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认知的研究概述

社会认知的研究概述

时间:2023-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认知通常指对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这些观点与社会行为关系的认识和论断。第六种观点认为社会认知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发生在他人和自己身上的心理事件以及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思考。社会认知研究早期较关注社会认知结构,力图探明社会认知结构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社会认知的研究概述_态度与行为:社会不赞许行为的心理机制

一、社会认知的概念界定

认知是人类个体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过程,分为广义的认知与狭义的认知:广义的认知包括对物理世界的认知和对社会世界的认知两个方面,而狭义的认知则专指物理认知或非社会认知。认知,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是人脑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与联系,并揭露事物对人的意义与作用的心理活动,从而也是个体获得知识的过程。

认知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研究者由于所关注的焦点不同,对社会认知的概念有诸多的不同概括。例如:第一种观点提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人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以及这些过程与知觉者判断之间关系的思考。第二种观点认为社会认知是一种强调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复杂的社会行为的钥匙。第三种观点认为社会认知有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一是社会认知的“组织方面”,是指构成一个人的社会知识、制约其对社会现实认识的范畴和原则;二是社会认知的“过程方面”,是指通过社会互动而发生的沟通和变化,而社会认知过程是指从他人那里交换、接受和加工信息的一切方式,如注意、记忆,也包括一些严格的社会性过程,如沟通和观点采择。第四种观点认为社会认知通常是指两种认知,即关于人、群体的认知和具有情感、动机、态度和情绪色彩的认知。第五种观点认为社会认知通常指对人、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角色和规则的认知,以及这些观点与社会行为关系的认识和论断。第六种观点认为社会认知研究的对象是那些发生在他人和自己身上的心理事件以及人们对社会关系的思考。

综合以上各种看法,目前心理学界对社会认知较为一致的看法是“个人对他人或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感知与判断的过程”,即社会认知一般是指“人对各种社会刺激的综合加工过程,是人的社会动机系统和社会情感系统形成变化的基础,它包括社会知觉、归因评价和社会态度形成三个主要方面”。早期的认知心理学家的研究主要针对抽象概念的信息加工,而随着认知心理学与社会心理学越来越紧密的结合,社会经验和人物信息的加工也得到更多的研究,这些都推动了当前社会认知研究的产生和发展。

二、社会认知的研究视野

社会认知主要从信息加工角度来研究社会心理问题,研究视野主要集中在社会认知结构、社会认知过程及两者整合所提出的一些理论模型。随着研究的深人,社会认知的研究也开始关注内隐的社会认知过程。

社会认知研究早期较关注社会认知结构,力图探明社会认知结构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随着研究的深人,研究者发现结构的探索必须和功能相结合,而功能是在过程中展开的。因此,研究者们开始特别注意对社会认知过程的研究,同时注重把社会认知过程和整体过程统一起来,此方面有代表性的理论模型如下:

(1)范畴模型。该模型认为人们一旦获得有关某个群体的信息,便会形成对该群体的一种抽象的、概括化的概念,即范畴。范畴并不具有决定个体是否是某个范畴成员的定义性特征或标准,但是如果某一客体特征与范畴社会认知特征充分相似,该成员就会被归属于该范畴。人们一般会将客体归为与靶子特征最匹配的范畴原型。有些研究者认为,归类过程有可能是一种基于某些经常使用的有重要独特性的原始特征的自动加工过程,有可能还未涉及归类过程,就能激活后续的社会认知活动。

(2)样例模型。早一些的社会归类样例模型认为,归类并不是通过客体与范畴原型之间的比较来完成的,而是通过客体与样例记忆集合中范畴成员之间的比较而实现的。客体与这些样例之间具有极大的相似性,同时,绝大多数样例的激活和应用往往无须意识性提取,而且由于样例恢复通常是一种内隐过程,所以其往往不能通过诸如定义或再认等典型的外显因变量测量来揭示。近几年来,Smith和Zarate(1990)的研究也拓展了社会归类的样例模型,根据他们的模型,样例恢复不仅负责社会信息的初始归类,而且也指导着社会判断过程。Smith和Zarate(1990)认为,社会归类中的样例模型应该包括社会判断过程,社会概念是作为凝聚的样例重新概括的,而不是作为抽象知识加以贮存的。

(3)混合模型。有研究者认为,有效和合理的社会认知模型必须包括抽象的知识表征和具体的样例表征,从而可以更好地克服范畴模型和样例模型的缺陷,而这又面临着当信息到来时是进行样例加工还是抽象加工的条件认定问题。Smith和Zarate(1990)的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当被试没有接受原型信息即没有形成相应范畴时,他们会通过与预先学习的样例相比较来归类新样例;而学习过原型信息的被试则形成相应的范畴,因此会基于原型来进行归类。这说明,范畴的抽象信息与样例信息顺序可以影响知觉者对范畴成员的后续加工。

(4)情境模型。情境模型理论可以解释人们怎样理解对社会背景中有关人或事的单个陈述,也可以解释在媒体或在非正式谈话中人们的反应。该理论认为,个体存在两种知识结构,即情境模型和概化表征。其中,情境模型代表人们对具体事件和事态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在传递社会信息的过程中自动完成的。情境模型的建立为理解新信息及相关的人和事提供了相应的基础。这种模型不仅可以解释人们对呈现在社会背景中的有关人或事的单个陈述的理解,也可以用来解释在公众媒体或非正式谈话中进行交流的人们的反应。

根据对社会信息加工过程中个体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可以将社会认知划分为外显的和内隐的社会认知活动两个方面。其中,内隐社会认知是指在社会认知过程中,虽然个体不能回忆某一过去经验(如用自我报告法或内省法),但这一经验潜在地会对个体的行为和判断产生影响。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运用了内隐记忆研究中采用的间接测量技术和方法,目前采用较多的是判断潜伏期测量、启动效应以及投射测验等。这些研究方法使原来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中一些无法进行实证研究的内部心理过程和传统的认知心理学忽视的无意识加工活动得到了直接的实验研究。随着内隐记忆领域中研究技术与方法的不断进步与创新,内隐社会认知也已经成为社会认知领域中的一个热点问题。

内隐社会认知开启了一个较新的社会认知研究视角,它从无意识层面的角度打开了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视野。内隐社会认知和传统的社会认知不同,它是一种深层的、复杂的社会认知活动,是认知主体不需意志努力,无意识的认知操作过程。

有研究者概括了内隐社会认知过程具有的四个主要特点:①它具有社会性,是对人及人际关系等社会对象的认知活动,这一过程包含社会历史意义和具体的文化内涵;②它的形成具有长期性,作为一种认知结构,是已有的社会历史事件与个体的生活经验长期积累的结果;③它具有无意识性,它的发生、发展及其效应均是一种自动的、无意识的操作过程,是难以用言语来表达的;④它具有启动性,个体的过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结果会对新的社会对象的认知加工产生影响。

社会认知领域的实证研究为内隐社会认知研究提供了现实性的基础。如果说社会认知研究是人们从社会性维度向传统的认知研究领域提出了挑战,那么内隐社会认知研究则是从无意识的维度向社会认知研究领域提出了新的挑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