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美蓉[1]
引 言
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颁布的世界教育分类标准,应用型人才是与学术型、工程型人才相对应的,后者主要由普通高等教育培养,而前者主要由高等职业教育培养。
与其他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相比较,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特点:其一,其知识结构是围绕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加以设计的;其二,其能力体系以一线生产的实际需要为核心目标;其三,其培养过程更强调与一线生产实践的结合。可见,应用型人才主要是应用知识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新知。
但是,随着我国社会工业化乃至信息化的发展,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比重越来越大,这也对今天的大众化高等教育尤其是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挑战,使得其必须做出调整或转型才能适应今天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已不局限于高等职业教育了,普通高等教育也需要培养这类人才。
在此背景下,作为普通高等教育定位的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提出了培育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高等教育而言,实践性教学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教育方式和途径。
一、为何要强化实践教学
实践性教学,一方面指学科问题生活化、情景化、社会化;另一方面指学生亲自动手操作,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生活实践、探究实践。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实践性、研究性和创新性为特征,注重综合素质的发展和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加强实践教学将有利于学生转变学习方法、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潜能和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故,实践性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模式。其教学理念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为中心,以知识为桥梁,以探究、实践为基础。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新闻学专业于2001年开始招生,是学院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也是学院实践性最强的专业,具备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先决条件,但作为传统的文科专业,它又有理论性强等特点。所以,要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只能从实践性教学着手。
从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新闻学专业的教学历史来看,无论在教学思路上,还是在教学实践中,一直不断强化实践教学的,目前已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一定基础和特色,但从实际需要和长远发展来看,仍存在一些问题,无法完全适应变化的媒体环境和行业需求。因此,强化和改善实践教学势在必行。
二、当前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现状
经过15年的发展和建设,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新闻学专业已初步具备实践教学的思路,并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特色,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专业课进入较早,从理论到实践逐步过渡
根据学院教学计划的总体要求,该专业学制四年,共162个规定学分,其中专业课必修课共90个学分,一是理论类型的专业课,共74个学分;二是实践类型的专业课,主要包括学年论文(2学分)、毕业论文(5学分)、社会实践(3学分)、专业实习(2学分)以及毕业实习(4学分),共16个学分。
从课程的安排来看,从第一学期就开始适当安排专业课,之后每个学期逐步增加,第七学期以选修课为主,第八学期基本不安排课程。这样的课程设置遵循专业特点及课程之间的学习规律,即由简入难,从理论到实践,逐渐深入和渗透等。
(二)重视实践教学,实践教学贯穿始终
实践是新闻学专业的基本特点之一,学院的新闻学专业为了坚持和保证这一基本特点,将实践教学贯穿始终。
首先,保证课程中的实践教学。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逐步加强“新闻采访学”“新闻写作”“新闻评论”等实践性较强的课程的比重,目前共有15门这样的课程,占专业必修课总数(共24门)的62.5%;二是调整课程中理论课时与实践课时的比例,即缩短理论课时,适当加长实践课时,目前实践教学共有288个课时,占专业必修课总课时(共1184课时)的24%。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通过作业来完成,通过这样长期而专业的实践,学生的实践能力逐渐得到训练。
其次,强化专业实践。现有的实践平台主要有校园实习平台——本院的院报《云南大学报滇池学院专刊》以及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通讯社,以及校外以实习基地为主的各类社会媒体。同时,毕业实习、专业实习及社会实践也是本专业教学实践环节中的重要实践方式。
(三)在掌握理论的基础上,强调实践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定位决定了本专业培养的是新闻学方面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但首先要明确的是本专业仍然是本科专业,而不是专科教学或者职业技能教学,因此,本专业的理论是基础,其首要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备系统的新闻理论知识。基于此,本专业的教学在注重和强调实践的同时,从不偏废理论。
首先,从目前的课程结构来看,理论型或者偏重理论型的课程总体上占多数,这类课程共有21门,占专业必修课总数的87.5%;理论教学课时共有896学时,占总学时的76%。这为理论知识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前提和保证。
其次,严格筛选外聘教师,选择理论功底扎实、教学认真负责的老师担任本专业的任课教师。教学中,一方面,要求教师不能一味迎合学生关于生动、简单等的教学建议;另一方面,教学质量检查中也对学生提出的关于生动、简单等要求进行区别对待并进行正确引导。
(四)学生动手能力强,表达能力强,创造性强,呈现多层次特点
由于本专业在加强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教育的同时,积极鼓励、支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安排学生到媒体单位去锻炼,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创新。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本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增强,表达能力突出,具有一定的个性和创造性,尤其具有较强的竞争意识和适应能力。
