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画面和电视解说词,是电视新闻两个最重要的语言,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声画结合是电视传播的重要特征,但一般而言,我们说的电视新闻主要以画面叙事区别于报纸和广播新闻,画面是电视语言中最重要也是最具表现力的手段。然而,画面也并不是万能的,对于过去的事物、抽象的理论和经验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都难以借助画面表达。那些不能或不利于用画面表达的内容,常常需要借助语言的力量,通过语言抽象概括的能力,准确地表达记者的意图,从而顺利地完成报道。
在电视创作中,把握好画面逻辑和解说词文字语言逻辑的有机结合十分关键,将两套语言逻辑按照电视语言语法规则组成一套完整的语言表述系统,从而生成具体的电视作品。电视新闻的创作也就是在电视语言语法规则的基础上,按照新闻叙事说理的规范,有机地组合声画材料的过程。电视解说词的写作,要坚持“为看而写”的原则,根据画面的内容和整体的构思来进行写作。在进行正式的解说词写作前,要理清解说词与其他电视语言尤其是与画面的关系,通常,画面与解说的关系分为以下几种:
1. 画面担任主要的叙事,解说词适当略写
和正常人说话一样,话说过了头,往往过犹不及,还不如不说。话贵在准,贵在精,要追求“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解说词也一样。解说词不一定要把话说得过满,过于绝对,如果画面气氛十分热烈,已有足够的表现力,就不一定要加上快节奏的解说。否则,解说词很可能会与画面重复,从而降低电视画面的表现力。
大多数情况下,电视新闻坚持画面叙事为主,因为画面和解说词在表现力上有很大的不同,画面作用于人的视觉,解说词则作用于人的听觉。较于后者,前者更能发挥实证的作用,即“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画面也更具美感,这也是电视新闻独特的表现力之一。那些富有表现力的新闻画面,常常能使观众过目不忘,而同样富有表现力的解说词,在加深观众印象方面的作用则逊色很多。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的回忆和联想更多地建构在脑海中不断浮现的连续影像的基础上,声音往往只是为了配合画面的逻辑或加深画面的真实性而出现或存在的。所以说,在正常情况下,要充分挖掘画面的表现力,在庆典如新中国六十周年的新闻直播、北京奥运会的直播中,以及突发事件如汶川地震、芦山地震直播中,更是如此。
2. 解说词叙事为主,画面作为辅助
电视新闻虽坚持“为看而写”的原则,但这并不意味着解说词无关紧要。解说既不能没话找话或废话连篇,又不能对画面无话可说。解说词要根据新闻整体构思的需要,完成对报道事件基本事实的叙述:对画面传达不全面或不充分的信息,给予必要的补充说明;对画面无法直接传达的信息,如事件的背景、重要性等,尤其是那些抽象的问题和哲理等,要给予充分的说明。
评论类新闻往往以解说词叙事为主,但也不排斥充分挖掘画面的表现力。为了实现更好地说理,解说词要跟画面紧密配合。有时候,突发事件发生时的现场画面或为了说理而需要的背景资料无法用拍摄获得,但可以通过解说来补充画面形象的不足。只要解说恰当,观众还是乐于接受的。
3. 画面是实在的,解说词做阐释说明
这是电视新闻解说词写作的一般模式。解说要对画面进行整合,突出新闻的主要信息。画面传达的形象信息,往往具有一定的多义性和含糊性。解说词要对处于无序状态的画面进行整合塑造,观众可以将听觉信息和眼前的视觉信息相联系,从而充分领会画面间的逻辑关系。根据语言学的知识,任何语言都可以分为能指和所指,二者的关系常常是约定俗成的,但对能指和所指的代表范围不做限制。这意味着指代关系常常是复杂的,一(能指)对一(所指)是理想状态,更多的情况是一(所指)对多(能指)或多(所指)对一(能指)。因此,解说词的写作,要创造适当的指代关系,为具有多义性的画面创造一个明确的指代关系,增强画面传递信息的准确性和形象性,从而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认真处理好解说词与其他电视语言尤其是画面的关系,是写好解说词的基础工作。对于电视直播这种高要求、高难度的新闻创作来说,解说词的写作时间更少,甚至是边拍摄边构思解说词边报道。在突发事件连线报道中,记者与主持人的解说甚至构成了新闻的全部内容。我们以央视在马航事件直播中的部分片段为例,从而充分理解解说词的创作。
