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研究框架设计

研究框架设计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评价选取重庆市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主城九区作为研究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的所有行政区域,北碚区、渝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巴南区、江北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研究范围见图4.5。这一时期交通设施严重不足,城市建筑零落紊乱,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仍然严重滞后。
研究框架设计_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平研究:以重庆市主城区为例

1.研究区域

(1)研究区域概况。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评价选取重庆市绕城高速公路以内的主城九区作为研究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的所有行政区域,北碚区、渝北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巴南区、江北区的部分行政区域,研究范围见图4.5。该研究区域是重庆主城的主要覆盖范围,是重庆经济发展最为迅速、住房市场最为繁荣的区域,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历史长、体系较完善,居住区类型和居住人群多样,其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困境在全国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典型性。因此,选取该区域作为研究范围具有现实意义。此外,从资料可获得性上看,重庆市是一个理想的案例地域。笔者曾求学于重庆大学,在近四年时间的接触过程中,对研究区域的发展历史与城市建设有较为深入的了解,在具体的资料收集过程中,获得师长及同门的帮助,是本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基础。

研究区域面积2123.84km2,至2013年,研究区域内总人口697万人,其中城市居民人口635万人,农村人口62万人,人口密度为3280人/km2。各片区面积与人口现状见表4.1。

图4.5 机会公平评价研究范围

(来源:作者自绘)

表4.1 研究区域各片区基本情况表

(2)研究区域的空间扩展及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历程。

据史料考证,秦所筑江州城(重庆主城区)位于今长江、嘉陵江交汇处的江北嘴一带,具有两江环抱、一叶半岛的自然山水格局,并在两江交汇一带形成了以分散为主的城市空间形态,见图4.6(a)。这一时期的城市基础设施与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严重滞后,城市居住和生态环境极差。

1929年重庆正式建市,主城区跨出两江半岛范围,初步形成半岛中心城、江北、南岸三足鼎立的近代重庆城市空间雏形,见图4.6(b),从此重庆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建设。这一时期交通设施严重不足,城市建筑零落紊乱,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仍然严重滞后。1946年,为适应战时重庆的发展,重庆陪都委员会提出《陪都十年建设计划草案》,这是重庆历史上第一次对未来城市建设所做的全面规划。该计划草案内容周密完备,如工厂、学校、住宅、商业区的划分,绿地系统的建设,卫星市镇的设置,两江防护堤的建设,等等,在当时的条件下虽未能付诸实践,但却给重庆后来的城市建设留下了宝贵经验。20世纪50年代国民经济恢复时期,重庆主城以大坪、杨家坪、石桥铺、沙坪坝、磁器口、小龙坎、大渡口、中梁山为重点,构建了“大分散、小集中、梅花点状”的城市结构形态,见图4.6(c)。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重庆城市建设进入一个新阶段。1980年重庆市规划局成立,并着手编制重庆城市总体规划,1988年陆续编制完成了重庆主城区14个片区规划,每个片区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形成了“多中心、组团式”形态结构,见图4.6(d),标志着重庆的城市建设开始走向正规化、法制化与系统化。这一时期的商业服务、文教卫生和行政管理等设施都按国家小区配套标准建设,水、电、气、道路、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也达到规划要求,片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开始呈现“区级—居住区级—小区级”的网络布局。1997年重庆正式成为我国第四个直辖市,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城市建设突破主城的铜锣山与中梁山之间的区域,城市发展空间“北移、西拓、东进、南下”拓展趋势明显,见图4.6(e)。这一时期伴随福利分房时代的结束,房地产业飞速发展,对公共服务设施的关注与日俱增,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服务设施成为居民购房时考虑的重点。

图4.6 重庆城市空间扩展示意图

[资料来源: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3)研究区域的空间层次。

2013年9月13日至14日,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将重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等五个功能区域,其中都市功能核心区与都市功能拓展区的部分区域属于本研究范围。都市功能核心区,包括渝中区全域和大渡口区、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5区处于内环以内的区域,约294km2,该区域集中体现政治经济、历史文化、金融创新、现代服务业中心功能。都市功能拓展区,包括主城9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九龙坡区、沙坪坝区、渝北区、大渡口区、北碚区、巴南区)除都市功能核心区外的区域,约5179km2,该区域集中体现国家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力和服务影响力,是全市科教中心、物流中心、综合枢纽和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将重庆都市区划分为三个层次(图4.7):第一个层次是中心城区,指中梁山与铜锣山之间的区域,是重庆市传统的城区,面积1062 km2;第二个层次是主城区,指四山(缙云山—中梁山—铜锣山—明月山)之间的区域,是集中进行城市建设的区域,面积2737 km2;第三个层次是郊区,指“都市九区”中除去主城区的区域。