云南大学滇池学院的新闻学专业在实践教学方面虽已粗具特色,但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仍存在几个明显问题。
首先,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仍不够。目前实践性专业必修课仅占所有专业必修课的62.5%,其实践课时仅占总课时的24%。从教学实施来看,这样的比例也无法满足全面深入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需要。
其次,实践教学缺乏规范,难以评价。从教学实践来看,新闻学所有的实践性课程的实践教学部分从教学大纲到教学环节再到教学考评,均没有任何标准,完全由任课老师自行组织和安排,这虽然能发挥老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但随意性太强,不利于实践教学的系统化以及评价。
再次,实践教学形式单一,以作业为主,未能与社会密切结合。新闻学专业的教师基本是毕业后直接到高校任教,缺乏丰富的媒体一线经验,加之与媒体的接触和合作有限,故在教学中,实践教学多以作业作为手段,在很大程度上脱离媒体以及社会的真实环境和实际需要。
最后,实践教学不适应新媒体环境。从课程设置来看,滇池学院新闻学专业仍有95%以上的课程是传统新闻学课程,仅有一两门与新媒体有关,对于新媒体知识的教学更多的是融入传统新闻学课程中,这样的教学模式培养的仍是学生传统的实践能力,存在实践锻炼形式单一、只注重单项实践训练、新媒体技能缺乏等问题,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对全能记者的需求。
三、如何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
从以上滇池学院新闻学专业的现状来看,实践性教学有基础,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但仍有很大的转型和发展空间。结合其现状,建议从以下四个方面做好实践性教学的转型工作,以适应学院的调整以及新闻学专业自身发展的需要。
(一)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
从全国地方本科院校所办的新闻学专业来看,实践教学的课时比例平均都超过30%以上,而滇池学院新闻学专业的课时比例仅为24%,还未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根据目前其课程设置以及教学条件来看,可以适当加大实践教学的课时比重,为强化实践教学提供基本的课时保障。
(二)全面规范实践教学环节,逐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
规范实践教学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滇池学院的实际来看,可以先组织相关教师就实践教学的经验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既可以总结现有的实践教学经验,也可以发现存在的问题,为规范实践教学提供切实可行且符合本院新闻学专业实际的标准等。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具体措施来规范实践教学,逐步使之完整化、体系化。比如,可以参考“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本专业实际,在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过程、实习体系、师资队伍等方面建立标准,并逐一细化和完善,最后建立一套可操作的实践教学规范体系。
(三)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使之契合社会及媒体的真实环境
要改变实践教学以作业为主的现状,最主要的途径是要加强与媒体的合作,将实践教学带入媒体的真实环境中,为实践教学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通过开发校内外媒体资源,既可以拓展新闻学课堂实践教学的维度,能够有效改变学院教师资源匮乏的劣势,同时也能拓展学生的视野。比如,可以结合现有的媒体资源,在课程设置时与媒体合作,针对课程内容,安排学生到各类媒体中进行一定时长的业务实践。对于实践课堂作业,学生可以根据媒体的实际工作,完成相应的作品,并通过这些媒体平台进行传播。这样,学生的作业就不再是单一的作业,也不再是脱离社会和媒体环境的闭门造车,而是形式多样的实践锻炼和现实作品。所以,通过与校内外媒体的合作可以极大地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真正拉近课堂实践教学生态和媒体环境的距离,实现实践教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四)注重实践教学与新媒体环境相结合,加强新媒体技术的运用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传播人才,不但要会深入生活进行现场观察和面对面采访,还要会利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进行采访;不仅要会撰写文字稿件,还要具备摄像、摄影等技能。要培养新媒体需要的全媒体人才,首先要从课程体系着手,如在业务课程的设置方面,就需要开设以各类媒体形态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作为基础的必修课。此外还要搭建多元化、融合型的实践教学平台,为实践教学提供保障机制。这样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熟悉从平面媒体到电子媒体再到新媒体等各种媒介形态的操作流程,掌握新媒体技术。
四、结 语
本文结合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新闻学专业的实践和经验,对其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如何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进行了梳理、探讨,其中多为在一线工作的体验,虽有不少粗浅或不当之处,但也是对其实际情况的总结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考。而要实现实践教学的进一步强化,当前的难度也不少,主要表现在:一是师资局限。既有师资数量有限,又有“双师型”教师有限。二是教学条件和设备不足,缺乏硬件教学设备、设施。三是实践教学的思路和理念有待完善,目前的实践教学都是教师自行摸索,缺乏指导和交流。四是教学资源缺乏。主要是实习基地和实践平台不足,使其为实践教学服务的功能和作用难以发挥。
参考文献:
[1]杨庆国,陈敬良,詹向红.新办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2(2).
[2]王媛.高等院校新闻学实践教学的困境及创新思路[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21).
[3]杜剑峰,郑伟,徐梅香.媒介融合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
[4]邱源子.高校新闻学课堂实践教学的现状与出路[J].教育传播,2015(1).
[5]田瑛.全媒体时代新闻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4(2).
【注释】
[1]作者简介:周美蓉,云南大学滇池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都市报研究、新媒体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