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移民和人口流动相关的议题,在政府政策和媒介话语的公共论争中,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同时也成为相关学术研究领域的焦点议题之一。传媒研究及其相关学科(例如,文化研究)已经就媒体如何再现流动工人(migrant worker)[3]等弱势群体展开了许多研究。与移民和流动人口相关的研究中,研究者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不同角度对劳动力社会流动的各个方面展开考察。而媒体与移民研究这一跨学科交叉研究领域,则结合了两者共同关心的议题,着重探讨象征再现和移民与移民群体的社会结构层面之间的关系。
但是,尽管存在一些例外(例如,Florence,2006;Li,2004;Sun,2009),总体来说,大多数此类研究主要关注点是国际和跨文化背景下的移民和人口迁移问题。这些研究大多把考察重点放在媒体在这些方面所扮演的角色上:影响移民群体对迁移目的地的认知和想象,将移民群体建构为文化的“他者”(Others),强化刻板印象和排斥,或者相反,通过互联网和卫星为“高速公路”的全球传播来创造文化身份和散居移民社群(diasporic communities)(Wood&King, 2001)。相比之下,关于在诸如中国这样的特定转型社会中的媒体再现和内部移民与人口流动之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少见。与跨国移民相关议题相比,在中国这一特定民族国家的语境下,相关研究处于不同的背景条件之中:文化传统较为统一和具有持久性,威权体制较为稳定和强势,经济则日益市场化和全球化。这些差异都对相关研究提出了不同要求。
在中国国内人口流动和移民相关的研究中,大多数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政治经济议题,而话语与再现层面的问题则处于相对边缘化的位置。在传媒研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是一种媒介中心主义的视角。通常研究者所探寻的对象多是一些较为表层的媒介文本的特征,媒体表述中的刻板印象,或者是对文本倾向性的定量描述。相比之下,更为深层的意识形态和议题架构层面、社会话语论争的过程以及文本/话语、制度/组织背景和执政党-国家-社会构型之间的关系,则较少触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