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也叫演说、讲演。演讲是一种带有艺术性而且针对性很强的社会实践活动,它是演讲者为达到一定目的,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中,以有声语言为主、态势语言为辅的艺术方法,公开向听众传递信息,表述见解、阐明事理,抒发感情,从而达到感召听众并促其行动的一种现实口语表达活动。命题演讲也可称为备稿演讲,是演讲者根据预定的题目或演讲范围事先写好讲稿的演讲。
演讲,作为人类的精神财富,之所以从古至今绵延不衰,而且越来越发展兴旺,其关键原因,就是它有着强烈而广泛的社会作用,不可估量的社会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所以从古到今,从中到外,无不被人们所重视、所利用,发挥着巨大的、独特的作用。
(1)演讲,作为一种社会现实活动,它是一种有力的文化杠杆,是启迪人们认识真理、传播科学文化知识、陶冶人们的情操、形成正确的社会舆论、把人类社会推向最理想境界的有力工具,是鼓动民众、驳斥敌人、传播真理、倡导文明、祛邪扶正的锐利武器。我国口才学家的老前辈余楠秋把演讲与口才的作用概括为“文化赖之而提倡,公理依之而保障,举凡一切事业,莫不需之以为助”,是持之有故的。
(2)演讲,作为一门实用传播艺术,它是一种把道德伦理、社会政治、文学艺术熔为一炉,把美学与生活实践、哲理与语言艺术巧妙融合,培育人们高尚美好的情感,促进人类文明建设的高级形式的口语表达。演说者在演讲时,总是用正确的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和艺术美感来感染和影响听众,从而使听众形成良好情感。诸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共产主义道德情感等。与此同时也批判着那些颓废、消极的情感。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优秀的演讲能唤醒人们对历史的沉思,掀起信念的震荡,牵动心灵的颤抖,激起思维的浪花……近代女革命家秋瑾强调:“要开化人的知识,感动人的思想,非演讲不可。”
(3)演讲,作为思想教育的良好方式,它是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授之以智、导之以美、明之以实、联之以身的心灵碰撞。一次成功的演讲,除了具有说服人、感染人、引导人、改变人的思想和行为等方面的作用外,最终是要在真理的启迪下,情感的激发下,使听众付诸行动,投身于变革现实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主观世界。这一点是演讲的独特作用。例如大家熟悉的李燕杰的《塑造美的心灵》的演讲,曲啸的《心底无私天地宽》的演讲,对于广大青年陶冶情操、塑造美的心灵、树立远大理想、刻苦学习和工作,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再者,从校园演讲教育的主体和客体来看,演讲者在演讲准备的过程中通过学习和思考,纠正了自己的错误认识,矫正了“信仰的罗盘”,懂得了“人生的真谛”,鼓起了“理想的风帆”;就客体而言,因为学生演讲大都是“学生说学生事”,听讲者容易在心理上产生亲切感,在思想上产生共鸣点,从而取得“共振”的良好效应。
(4)演讲,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它是开发智力、丰富知识、锻炼才能、提高素质和口语表达能力的有益活动。当今社会既需要加快信息的传播,更需要具有多种才能的人才。虽然对于不同的人才,能力的构成不尽相同,但普遍认为,讲写能力却是各种人才都必须具备的。世界各国的教育院校都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沟通交流能力、演说能力的培养。美国从小学到初中,都有演讲练习课,在高中阶段,演讲是美国学生的必修课。到了大学,演讲更是备受重视的一项技能课。无论理、财、工、农、医、商,还是哲、史、政、经、法,各专业都把演讲学和基础作文法规定为必修科目。美国国务院规定报考外交官必须具有较高的写作和讲话能力。日本、新加坡等国家也规定,政府工作人员在从事工作之前须进行三个月到半年的演讲训练,甚至招聘公司的员工,也要考核写作能力和演讲能力。从这一意义上讲,演讲已成为各国考核与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
演讲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交际与信息传播活动,所传播的是各种科学文化知识,所交流的是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外交、法律、伦理、宗教、科技等各个领域的较有价值的信息;所弘扬的是爱国主义、人道主义、正义、和平、进步等人类的真善美精神,所鞭笞的是人世间的邪恶。在这种意义上的所有合于正义真理的演讲对听众都是进行德育、智育教育的重要环节,是培育造就人才的重要课堂,创造这样或那样的孕育熏陶造就人才的氛围,鼓励人们奋进,启迪人们成才,而对于社会也无不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间接效益。
在新世纪,各个领域竞争激烈,演讲与口才无疑是你提高生活品位、展示自身价值、追求个人成功的一种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武器,是放之四海、随处可用的特别通行证。学习演讲,不仅有利于锻炼我们在大庭广众讲话的胆量,有利于提高有声言语的响度和张力以及高屋建瓴、纵横捭阖、气度恢弘地发表意见的能力,而且有利于促使我们博闻多学、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增强语言修养和品德修养。因此,各院校的学生都应该把学会当众演讲当做培养职业口才、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