管。乡里把这叫做“当家”,避免男人在外“胡来”。陈礼根挣了钱也是交给母亲管。这成为一种“家规”。可见,他们的家风是严谨的,而且一代一代传承着。陈礼根正是遵从祖训“自强自尊”,尽展了男儿本色。
就这样,他从自己经营“马匹骑游”生意开始,秉承祖宗的家法,清白做人。得自己劳力之所得,从不得不义之财。凡拾得他人之物,即使是使“瞎子开眼”的钱,也不苟得,而是交给社区,将之归还失主。近年来,据不完全统计,陈礼根先后捡到钱物交还失主或交还社区不下20次。见人丢了钱,喊失主拾起来的不在其中。数额较大的现金就有10多次。当报社记者问他为什么这样做时,他用朴素的话回答说:“每个人赚钱都不容易,将心比心,做个好事,把掉在地上的钱还给别人,我心里亮堂、高兴!”只要人人都这样做,我们这个社会就会更加美好!
是的,拾金不昧是种美德,而持之以恒做到多次拾金不昧就十分难能可贵。没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是不会也不可能做到的。正如毛泽东指出的:“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而不做坏事,一贯有益于人民,有益于社会,那才是最难最难的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