表9-3 央视马航失联事件报道中主持人文静和记者王建兵在3月15日12时51分的连线报道实录
续表
这是在2014年3月15日12点51分,距马航失联八天后央视的报道。也就是从12点51分开始,央视开启了直播报道模式。在马方将发布会时间提前到中午后,央视立即开启了直播报道模式,全程直播发布会进程。在距发布会不足半小时的情况下,主持人连线了在发布会现场的记者王建兵,但我们从以上截取的报道中发现,记者的解说并不是很充分,而且重复和推测的信息比较多,解说的作用很有限。而在当天13点01分的连线报道中,记者的解说却显得更加丰富而有效。
表9-4 央视马航失联事件报道中主持人文静和记者王建兵在3月15日13时01分的连线报道实录
续表
这时的连线报道完全是记者和主持人的解说,较于常规的新闻创作,这种连线报道的方式是直播的常态。此时,记者王建兵和主持人文静更多的是对发布会提前这一事实做理性的解释和分析,尤其是记者王建兵摆脱了之前期望口吻式的解说,多了些冷静和理性,而主持人也开始援引其他媒体的报道,并向前方记者求证。在常规的直播报道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报道形式,就是记者在演播室和嘉宾的互动,这往往是解释或补充已得到的信息。此时,主持人的提问也是对新闻事件的解说。在发布会召开后,也就是在14时32分主持人和嘉宾之间进行了互动:
表9-5 央视马航失联事件报道中主持人文静和嘉宾在3月15日14时32分的直播互动实录
其实,主持人和嘉宾的对话也可以看成是记者连线报道的一种,都是以解说架构整体的报道。主持人的提问既是对现有信息的解释和说明,又是对未知信息的描述。和非直播报道的新闻解说词写作不同,直播报道中的新闻解说词不仅要在坚持“为看而写”的原则基础上补充或解释难以用画面传达的信息,还要将记者出镜报道纳入报道的主体,根据主持人的提问,记者相应地做出回答。有时候,记者事先知道主持人的提问要点,但在大多数突发事件的连线报道中,记者事先并不知晓。这意味着出镜记者的解说难度很大,因此,为了避免连线时的手忙脚乱,草拟一份关于事件要点的解说词就至关重要。
图9-4 记者王建兵在发布会现场做现场报道
直播报道中的解说词写作要坚持“为看而写”的原则,后期编辑中,添加字幕、节目标志等工作也是不可或缺的。但是,电视台一旦开启了直播报道模式,记者仅仅做到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文字记者常常就是出镜记者,在个别情况下,文字、摄像和出镜记者都是同一人,为了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传递最多最新的信息,记者的解说就十分关键。然而,困难的是记者构思或写作解说词的时间很短,甚至没有,因此,对于任何突发事件的直播报道,记者都要事先构思好解说词的具体框架,要配合摄像记者一起工作,对画面表现的重点,有明确的感知和判断。尤其在与主持人的连线报道中,记者的解说就是整个新闻的全部内容,现场的画面和背景资料都是为了证明记者的解说。因此,如果有可能的话,前方记者应尽力与台里的主持人或者编辑提前沟通,以对主持人的提问心中有个最基本的判断。
连线报道中,主持人的提问也是新闻的重要部分。正常情况下,主持人事先都能拿到一个提问提纲,只要按照提问提纲和前方记者沟通就行。但对于马航失联这样重大的突发事件,主持人往往只能获得大量的相关信息和部分提问要点,一旦在连线报道中出现了最新的信息,主持人就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提问方案,就此与前方记者进行新的连线。虽然主持人的提问主要涉及新闻采访方面的内容,但在直播报道中,提问也是对信息的梳理和补充信息的报道过程,同样具有解说的作用。因此,主持人要像前方出镜记者一样,对报道的要点和中心有个清晰的认识,在梳理和总结已获得的信息的基础上,明确未知的信息,这往往是提问的重心。主持人也要在提问中及时重复重要的信息(要点)。可以说,在直播报道中,写好解说词是对记者和主持人的双重考验。
图9-5 (A)图为主持人文静连线在发布会现场的王建兵,(B)图为主持人文静采访国际反恐专家李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