图4.7 重庆都市区空间层次示意图

[资料来源: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

结合重庆五大功能分区及《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的三个空间层次,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以下三个空间层次(图4.8):第一个层次是核心区,范围与都市功能核心区一致,包括渝中区全域和大渡口区、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区5区处于内环以内的区域;第二个层次是内缘区,指《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中心城区”去除核心区的区域;第三层次是外缘区,指研究范围去除核心区与内缘区的区域。研究区域三个空间层次的相关指标见表4.2。

表4.2 研究区域三个空间层次的相关指标统计表

图4.8 研究范围空间层次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4)研究区域的功能布局。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将重庆主城区划分为五个片区,各片区具有相当的人口规模,城市功能完善,相互协调发展。中部片区为中梁山以东、铜锣山以西,长江和嘉陵江环抱的区域,主要为现状建成区,重点加强和提升城市中心品质,完善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逐步疏解人口和功能。北部片区为嘉陵江以北,中梁山和铜锣山之间的区域,主要承接旧城区疏解的人口、部分公共服务和交通功能,聚集以高新技术、汽车等为主导的产业。南部片区为铜锣山以西,长江以南和以东的区域,以会展、商贸、都市旅游、科研教育为主导,承接旧城区转移的部分工业。西部片区为缙云山与中梁山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也是联系重庆市域西部城镇的重要地区。东部片区为铜锣山与明月山之间的区域,是城市未来的重点拓展区域之一和都市区工业拓展的重点区域之一。

本研究依据该功能分区,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五个功能片区,见表4.3与图4.9。

表4.3 研究区域五大功能片区的相关指标统计表

图4.9 研究范围五大功能分区示意图(资料来源:作者自绘)

2.具体研究对象的界定

本章重点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评价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定量实证研究,只是计算量上的增加,评价方法本质上没有差别。因此,本章根据资料的可获得性,选择教育科研设施进行实证分析。

根据我国基本教育制度,学校教育按教育内容可分为基础类教育、专业类教育和特殊类教育。专业类教育设施包括高等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等三种类型,所提供的教育内容不是居民在社会上生存所必不可少的;特殊类教育设施涉及的人群面很窄,服务半径较大,规划布局不需要特别考虑可达性问题;基础类教育设施中的学前教育设施很多为非公立学校。基于以上分析,本研究将教育科研设施的具体研究对象选定为小学、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普通高中和完全中学。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级别的公共设施服务规模与服务半径各不相同,如表4.4所示。

表4.4 教育科研设施服务半径一览表

参考以上指标,本研究确定小学的服务半径为500米,初中(初级中学、九年一贯制学校)的服务半径为1000米,高中(普通高中、完全中学)的服务半径为1500米。

3.数据收集与说明

城市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评价的实证研究数据分为空间数据与非空间数据。空间数据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位置、居住区空间位置、交通路网与水系空间位置、区(县)行政范围;非空间数据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属性数据、居住区属性数据、居民经济属性数据、区(县)社会经济数据、相关规范与标准、重庆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历程等。根据资料的来源不同,资料可分为通过实地调研、现场踏勘等直接途径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和通过网络、图书馆、矢量化等间接途径获取的第二手资料。第一手资料包括地图上不能辨析清楚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位置和居住区空间位置、部分公共服务设施属性数据;第二手资料包括依据Google Earth矢量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位置、居住区空间位置、区(县)行政范围,以及通过网络、图书馆、纸质媒体收集的公共服务设施属性数据、居住区属性数据、居民经济属性数据、区(县)社会经济数据、相关规范与标准、重庆公共服务设施发展历程等,如《重庆市统计年鉴》《重庆市城乡规划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导则》《重庆市志》等。收集的数据信息及其来源如表4.5所示。表4.5所列的空间数据均来自矢量化数据。首先从Google Earth中下载Tiff格式的图片,再导入MAPGIS软件,经坐标校正后,进行矢量化,再输入各类设施与居住区的属性数据,建立公共服务设施机会公平评价所需的空间数据库。以下分别说明各类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表4.5 数据信息及其来源

(1)居住区空间位置和边界范围的确定。

居住区空间数据获取难度较大,通常的处理方法是将研究区域划分为一定大小的格网,以格网中心代表居民的空间分布,并假设人口在研究区域内均匀分布,由此将面状的行政区人口数据以格网面积为权重分配到每个方格,获得每个居民点的人口数量。[45]该方法基于均匀分布的思想,忽略了居民实际分布的差异,不能确定公共服务设施的覆盖区是否真正被居民利用,如果这些服务区覆盖的是河流、山体等非居住生活区域,那这些服务覆盖区从设施利用的角度出发是无效的。因此,本研究首先以居住区为单位矢量化研究区域内实际居住用地的边界,以居住区的质心代表居民出行的起点,准确反映居住空间分布的实际情况;然后结合百度地图(http://map.baidu.com)确定城市居民的名称,并根据搜房网(http://cq.soufun.com)中居住区的平面图等图片信息,对描出的居住区边界进行调整,见图4.10。从矢量化结果来看,研究区域的居住区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位于城市核心区或城市近郊区的城市居民住房,共计2865个居住小区,占地89.25km2,另一类是位于城市远郊的村庄,占地23.08km2,合计居住区面积112.33 km2,研究区域内的居住区分布见图4.11。

