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自出版的分类

自出版的分类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常见的自出版分类有:一是按照出版产品形式分类:分为电子书自出版和纸质书自出版。[12]所谓的网络自出版就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借助网络平台的自出版形式。以上自出版的分类,都是从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自出版进行划分。从自出版最核心的特征出发,并没有能够全面概括的分类。换言之,已有分类仅仅呈现的是自出版在某个阶段呈现出相对特征的绝对性,而没有抓住自出版绝对核心特征中的相对性。
自出版的分类_自出版管理问题研究

从现有的对自出版分类的相关文献看,大多研究是将自出版的划分按照表现形式、介质、出版平台等标准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是结合了自出版发展历史和现状,对已有自出版模式进行的归类,这种分类标准是客观的、全面的,但是自出版的动态发展过程是极其迅速和复杂的,呈现出的特征是丰富而多元的,若仅从已有模式进行归类,恐难以把握自出版模式的核心要义。常见的自出版分类有:

一是按照出版产品形式分类:分为电子书自出版和纸质书自出版。

二是按照平台功能和性质不同分类:分为原创内容平台自出版、发行平台自出版、传统出版社转型数字平台自出版、自媒体平台自出版。

三是按照主体和内容分类:自出版的主体既有普通大众,也有专业人士,其出版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以自出版最早且已有规模的美国为例,其自出版主体和出版内容可以细分为三类:基于个人业余爱好的、随意性较强的网络自出版(Casual Hobbyist);较为专业化的自出版(Professional);介于这两种之间,即基于个人业余爱好的、态度严肃的自出版(Serious Hobbyist)。[11]

四是按照是否有网络技术参与分类:分为传统自出版和网络自出版。传统自出版是指作者自行编辑、印刷、发行、投资出版传统图书,包括马克·吐温等很多著名作家,在走入作家行列之初,亲力亲为和编辑、封面设计者以及印刷商、发行商协调管理出版全过程。在传统自出版中,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就是单位或组织内部的出版物,这种出版物并无书号,出版目的多为组织内部宣传或者培训学习,也是由作者直接负责编辑和印制,全程并无专业出版机构参与,但是同样完成了“作者生产—读者消费”的全过程。网络自出版“是指作者在没有第三方出版商介入的情况下,利用电子图书平台自主出版图书或多媒体产品,从而形成一种‘作者—电子图书平台—读者’式的出版格局。”[12]所谓的网络自出版就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借助网络平台的自出版形式。

以上自出版的分类,都是从某一方面的特征对自出版进行划分。从自出版最核心的特征出发,并没有能够全面概括的分类。从模式的发展性看,也没有将自出版的发展趋势进行有预见性的归类。换言之,已有分类仅仅呈现的是自出版在某个阶段呈现出相对特征的绝对性,而没有抓住自出版绝对核心特征中的相对性。自出版的核心特征决定着自出版的分类标准,或者说,如果能够从本质的把握上去认识自出版,那么就会发现,自出版的分类只不过是一种或者多种认识自出版本质的观察视角。

一、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看,生产力的提升是自出版呈现不同形态的根本原因

无论是否有网络技术参与,无论是否有数字平台,无论是否形成电子书或者纸质书,也无论其作为何用,究其本质,自出版的类型是一种出版领域的生产方式,而任何一种生产方式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国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各不相同。从生产力的角度出发,它包括三个要素: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在自出版的全过程中,作者是劳动者,作者从事创作与传播的系统就是劳动资料,在劳动资料的系统中,劳动工具是作者在劳动过程中对传播内容进行加工的事物,劳动工具直接传递人对自然的作用。“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13]劳动对象就是作者凭借时代技术在劳动过程中加工的事物。在自出版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作者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网络或者其他数字技术的目的,都是超越原有劳动资料的束缚。借用网络平台超越专业出版机构对内容的束缚,借用电子书和移动终端超越纸质书对内容传播速度的束缚。自出版借助科技,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出发,生产关系的特点体现在自出版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四个环节之中,通过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正常运转得以维持和发展。生产关系的变革需要相应的物质条件。当新的生产力尤其是新的生产工具已经形成,而且这种新的生产力已经在物质生产中占据主导地位时,变革关系的物质前提已经具备。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是通过分工这个中介完成的。纵观自出版的全过程,正是作者和编辑的分工调整、作者和出版商的分工调整、作者和营销团队的分工调整、读者和编辑的分工调整等过程。例如:在传统出版中,作者不涉及编辑和营销环节,而在自出版过程中,编辑将部分编辑权力让渡到作者身上,作者通过编辑软件或者编辑平台进行作品加工,这样的分工变化导致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新变化。“生产力通过分工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首先决定劳动分工,劳动分工决定劳动者分工,劳动者之间的分工决定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分工,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分工的性质和状况为主构成了生产关系及其他一切生产关系。”[14]在自出版整条生产环节中,作者从以前的“被管理者”已经转型成为“管理者”,而更多自出版平台的编辑从最初的“管理者”,逐步走向后台的“被管理者”,这不仅仅是作品生产过程中权力大小的重新划定,更重要的是,作者与编辑的分工有了颠覆式的变革。这不意味着作者替代编辑,或者编辑权力减小,而是自出版重新调整了两者的专业分工,使之完成了新的重组,编辑将承担更加专业的书稿编辑环节,作者将承担更多的出版环节要素管理职责。简言之,自出版的发展实质是:数字出版领域的生产力发展已经到达了新的历史阶段,而生产关系的相应调整和对生产力的反作用,将决定着新的出版活动是否能将生产力释放,以促进社会进步

