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作为一种语言艺术,朗读者只有认真感受作品,积极介入其中,充分调动感情,才能以声传情,以情动人。朗读表达手段的三要素:感情、气息、声音,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感情。没有感情的朗读必然是干瘪的、苍白的。戏曲理论家徐大椿说:“唱曲之法,不但声之宜讲,而得曲之情为尤重……使词虽工妙,而唱者不得其情,则邪正不分,悲喜无别,即声音绝妙而与曲词相背,不但不能动人,反令听者索然无味矣。”
朗读者常用的可调动感情的手段一般有三种:情景再现、情感联想、挖掘内在语。
1.情景再现
所谓情景再现就是指通过朗读者的深刻理解、具体感受,使文章中的人物、事件、情节、景物、情绪等在朗读者脑海中像电影一样,形成连续的活动画面,朗读者仿佛真的置身于作品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不仅领悟到了作品所包含的作者的感情、态度,而且自己也被引发起丰富的情感体验,产生饱满、细腻的感情,从而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
情景再现是朗读者对视觉、听觉、嗅觉、触觉以及时间觉、空间觉、运动觉等综合性的感知,是朗读、朗诵好作品的一个重要因素。要运用情景再现激发感情,朗读者首先要使自己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情景之中,身临其境,触景生情,对每一个画面都时时作出积极的内心反应,加深感受,作出评价,使思想感情随着画面运动起来,奔涌于我们的脑海中,使作品中的情、景、物、人、事、理在内心活起来,好像“看到”、“听到”、“闻到”、“尝到”、“触到”一样。这时,朗读者就像是在讲述亲身经历的事件,描绘他正在看到的景象一样,听众也随着朗读的内容产生相应的情景联想,造成情景交融的心境,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如:朗诵杨朔《荔枝蜜》一文中的片断。“……热心肠同志送给我两瓶。一开瓶子塞儿,就是那么一股甜香;调上半杯一喝,甜香里带着股清气,很有点鲜荔枝的味儿,喝着这样的好蜜,你会觉得生活都是甜的呢……”这就是嗅觉想象引起的嗅觉感受,当朗读到“一开瓶子塞儿”时,会不自觉地抽一下鼻子,深吸一口气,一股甜香味扑鼻而来。当然实际上我们什么也没闻到,只不过是几个字词给我们的刺激、感受罢了,只不过是发挥嗅觉想象和味觉想象作用的结果。
2.情感联想
情景再现可以唤起丰富的情感,但要使情感更丰富、更真切,朗读者还必须调动大脑联想机制的参与。从心理学角度看,联想一般可分以下几种:①接近(包括时间的接近和空间的接近),比如我们由蓝天想到白云,由冬天想到冰雪;②类似,如我们由小鸟想到飞机,由雷锋想到张海迪;③对比,如由高楼想到草房,由山脉想到海洋;④因果,如由生病想到死亡,由太阳想到炎热等。在朗读中,也是从这几方面来引发联想,调动感情的。
3.挖掘内在语
所谓内在语,就是文章中文字语言所不便表露、不能表露或没有完全显露出来的语句本质。内在语能赋予言语一定的思想、态度和感情色彩。没有内在语,言语就失去了光彩和生命。如《海燕》,整篇文章都是用的象征手法,我们必须揭示出文字中所蕴藏的深意,才能准确、贴切地把握作品,调动感情。像第七节:“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语句本质就是:反动势力越来越残酷地镇压革命。“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空中,去迎接那雷声”,语句本质是:革命人民勇往直前,去和反动势力进行殊死搏斗。由此引发出我们仇恨反动势力,同情、讴歌革命力量的感情。再如,“亲爱的”,在有声语言中可以是“爱”,也可以是“恨”。“你真坏”,在有声语言中,可以是“坏”,也可以是“好”。从这里可以看出内在语的力量,有时它既不服从于词的直接含义,也不服从于词组或句子的表面意思,它有“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内在语像一股巨大的潜流,在言语底下不断滚动,赋予言语以生命。只有抓住内在语,挖掘文字后面更深一层的意思,朗读才会越有深度。在语句或段与段之间加设内在语,可以帮助朗读者顺利实现感情和语气的转换。如:《海燕》开头的内在语可设计为:“朋友们,你们看——,”这样接下来朗诵“在苍茫的大海上……”便可以马上把听众带到文章中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