图4.10 居住区空间位置和边界范围确定示意图

(来源:作者自绘)

图4.11 研究区域内的居住区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2)教育科研设施空间位置的确定。

在Google Earth中定位教育科研设施的空间位置,并结合网络收集的《2012年重庆市电子地图》进行校对,最终确定研究区域内教育科研设施603所,其中小学402所,初中113所,高中88所,研究区域内的教育科研设施分布见图4.12。

图4.12 教育科研设施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3)教育科研设施属性数据说明。

公共设施的服务水平与设施规模相关,不同类型或同一类型不同级别的公共设施的服务规模各不相同。教育科研设施的规模可采用班级数、学生数、教师数、占地面积等指标衡量。根据资料可获得性,本研究采用班级数表示教育科研设施的服务水平。

(4)居住区属性数据说明。

由于村庄大多为农民自建住房,尚未被市场化,各类资料缺乏,村庄的属性数据主要指村庄的占地面积,通过矢量化获得。城市居民住房的属性数据主要通过网络、实地调研收集,以下重点说明城市居民住房属性数据的收集与处理。

假设条件:农民自建住房从影像图件判断多为平房,本研究假设农村自建住房容积率为1。城市居民住房以居住区为单位,假设同一居住区内部具有较高的均质性,住房的楼层、朝向、户型等内部建筑特征对房价影响较小。

居住区属性数据类型:城市居住区属性数据包括居住区名称、单位面积交易均价、户数、人口、竣工时间、容积率、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等八个属性特征数据,建立城市居住区属性数据库。1162例居住区收集到完整信息,占居住区总数的40.56%;1213例居住区未收集到任何信息,占居住区总数的42.34%,但可通过矢量化获取居住区的占地面积,从影响图判断建筑类型;1464例居住区收集到容积率信息,占居住区总数的51.10%;1292例居住区收集到建筑面积信息,占居住区总数的45.10%;1248例居住区收集到户数信息,占居住区总数的43.56%;1675例居住区收集到交易均价信息,占居住区总数的58.46%。建立的居民住房的属性数据库见图4.13。

图4.13 居民住房的属性数据库(示例)

(来源:作者自绘)

时间点说明:居住小区的交易均价采用2013年7月搜房网公布的数据,避免时间变化带来的住房价格影响。

数据来源:搜房网(http://cq.soufun.com)建立了较完善的新建住宅与二手房资料,包括交易均价、户数、用地面积、建筑面积、容积率、绿化率、竣工时间等,除居住区人口外本研究收集的其他属性数据主要来自该网站2013年7月公布的相关数据,并与安居客(http://chongqing.anjuke.com/)网上公布的价格信息进行核对,发现85%以上居住区的价格幅度差别在5%以下,最终确定以搜房网公布的交易价格作为价格数据来源。居住区人口数据根据实际收集的居住区属性数据,分以下情形计算,见图4.14。

图4.14 居住区人口数量计算流程图(来源:作者自绘)

据《重庆市统计年鉴2013》,城市居民平均每人房屋建筑面积27.55m2,农村居民平均每人住房面积37.56m2,通过咨询房地产行业的专家,重庆市主城区人均建筑面积约35m2,综合以上信息,本研究人均建筑面积取35m2。根据具有完整信息的1162例居住区数据计算各建筑类型的平均容积率,如表4.6所示。

表4.6 研究区域各建筑类型平均容积率表

依据图4.13所示的居住区人口数量计算流程,研究区域内城市居住人口643.02万人,农村居住人口61.49万人,共计704.46万人,平均人口密度为627人/公顷,将人口密度分为五个等级,见表4.7和图4.15。

表4.7 研究区域人口密度分级表

图4.15 研究区域人口密度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5)居民经济属性数据说明。

居民经济属性数据可通过职业、经济收入、年龄等指标反映,但该类数据获取难度较大。同一居住区内部具有较高的均质性,在一般情况下,居住人群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差异较小,因此,可基于居住区的交易均价、住房类型等属性特征,将特征相近的住房划分为相同组别。相同住房特征的居住人群具有相同的购买力,不同组别的住房特征差异较大,可代表不同居住人群的购买力,由此,依据住房特征将居住人群划分为不同等级。本研究共收集1675例居住区具有交易均价信息,剩余1190例居住区的交易均价通过插值方法估算。居民经济属性的划分结果见表4.8与图4.16。

表4.8 居民经济属性划分结果表

图4.16 研究区域内的居民经济属性分布图(来源:作者自绘)

从图4.16可知,不同组别的住房分布呈现出不同的区位特征。城市核心区被高档商品住宅和中高档商品住宅占据,内缘区主要分布着别墅和中低等商品住宅,村庄主要分布于城市外缘区。由此可以看出,中低收入和低收入阶层的居民主要居住于城市边缘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