二、从技术与资本的融合程度分析,技术与资本的合力大小决定着自出版模式的变化程度

自出版是以网络出版技术和作者智力资本的投入为主的出版模式,正是因为作者的智力资本和网络技术的合力,使出版流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表现在创作模式、业务模式、盈利模式、营销模式等几个方面,与传统出版相比,这些模式中都有了明显的作者主导印记。从技术和资本两者的对比看,作者的智力资本投入相对于技术更加重要,所以自出版颠覆性变化的核心,还是作者的智力资本在新的出版环境下扮演了新的角色。不夸张地说,是技术的进步把作者从出版流程的“观众席”推到了出版产业的“大舞台”,而作者创作作品的质量和作者本身的管理能力,决定着作者能否走进“舞台中央”。尽管作者的收入分配机制、品牌构建、运营能力等还有待完善和提升,但从自出版的发展趋势看,作者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将发挥出前所未有的作用和影响。

出版模式的变化,体现在出版产业链和价值链的整体重构。作者成为了真正意义的内容提供者CP(Content Provider),他们是内容资源的主要来源和发起环节。内容资源是自出版产业链中传递的主要价值。在传统出版参与者中,内容提供的初始点由作者发起,但是内容整合编辑主要由出版机构完成,确切地说,内容生产流程的主要部分是由出版机构完成的;在自出版中,内容提供者的范围扩大化,自出版作者通过借助网络自出版平台的内容编辑整合功能,可以跨越出版社作为独立内容提供商。从产业链的初始处,自出版的作者得到了更多的权力和机会,从目前的发展状况看,至少在是否成书和销售的决定权方面,自出版的作者确实可以称为名副其实的内容提供者。在传统的出版价值链中,出版内容是创造价值的核心,也就是常说的出版业是内容产业。自出版的价值链是立体的、双向的、多元的、融合的,不仅仅向读者出售作品和阅读服务,同时也向作者提供更加多元的服务,不仅销售图书产品,同时也在积累销售行为的大数据,这种产品、服务、数据的多元延伸,更加密集而宽泛地延伸和拓展了出版价值链。

三、从自出版的全流程和相关产业的角度分析,自出版的管理核心和抓手应是产业链整合

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消费者对商品的需求越发多样化,这一方面刺激商品供给的速度越来越快,另外一方面就要求企业间的配合越来越紧密,因为单个企业产品或者服务的供给能力是有限的。从产业链角度出发,单个企业上下游企业都会制约产品服务的速度和质量,所以单个企业生产效率的增长,应建立在整条产业链效率提升的基础之上。

传统出版产业链的核心环节主要是编辑、印刷、发行。在传统出版行业中,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出版行业,官方的出版机构和大型出版社掌握有限的出版资源,这种资源垄断的局面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造成了出版资源的缓慢流转、难以整合。在出版资源重组过程中组成的出版集团和传媒集团,主要是由传统出版社发起,通过机构重组、收购等形式组建集团化运营的出版企业,时至今日,这种重组并购仍然没有停下脚步,而且在世界范围看,这种趋势还将持续。但是,重组并购的目的并不是规模化,而是让核心竞争力得到更大范围的发挥,可以说重组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增强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总体来看,传统出版社产业链的整合,无论选择的是国际化的并购,还是一定地域区间内的重组,传统出版业集团化的产业链建构和整合思路相对清晰。相比后来的数字出版产业链,其参与主体较少,主体的背景和性质也较单一。[15]

综合以上三个部分,笔者认为:自出版的根本特征是作者角色的变化,自出版的最大推动因素是技术和资本,自出版管理的核心和抓手是产业链的整合和重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