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辩的战术技巧主要是指用来解决论辩中局部问题的巧妙技能。包括论、驳、护、接、问5个方面。
(1)论 论,就是运用演绎论证、归纳论证和类比论证这三种基本的论证方法,论述、阐明己方的命题。
1)演绎论证 是先总说后分说的说理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先在总说部分提出命题,尔后在分说部分用带有普通性的论据(比如,名言警句、定理、公理等理论论据)来证明总说部分提出的命题。这种论证方法不仅要求论据和命题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而且要求论据具有普遍性和真实性。
2)归纳论证 是先分说后总说的说理方法。具体地说,就是先在分说部分有多个论据(包括事实和道理)来证明某个命题,尔后在总说部分归纳出结论。它是通过众多的个别材料的共同点,进而归结出带有普通性、真实性的结论来说理的。运用这种方法,要求论据越多越可靠,也就越能说清道理,让人信服。
3)类比论证 是用已知的事物所具有的某种特点、性质来论证同类或者与之相似的某种事物也具有相同的特点、性质的说理方法。它要求相比的两类事物必须具有内在联系、相同之处。联系程度越高,相同之处越多,结论的可靠性就越大。
在上述三种方法中,演绎论证最为直率,归纳论证次之,类比论证则较为委婉。应当根据需要来恰当地选用。
(2)驳 驳,就是反驳对方的观点。这一技能主要通过灵活采用反驳命题、反驳论据、反驳论证三种方法来体现。
1)反驳命题 就是直接针对对方的命题,运用事实论据或理论论据予以驳斥,揭示其荒谬不实,使其命题不能成立。
2)反驳论据 就是直接反驳对方论据是虚假的或片面的,使对方的命题失去支撑而摇摇欲坠。
3)反驳论证 就是揭露对方的命题和论据之间缺乏必然的联系,论据证明不了命题,从而使对方的命题不能令人信服。
面对对方的命题,究竟采用何种反驳方式,取决于论辩者对对方立论情况的观察与分析。若对方命题有荒谬不实之处,就应当采取反驳命题的方式直接予以驳斥;若对方命题一时没有显露出破绽,而论据上存在疑点或论证上出现漏洞,就应当采取反驳论据的论证方式。
(3)护 护,就是对遭到对方驳斥的我方命题进行辩护。这里的辩护是指提出理由、事实来证明己方命题的正确合理,或者通过阐释来澄清己方的命题。其目的在于维护己方的命题。如果说反驳是进攻的长矛,那么,辩护就是护身的盾甲。假如置对方的反驳而不作必要的辩护,己方的反驳就会让人觉得是在强词夺理。唯有辩护得法,反驳才能有力。
有时在论辩过程中,对方自知理亏而又不肯认输,有意地用一个似是而非的命题来替换我方原有的正确命题,以求取胜。这时,应当运用护的战术技巧来澄清自己的命题,揭穿对方的阴谋。
(4)接 接,就是对对方言论的接对。接对要迅速、利落。接对包括包容性接对、排斥性接对、回避性接对三类。
1)包容性接对 就是先承认对方命题的合理性,继而在更加宏观的领域里提出一个新的命题,将对方的论述包容其中,使对方的命题相形见绌而被否定。例如,对“不在太强或太弱的光线下读书是预防近视的最好办法”这一命题,可以先承认“不在太强或太弱的光线下读书”确实可以预防近视,然后指出它却不是预防近视的最好办法,再提出“科学用眼”这一命题,将对方的“不在太强或太弱的光线下读书”命题包容其中,而否定对方“最好的”说法。
2)排斥性接对 就是全盘否定对方的命题。常用的方法有借题发挥、以牙还牙,欲擒故纵等。如借题发挥,就是借用对方的话题来表明自己与对方相对立的看法。
3)回避性接对 就是不愿、不宜而又不能不接对对方言论的时候,以答非所问的或者避而不答等技法与之周旋。例如:
在某地一次民主竞选厂长的答辩会上,一位女工问竞选人:“我都怀孕七个多月了,还让在车间里站着干活,你说这合理不合理?”要答这个问题,得去查查有关劳动保护的规定,当时不能乱表态。而如果不立即予以回答,又会显出被动,影响自己的竞选。能言善辩的竞选人用回避性接对处理了这个难题——“我也是女人,也怀孕生过孩子,知道哪个合理,哪个不合理,合理的要坚持,不合理的一定改正!”尽管她没有正面作答,却依然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5)问 问,就是向对方发问。在论辩中,发问的最终目的在于把对方问住,迫使其投降。主要有追问、逼问、套问、回问。
1)追问 就是在对方回避我方提问的时候,紧紧抓住已经问出的线索,一步一步地连续问下去,使对方无法自圆其说。
2)逼问 就是利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现出我方了解全部真相而逼迫对方和盘托出。
3)套问 就是为了能让对方说出实情而隐蔽我方意图,拐弯抹角地进行查问。
4)回问 就是在正面接对有困难或者效果不佳的情况下以攻为守,反过来诘问对方,既闪开对方咄咄逼人的攻势,又给其重重的一击。佛学典籍《传子灯录》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有个叫崔相公的到寺庙里之后,看见鸟雀在佛像头上拉屎,就有意问道:“这些鸟雀有佛性吗?”因为佛学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一切有生命的动物皆有佛性,所以大师回答说:“有佛性。”崔相公进一步追问:“既然这些鸟雀有佛性,为什么还在佛像头上拉屎?”这个问题提得相当尖锐。哪知大师更为聪明,他没有正面作答,而是巧妙地运用了回问技巧:“它们为什么不在鹞子头上拉屎?”轻易而自然地把这一尖锐的矛盾避开了,既避免了无谓的争辩,又从侧面说明鸟雀是有佛性的——知道佛不会伤害它们,所以敢在佛像头上拉屎,知道鹞子会伤害它们,所以不敢在鹞子头上拉屎,维护了佛学的尊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